一直以来,“香港回归”是亿万中国人的夙愿。为了收回香港,一代代仁人志士前仆后继、英勇奋斗,付出巨大的努力。这其中就有八届全国政协的力量。
促进回归,了却百年期盼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一直主张在适当的时机通过谈判解决香港问题。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外交政策的调整,1983年,中英就“香港问题”开始谈判。谈判桌上唇枪舌剑,谈判桌下斗智斗勇,中英两国在经历了数十个回合的较量和激烈交锋后,1984年12月,在北京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香港将以无可阻挡的步伐奔向祖国的怀抱!但回归路上依然面临各种挑战。
△1997年6月26日,全国政协迎接香港回归座谈会在京举行。 人民政协报记者 姜贵东 摄
1993年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李瑞环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主席。他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香港不仅要和平回归,还要保持繁荣稳定。1995年3月,中英双方就是否要改变香港政治体制展开激烈争论,部分人思想也陷入混乱。
在全国政协八届三次会议小组讨论会上,李瑞环讲了一个故事:一个穷老太太去市场卖有着200多年历史的祖传紫砂小茶壶,一个人看中壶中长出茶山(即陈年茶垢),就是不加茶叶,倒入白水后也会有茶香,愿以三两银子的高价购买,稍后来取。等候过程中,老太太觉得茶壶太旧,殷勤地清洗起来,谁知买主回来见茶山全没了,连声叹息,这壶连五钱银子也不值了。
他说:“香港那么小的地方,能创造那么多世界第一,是因为香港有自己的特色,需要香港人去理解并坚持它。如果像老太太那样乱洗茶山,就有可能丢掉特色。”李瑞环用他机智幽默的语言传递了他的政治智慧。
为了推动香港的顺利回归,八届全国政协积极开展了促进祖国统一的多种活动。根据政协特点,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加强了同港澳地区同胞的联系,及时反映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组织港澳地区全国政协委员到内地视察,帮助他们了解国情,了解祖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成就;还开展了港澳的文史资料征集和梳理工作,以促进相互间的沟通和了解,增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共识。
早在1993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李瑞环曾发表了“捐前嫌、解旧怨、弃小隙、全大局”的讲话,指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是海内外儿女的共同心愿,他说:“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我们的祖先在历史上曾经对人类作出过重要贡献,我们今天应当而且能够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携起手来,继续创造出无愧于先人的辉煌业绩。”
1997年2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向大会作报告。叶选平指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完成,是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各团体、各族各界人士的共同心愿。
3月12日,在这次会议的闭幕会上,李瑞环强调,“今年是我国历史进程中重要的一年。我国政府将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这两件大事,举世瞩目,振奋人心,关系全局,意义深远。”
1997年6月26日,为迎接香港回归,全国政协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迎接香港回归座谈会。同日,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中共中央统战部和国务院宗教事务局联合举办首都宗教界喜迎香港回归座谈会。
凝聚共识,关注香港繁荣稳定
离香港回归只有123天了,在全国政协八届五次会议开幕后的第一天,江泽民等中央领导人在李瑞环的陪同下来到政协港澳委员驻地看望委员,与委员们座谈,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主持了此次座谈。徐四民委员回顾了从中英谈判到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走过的历程后感慨地说,实践证明,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具有深刻的预见性和独创性,是切实可行的,它为顺利解决香港问题指明了正确道路,也为国际上解决同类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
谈到香港回归的前景,杨孙西委员充满信心,他说,我们正处在一个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太平盛世的年代,相信香港一定会平稳过渡,一定会更加繁荣。座谈会上,大家还深切缅怀刚刚故去的邓小平同志,曾钰成委员说,香港人民对邓公怀有崇高敬意,一个多星期以来,整个香港沉浸在悲痛之中。曾钰成提议,邓公未能实现到香港我们自己的国土上去看一看的愿望,能不能把他的一部分骨灰撒在香港附近的海域,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现场沉默,李瑞环感慨地说,我们怀念邓小平同志,就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他的遗志,为香港长期稳定繁荣多作贡献。大家在深沉的缅怀中思想更加统一坚定。
霍英东不无遗憾地宣布了发言结束,他说,1997年回归,是香港历史的盛事,对中华民族也是盛事,对世界同样是盛事,在香港回归的道路上,尽管还有不少困难,只要认真对待,慎重处理,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回归大局已定,香港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1997年6月30日午夜,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灯火辉煌,举世瞩目的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大会堂全场肃立,几千双眼睛向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行注目礼,这也是中华民族长久期盼的一个瞬间。董建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于1997年7月1日就职。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1997年7月7日,李瑞环在会见美国百人会代表团时指出,中国对于香港的未来满怀信心也谨慎小心。他说,“收回香港,彪炳史册;管理好香港,意义久远。”
尾声:
5年后,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香港回归5周年,是香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虽然在过去5年遇到不少挑战,但我们成功地落实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保持了香港的繁荣稳定。这一巨大成就来之不易,这是中央政府和特区政府坚定不移地按照基本法办事,以积极和务实的精神落实‘一国两制’的结果。”“香港最大的优势是有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国家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新机遇。香港经济转型无捷径,需要时间。一个国家,一个地方要成功,有几项必需的要素:稳定的政治局势,健全的法制,完善的社会经济制度,良好的营商环境等。”
李瑞环主席高度重视团结的价值,他曾经多次强调,局面搞乱了最终倒霉还是老百姓,保持安定、避免动乱,符合大家的共同利益,也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
今天,这些话言犹在耳。
来源:人民政协网,整理:郝雪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文:舒生吴宓孔孟的忠实信徒,因此也像儒家的圣人们一样特别关心国人的德道,《吴宓日记 1939~1940》一册,就多次谈及此。1940年二月十二日的日记,他的自白显示了他对道德的...
-
近代驻外第一使节郭嵩焘,西方见闻使他坚信这是儒教想要的三代之治
郭嵩焘作为在首任驻英法公使,对欧洲仔细观察,不抱偏见,许多地方都抓住了关键,他认为在中国儒生一直期盼的“三代之治”在英国实现了,西学与儒教目标多有一致,也是的论。... - 作者:萨沙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朱令案的真凶究竟是谁?通过犯罪心理学可以找到恶毒的投毒者上一篇萨沙是从2018年科学分析角度来推测,投毒者极有可能是朱令的...
- 一、伊斯兰教的起源1、伊斯兰是阿拉伯语,意为“顺从”,指顺从伊斯兰教的上帝——“安拉”(神)的意志。伊斯兰教产生于七世纪初的阿拉伯半岛,是以穆罕默德为首所创立的一种...
-
1994年,尼克松临终前表示后悔访华:我们可能创造了一个科学怪物
上世纪70年代的世界格局产生了奇怪的变化,中国和同属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苏联由于交恶的原因已经越走越远,苏联更是在我国边境陈兵百万。而我国却出乎世界各国意料的和美国... -
曾经力压华为登顶广东民营企业100强榜单榜首的正威集团似乎正在节节败退,其创始人王文银更是多次被列“限高人员”。前不久,深圳正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深圳正威)子公司...
-
败家石“青芝岫”是怎么来的?先败光了一个家,后败光了一个王朝!
在北京颐和园的乐寿堂中有一块巨大的石头,这块石头高4米,宽两米,长达8米,这块独体石头经过自然风化浑然天成,怪石嶙峋,被誉为天下奇石,但它更为响亮的名字是“败家石”... - 正月十五要闹:提了几天的灯笼要烧了,攒了几天的炮要放了,吃了几天席面睡了几天懒觉的精力,要也完全地折腾光。总之,耍了社火,这年才算是过完了。“农家要得乐,祈水耍社...
-
清朝的一个“富哥”王圭,帮穷朋友高鼎出诗集,其中一首小诗无人不晓
转自大河报博览说起《村居》这首诗,应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然而,对于其作者高鼎,大家应该很陌生。01最... -
甘肃汉人流民武装集团首领董福祥,剿灭西北伊斯兰叛乱,名震华夏!
同治元年,陕西的回民繁殖的人口越来越多,反叛力量也在加强,于是想要建立一个独立的伊斯兰国的念头开始萌生。一些回民首领如白彦虎、马化龙等暗中发动回民,“传帖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