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我党隐蔽战线的红色特工群英

繁体
上页 | 共3页,当前在第1页 | 下页

01

谁是最可信赖的“红色管家”

曾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虽然不在战场上横刀立马,却在隐蔽战线上为党的事业赴汤蹈火,熊瑾玎就是其中一员。他为党理财,殚精竭虑,却甘之如饴,是名副其实的“红色管家”。周恩来称其“担任党中央最机密的机关工作,出生入死,贡献甚大,最可信赖”。

解放前的隐蔽战线的特工群英

周恩来称赞熊瑾玎“最可信赖”手迹

湖湘“财”子鸿鹄志

熊瑾玎,1886年出生于湖南长沙的一个中医世家,其父为其取名为庆庭,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立志于“要做一个有声有色的革命者,像玉石一样可贵”,遂改名为瑾玎。

解放前的隐蔽战线的特工群英

熊瑾玎

熊瑾玎受徐特立影响接触进步思想,于1918年加入新民学会,结识毛泽东、何叔衡、谢觉哉等人,并参加了长沙五四运动,他提出“要办事,就要有钱”,主张创办实体。由于办事老成,有经济头脑,他便被推举负责新民学会的筹款工作。

智勇双全显身手

1928年,熊瑾玎转移至上海,被任命为中央秘书处会计科科长,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从事秘密工作。当时,上海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下,为避免引起怀疑,他和爱人朱端绶以“福兴商号”为掩护,采取“社会化”“家庭化”方式保障中央秘密机关运行,周恩来、李立三、邓小平等经常来此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

1928年至1931年,随着中央同各地联系日益增多,增加秘密联络点迫在眉睫。在周恩来的指示下,熊瑾玎先后开设了酒庄、钱庄、洋货店、印刷厂、绸缎厂等,这些商铺和工厂不仅为党中央提供了大量的经费支持,还成为了中央领导们开会、接头、传递信息的重要场所,使高度机密的中央枢纽在白区坚守。

解放前的隐蔽战线的特工群英

熊瑾玎负责经营的我党掩护阵地“福兴商号”

信仰如山终不悔

1933年,由于叛徒告密,熊瑾玎不幸被捕,任凭敌人如何拷打,他始终坚贞不屈、守口如瓶,直至全面抗战爆发后,才被营救出狱,此时他已被羁押长达几年。

尽管为党理财多年,经手钱财不计其数,熊瑾玎却没有半点积蓄。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为党工作、对党忠诚的誓言。1940年,熊瑾玎家人身患重病,10块大洋的就诊费难倒了他,最终家人因缺乏有效医治不幸离世,夫妻为此一直感到痛心。1973年,87岁的熊瑾玎进入生命倒计时,重病在身的周恩来总理赶往医院看望,此时的熊瑾玎已经说不出话,只通过纸条给周恩来总理留下两句诗:“叹我已辞欢乐地,祝君常保斗争身。”

解放前的隐蔽战线的特工群英

周恩来看望临终前的熊瑾玎

在隐蔽战线上,像熊瑾玎这样的无名英雄还有很多,他们甘愿隐姓埋名、许党报国,对党绝对忠诚、矢志不渝。新时代新征程,国家安全机关将赓续优良传统,在斗争的最前沿忠实践行“坚定纯洁、让党放心、甘于奉献、能拼善赢”的誓言,为护航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

解放前的隐蔽战线的特工群英

坐落于湖南长沙的熊瑾玎生平事迹陈列室

02

红色特工中的“戏剧之王”

在我党早期情报战线上,有三位传奇情报员,他们深入龙潭虎穴,以大智大勇和大无畏的革命胆识,在隐蔽战线斗争中屡建奇功,被周恩来同志称赞为“龙潭三杰”。胡底便是其中之一。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一名才华横溢的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

解放前的隐蔽战线的特工群英

胡底

情报界才子、演艺圈特工

胡底,又名胡百昌、胡北风,1905年出生在安徽一个富庶之家,但他对底层百姓的苦难生活常怀悲悯,经常帮助身边的穷苦百姓。胡底考入北京中国大学后,结识了李大钊等革命先驱,受到《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书刊熏陶,毅然投身革命事业,并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根据组织安排,胡底等人于1926年创办“光华电影公司”掩护党的工作,并拍摄了故事片《燕山侠隐》。此后,胡底参演《盘丝洞》《昆仑大盗》等武打片,一时红遍上海滩,人送外号“东方范朋克”(当时好莱坞知名动作明星)。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胡底在组织的安排下,成功打入国民党特务机关内部,开始他的龙潭生涯。

转战红军文艺战线

1931年,胡底奉命从白区撤离,抵达中央苏区,从事政治保卫工作,并兼任红军总政治部俱乐部主任。毛泽东亲自召见胡底等人,要求他们组织宣传队。胡底等人立即创作了话剧《为谁牺牲》,讲述一名菜农被国民党反动派拉壮丁充当白军进攻红军,被红军俘获后思想觉醒,最终毅然参加红军,并在瑞金与失散妻子相逢的故事。话剧大获成功,巡演长达一个多月。

凭借着多年的“演艺圈”经验,多才多艺、能编善演的胡底在苏区创作了大量剧本,以戏剧的形式丰富了苏区军民的业余生活,并且通过戏剧表演宣传党的政策、揭露国民党的黑暗,大大提高了红军战士和苏区民众的政治觉悟。

红色喜剧誉满苏区

胡底的戏剧作品中,最为著名的是“首部反映我党隐蔽战线斗争”的喜剧《松鼠》。《松鼠》又名《红色间谍》,取“侦探灵活如松鼠”之意,讲述了反“围剿”时期,白军派出奸细潜入苏区搞破坏,红军也向白军派出情报人员(侦探),从而引发一系列啼笑皆非又紧张刺激的故事。全剧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寓教于乐,提高了军民对隐蔽斗争的认知,广受苏区军民欢迎。

解放前的隐蔽战线的特工群英

1933年,在周恩来同志亲自指导下,胡底参与创作剧本《杀上庐山》,演职人员皆为党内高级将领和干部,演出盛况空前、掌声雷动,受到毛泽东和朱德的高度赞扬。此外,胡底还创作了反映日寇凶残和中国人民英勇抗争的《沈阳号炮》,揭示旧社会残酷阶级压迫、“人吃人”本质的《阶级》等作品。

解放前的隐蔽战线的特工群英

这些优秀的话剧均得到了广大苏区军民的欢迎。聂荣臻元帅在回忆录中评价:“特别是胡底同志,他爱好文艺,很有创作才能。”李克农上将也称,他们“三杰”之中,胡底年纪最小,而文笔才华最好。胡底从皖中山区走出,先后成为上海滩的武打明星演员、享誉苏区的红色戏剧家、红军长征中的侦察尖兵,他的每一个身份都意味着一段传奇。胡底以其对党的赤胆忠心、非凡的聪明才智、无畏的斗争精神,为党的情报事业和红军政治宣传工作作出了杰出贡献。

看过电视剧《特工任务》吗?你是否了解真正由“特工”主演的电影

解放前的隐蔽战线的特工群英

电视剧《特工任务》海报

在谍战、特工影视作品倍受追捧的今天,许多人不知道,在中国电影史上,有这样一部意义非凡的电影。它不是一部谍战题材电影,却由真正的“红色特工”出演;它留下的一张海报,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电影海报。这部《燕山侠隐》诞生于1926年,而电影的主演兼海报设计师,正是隐蔽战线“龙潭三杰”之一的钱壮飞。

解放前的隐蔽战线的特工群英

由钱壮飞设计并亲手绘制的电影《燕山侠隐》海报

1926年冬,正在北平从事地下工作的共产党员钱壮飞,出于掩护革命工作需要,拿出出售浙江祖屋的400块大洋,与徐光华等人创办了北京第一家电影公司——光华影片公司。钱壮飞在公司担任董事和绘题主任,并与胡底一起兼任编剧和演员。

解放前的隐蔽战线的特工群英

钱壮飞(左)、胡底(右)与李克农并称为隐蔽战线“龙潭三杰”

《燕山侠隐》是光华影片公司拍摄的第一部作品,主要讲述了一位恶少在蒙面豪侠的惩治下痛改前非的故事。这部电影阵容强大、意义非凡。它不仅是北京地区第一部电影,更是中国共产党员参演创作的第一部电影。海报中钱西溪君即钱壮飞,胡伊于君即胡底,张憨女士即钱壮飞妻子张振华。他们都在片中饰演了重要角色。钱壮飞除在片中担任主演外,作为公司绘题主任,电影片名以及字幕都是由他亲手设计书写,特别是这张2开木版套印的双色海报,也是出自钱壮飞之手。

解放前的隐蔽战线的特工群英

可惜那时北京的革命形势已经急转直下,作为主演的钱壮飞、胡底被迫隐蔽起来,不久之后奉命转移上海,开始了他们在隐蔽战线上的传奇人生,从电影中惩恶扬善的侠客,成长为革命中力挽狂澜的无名英雄。

1927年底,钱壮飞举家转移到上海,继续从事地下工作。1928年夏,经胡底介绍认识李克农,三人结为至交。他们在极度艰难的环境下坚持斗争,有时只能靠典当冬衣皮袍度日糊口,但他们还是乐观地用葱花、酱油、白开水冲制的“三鲜汤”干杯,畅想着革命胜利的未来。

1928年秋,钱壮飞和李克农考入国民党无线电管理局,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掩护身份。1929年底,钱壮飞、胡底、李克农调入中央特科,按周恩来指示组成特别党小组,打入敌人心脏——国民党特务首脑机关中央调查科,开始了“龙潭”潜伏岁月。钱壮飞担任特务头子徐恩曾的机要秘书,在三人情报小组中入敌最深、职务最高、接密条件最好。

1931年4月25日夜,钱壮飞破译国民党武汉行营侦缉处发给徐恩曾的6封密电,获取了顾顺章在武汉被捕叛变、企图将中央领导人一网打尽的重要情报,并派交通员刘杞夫连夜赶往上海,通过李克农向陈赓、周恩来报警,在危急关头保卫了党中央安全。

1931年8月,钱壮飞转移至中央苏区,参与了国家政治保卫局的组建,先后担任中革军委政治保卫分局局长、侦察部部长等职务,参与开创了红色政权的政治保卫事业。1933年5月后,他先后担任中革军委二局(即后方二局)局长等职务,在无线电侦察战线上作出重要贡献。

1934年10月,钱壮飞参加长征。

1935年4月,他在贵州金沙县后山乡乌江畔不幸牺牲,时年40岁。

十几年后,周恩来深情回忆起这段惊心动魄的往事时,把钱壮飞、李克农、胡底赞誉为隐蔽战线的“龙潭三杰”,并深情地说道:“要不是钱壮飞同志,我们这些人都会死在国民党反动派手里。钱壮飞同志在对敌斗争中立下的丰功伟绩,的确使我们党少走了弯路,全党将永远纪念他。”

2009年,钱壮飞获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03

揭秘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近期在全国院线上映。电影通过优美的舞蹈,为这部影响了几代人的红色经典注入了新的艺术生命。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前不久,在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国家安全部离休干部李康将以视频形式接受采访,深情回忆了75年前与电影主要人物原型李白烈士的电台最后一次联络时的情况,并用“发报”的形式发起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缅怀素未谋面的革命战友,诉出“这盛世如您所愿”的衷肠。

解放前的隐蔽战线的特工群英

97岁高龄的李康将接受采访画面

《永不消逝的电波》是影史经典,李白是隐蔽战线优秀工作者的写照。他革命的一生,几乎始终与电波为伴。他只身逆行危机四伏的上海,用电波架起与党中央之间的“空中桥梁”,十次辗转、三次被捕,遍尝辛苦、饱受摧残,却始终横眉冷对敌人、从容笑对生死。他用自己对党绝对忠诚的一生贯彻了“电台重于生命”崇高理想信念。

他的身上,流淌传承着怎样的隐蔽战线血脉?他最亲密的革命伴侣裘慧英(电影中兰芬的原型)回忆他说过的四句朴实无华的话语,给出了答案。

解放前的隐蔽战线的特工群英

李白烈士

“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无私无我

1940年秋,李白与妻子裘慧英“蜗居”在上海一间4平方米的亭子间里,源源不断地通过秘密电台传送红色“电波”。日本宪兵不分昼夜的搜查让这项任务充满危险,逼仄闷热的工作环境使这份工作难上加难,裘慧英一边替李白提心吊胆,一边为汗流浃背却忘我工作的他扇扇子。但对革命的忠诚热爱让李白忘记了困难,当裘慧英担心天气太热怕他吃不消时,李白却高兴地说:

“工作顺利,完成了任务,心里是凉爽的,就不感到热了。”

“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百折不挠

1942年秋,李白在发报时被日本宪兵逮捕,这是李白第一次被捕。在日本宪兵司令部,李白虽遭受酷刑,但始终坚贞不屈,加上被捕前他机敏地拔掉零件,将电台伪装成一台普通收音机,最终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后经组织营救出狱。

酷刑的折磨让他的身体非常虚弱,加上特务还在暗中监视他,裘慧英劝他好好休息一下,但李白迫切地要求工作:

“现在我要更好地工作,才能把敌人早日打出去。”

“乌蒙磅礴走泥丸”的乐观积极

1945年底,李白第二次被捕,所幸有惊无险。获救之后,他顾不上后怕,从党的需要出发,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几经辗转毅然潜回危机四伏的上海,再次架起电台。

后来,为了掩护,他白天要去很远的地方上班,晚上在家进行电台通报。裘慧英担心他身体吃不消,但是李白却轻描淡写地说:

“这比二万五千里长征好多了,那时白天要走一百多里地,晚上还要架起电台发报。”

在这种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支撑下,一份份军政重要情报传向延安……

“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牺牲奉献

1948年底,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决战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感到末日即将来临,更加疯狂地加紧搜查,电台工作的重要性和危险性都日益凸显。正如电影中描绘的一样,李白不顾自身安危,几乎每天通宵达旦地工作。

1948年12月30日凌晨,李白在向党中央拍发重要电报时,不幸第三次被捕。被捕前,李白向电波那头的李康将拍出了最后一条消息:“等一等……再见”。平静而坚定的电讯号,忠实完整地记录着隐蔽斗争的险峻残酷,也映衬出一个隐蔽战线战士视死如归的革命意志。

解放前的隐蔽战线的特工群英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侠最后的诀别电文“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催人泪下,既是电影高潮,也是影史经典

在狱中,李白再次遭受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依然坚贞不屈,掩护了党的秘密,保护了预备电台安全,保证了与党中央连接的电波不曾“消逝”。

1949年5月7日,虚弱的李白在难友的搀扶下,依然冷静且充满希望地对前来探监的裘慧英说:

“天快要亮了,我等于看到了,不论生死,我心里都坦然。”

这一天,李白壮烈牺牲在浦东戚家庙,只有39岁;这一天,距离上海解放只差20天……滴滴答答的发报声延绵至今,如同那个昏暗中孤独而坚定的身影,在时光的洗刷中愈发清晰。当人们本能地奔赴熹微晨光,总有人选择相反的方向,毅然潜入黑暗、撕裂黑暗。

今年6月,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登陆全国院线,以焕然一新的面貌与广大观众见面,再次让隐蔽战线对党忠诚、无私无我、百折不挠、乐观积极、牺牲奉献的革命精神登上荧幕、感动人心。

04

七七事变背后的隐蔽抗战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当地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全民族抗战由此爆发。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的对华战争,是蓄谋已久,企图灭亡中国、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七七事变前后,隐蔽战线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在推动建立华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日作战和敌后根据地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争取地方实力派 挫败日本分裂图谋

七七事变前,日本阴谋将华北分裂出去,一方面在军事上步步紧逼,另一方面四处拉拢华北实力派,培植汉奸群体,整个华北危在旦夕。当时,宋哲元是华北最大的实力派人物,掌握着北平、天津及河北、察哈尔的军政大权,其政治态度事关整个华北抗日救亡大局。

为挫败日本的分裂图谋,隐蔽战线对以宋哲元为首的华北实力派进行积极争取。1935年9月,隐蔽战线重要负责人王世英到天津,利用西北军政客刘定五开展对宋哲元的秘密统战工作,后又发展了吕向宸打入宋的内部。王世英通过他们了解宋哲元的处境和情况,引导宋坚定抗战立场,收到不少效果。1936年8月14日,毛泽东致信刘少奇和王世英,指示必须持续开展对宋哲元及第二十九军的工作。毛泽东还亲笔写信给宋哲元,派张经武到北平与宋哲元联系。刘少奇派遣隐蔽战线北平负责人之一的张友渔协助张经武,开展对宋哲元和二十九军的统战工作,对推动宋哲元部抗日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我积极争取下,宋哲元抗日态度逐渐明朗,虽然处境艰难,但最终没有向日本妥协投降。

解放前的隐蔽战线的特工群英

王世英(1905-1968),负责华北地区统战联络和情报工作

积极动员官兵 坚决抗击入侵

七七事变前夕,日本驻华北派遣军进一步对宋哲元施压。在刘少奇具体指导下,担任第二十九军副参谋长的地下党员张克侠向宋哲元提出集结兵力于平、津、保地区,伺机主动出击日军的方案。宋哲元对该方案表示赞同,并命张克侠围绕方案积极筹备抗战准备工作。

为了把党的坚决抗战主张宣传到一线士兵中,北方地下党组织派出一批地下党员以进步青年身份参加第二十九军,在军内建立党支部,加强对士兵的抗战教育。在军内担任高级职务的党员要求所属官兵每日三餐和睡觉前必须背诵“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同时,北方地下党推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众运动,在抗日问题上对二十九军给予支持和鼓励,形成军民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局面。7月8日凌晨,日军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国守军各部对日军予以了坚决杀伤和顽强抵抗,展示出了中国军人抵御外辱的决心和力量。

日军占领卢沟桥后,张克侠获悉日军将进入北平实施“清共”的重要情报。7月28日晚,张克侠将情报及时告知党组织。根据张克侠提供的情报,北平地下党及时将大批党员、民先队员和救亡团体成员撤离北平,保卫了党的革命力量。

解放前的隐蔽战线的特工群英

张克侠(1900-1984),时任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副参谋长

建立秘密交通 坚持敌后抗战

七七事变后,经过二十多天的浴血抗战,北平最终沦陷。在日军残酷的法西斯统治下,隐蔽战线始终没有停止战斗。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群众,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日军为了加强对华北沦陷区的统治,对抗日根据地不断进行扫荡。

为畅通北平与各革命根据地之间的联系,中共华北党组织建立了严密的地下交通网,连通了北平与各根据地的革命血脉。1938年,刘少奇作出指示,城市中的地下党组织在坚持秘密工作的同时,应利用各种渠道了解敌情,向根据地输送人员和物资,积聚力量,准备配合将来反攻收复失地。为了沟通根据地与平津地下党的联系,冀热察区党委在平西与平津之间开辟了四条交通线:第一条是北平——妙峰山——田家庄;第二条是北平——镇边城;第三条是北平——松林店——张坊——平西;第四条是北平——三家店——平西。从1939年初设立到1940年上半年,这四条交通线像四条大动脉一样,在沟通平津城内地下党和平西根据地之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解放前的隐蔽战线的特工群英

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七七事变发生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隐蔽战线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情报保卫工作,为全民族抗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05

揭秘“第一”红色女特工

革命战争年代,有许多伟大的女性怀着对党的赤胆忠心,深入龙潭虎穴,历经生死劫难,在隐蔽战线屡建奇功,忠诚履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神圣使命。今天我们一起来怀念三位女战士的传奇经历,回忆她们在隐蔽战线波澜壮阔、辉煌精彩的非凡人生。

安娥:第一位打入国民党特务机关的红色女特工

解放前的隐蔽战线的特工群英

安娥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去等派报......”,这首耳熟能详的《卖报歌》,他的词作者叫做安娥,《渔光曲》《打回老家去》等名曲也出自她手。谁能想象,这位才华横溢的女诗人、剧作家,还是我党第一位打入国民党特务机关的红色女特工。

安娥,原名张式沅,1905年出生于河北获鹿一个书香之家。她从小接受了良好教育,思想追求进步。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隔年赴大连开展工人运动,1927年春奉命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解放前的隐蔽战线的特工群英

安娥和聂耳创作的《卖报歌》

1928年,我党隐蔽战线专门机构中央特科在国民党特务机关调查科(“中统”前身)中发展了重要关系——调查科驻沪特派员鲍君甫(化名杨澄瀛)。1929年,安娥归国到上海参加中央特科工作,根据党组织指示,她奉命打入调查科,担任鲍君甫秘书,协助鲍开展情报搜集工作。安娥成为我党历史第一位打入国民党特务机关的女战士。安娥仿佛天生就带着情报员的天赋。当身着华服时,她是大方优雅的秘书小姐;当她粗布长衫时,又是朴实无华的女青年。在调查科内,安娥的工作卓有成效,及时为党组织提供了许多重要情报,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安娥自幼熟读古文、诗歌,对文学和音律有着浓厚兴趣,她创作发表各种作品,艺术性、传播性很强,这引起了众多有才之士的关注,其中包括当时颇有名气的《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田汉。他为安娥的清秀容颜和大方得体举止所吸引,经过一段时间交流接触,两人相见恨晚,步入爱河。

抗战爆发后,安娥又积极奔赴战场,担任战地记者,辗转武汉、重庆、桂林等地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安娥和田汉投身人民文艺事业,不断创作新的作品。

胡济邦:第一位正式驻外的女外交官

解放前的隐蔽战线的特工群英

胡济邦

她是记者,是外交官,活跃在中国对外交流第一线;她也是隐蔽战线女战士,在无声战场坚守数十载。胡济邦,一位“身兼数职”的多面女性,变换的是不同的身份,不变的是忠贞的信仰。

1933年,胡济邦参加党的情报工作。她经介绍,到国民党兵工署长俞大维家里教其子英语,借助这一有利条件,乘机获得了大量国民党核心军事机密,对中央苏区“反围剿”发挥了重要作用。同年夏,俞大维推荐她到国民党外交部护照科工作。不久,党组织指示她设法办理16本前往苏联的护照,胡济邦迅速行动,很快拿到了护照。为躲避国民党特务的严密监视,她假扮成一位党员的情人,以此为借口成功将16本护照送到了党组织手中。此事给周恩来留下了深刻印象,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当面夸赞:“多亏你们搞到了出国的护照!”

解放前的隐蔽战线的特工群英

胡济邦在苏德战场

1934年,胡济邦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胡济邦被南京国民政府派到国民党驻苏联使馆工作,后兼任《中苏文化》杂志驻苏记者,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正式派驻国外的女外交官。在苏联期间,她牢记我党指示,以公开身份致力于中苏文化交流,同时心系国内局势,为我党提供大量帝国主义情报。胡济邦熟练掌握多国语言,采访过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戴高乐、铁托等众多风云人物。

二战爆发后,胡济邦主动奔赴前线,成为苏德战场上唯一的中国女记者。她穿梭在枪林弹雨中,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前线照片,写出了数篇有关战地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报道,这些资料成为当时国内了解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窗口。

陈修良:第一位大城市的女市委书记

解放前的隐蔽战线的特工群英

陈修良1946年,南京作为国民党统治中心,被蒋介石称为“铁桶一样的城市”。国民党军政人员多达11万,在册警察近万人,中共南京地下党连续遭受8次毁灭性打击,多位我党南京市委领导惨遭杀害。关键时刻,党组织派遣具有丰富地下工作经验的女干部陈修良前往南京担任市委书记。同年,陈修良设立南京情报系统;1948年,又设立南京地下策反系统,两个绝密系统均由她单线联系。在她的领导下,南京地下党组织迅速从200多名地下党员发展到2000多人,他们在国民党内部以及各行各业秘密活动,获取了大量重要情报,得到党中央的高度评价。1947年,随着解放军在战场上的节节胜利,为减少军民伤亡,党中央把地下工作重点放在了策动国民党军政人员起义上。陈修良带领南京地下党组织迅速响应,先后参与策反了国民党轰炸机第八大队愈渤机组、国民党海军最先进军舰重庆号、负责保卫南京和蒋介石安全的国民党少将师长王晏清等。

解放前的隐蔽战线的特工群英

解放南京场景,图中女士即为陈修良

1949年4月20日,渡江战役拉开帷幕。陈修良领导南京地下党,全面出击,配合解放大军的到来。4月23日,南京胜利解放,陈修良作为我党历史上第一位大城市的女市委书记,终于结束了惊心动魄的虎穴生涯。

3
0
5807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