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画《千里江山图》,却火了900年,作者王希孟到底什么来头?

繁体

虎年春晚舞台上的神仙舞蹈《只此青绿》一经播放,便惊艳了所有观众,获赞超过3亿。

舞台上满眼青绿,舞者身着青绿长裙,发髻高耸,美若仙霞。当衣袖舞动之时,仿佛层峦叠嶂的群山灵动起来,美得就像一幅山水画“活”了一般,观众不知不觉中以身入画,领舞孟庆旸更像是从宋画里走出来的一样。

18岁画《千里江山图》,却火了900年,作者王希孟到底什么来头?

人民网微博都发文夸赞:《只此青绿》每一帧都是水墨画,召唤大家来收藏壁纸。

这支舞蹈的创意确实来源于一幅北宋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其灵感源于画中的青绿之色,灵魂却藏在了画家王希孟的故事中。

18岁画《千里江山图》,却火了900年,作者王希孟到底什么来头?

相传,王希孟是个天才少年,完成此作之时,正值18岁。他留下绝世之作后,翩然而去。此生就只有这一幅画作,却火了近千年。

这位美少年究竟有着怎样传奇的一生,而这传世之作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

北宋元符三年,宋哲宗英年早逝,膝下无子,18岁的宋徽宗赵佶被扶上了皇位。从此卷入了理想与责任的复杂旋涡中。

在成为天子之前,宋徽宗一直过着文艺青年的浪漫生活。他精通书法,自创“瘦金体”,瘦劲锐利,锋芒尽出。他擅画花鸟,自成“院体”,形神毕肖,栩栩如生。他爱好诗词,意境优雅,千古一绝。

18岁画《千里江山图》,却火了900年,作者王希孟到底什么来头?

他兴趣广泛,蹴鞠、收藏、道学等都有涉猎,妥妥一位被“做皇帝”耽误了的“艺术家”。

可他并没有因为做了皇帝,就放弃了自己的文艺情怀,反而可以运用手中的权利大力发展文艺事业。

18岁画《千里江山图》,却火了900年,作者王希孟到底什么来头?

18岁画《千里江山图》,却火了900年,作者王希孟到底什么来头?

热爱艺术的宋徽宗即位四年后,创办了国家级美术学院——翰林书画院,专门培养艺术人才,并设立艺考,特设书画学科,开科取士。每届只招收学生不到30人,必须经过层层选拔后,方才有资格进入画院,接受“画学”教育。

十三岁左右的王希孟,经历了人物、山水、鸟兽、花竹、佛道、屋木六种画法的考核后,有幸成为了画院的一名学生。知名学长张择端就毕业于该画院,而他画出的《清明上河图》的第一位收藏家就是宋徽宗。

18岁画《千里江山图》,却火了900年,作者王希孟到底什么来头?

通常十多岁的孩子心思单纯、至纯至性,老师傅带着、教着,如果有天赋,加上刻苦努力,优秀的人才很容易出类拔萃。

这时的王希孟手法稚嫩,画出的画作并不出色。毕业后,他进入了禁中文书库,从事编目、抄账等打杂工作,但他依然有一颗热爱绘画的心,还是不断练习画画,并请当时的北宋权臣蔡京帮他献画给宋徽宗。

蔡京深知皇帝喜好,也投其所好,一次次帮忙献画。所以,有后人说:“没有蔡京,可能就没有王希孟”。

起初宋徽宗觉得王希孟“未甚工”,绘画不够精细,但这位老艺术家独具慧眼,惜才爱才,认为“其性可教”,有绘画天分,决定亲自培养。

至此,王希孟也在最好的年纪遇到了他的人生伯乐。

18岁,是一个少年具有朝气、灵气和英气的年纪。

宋徽宗本着对艺术人才的渴求之心,亲授指点笔墨技法。在金牌导师的调教下,王希孟如同开了窍一般,进步神速,技艺日益精进,画遂超越矩度,一个艺术天才正在慢慢崭露头角。

宋徽宗看着教学成果丰硕,希望学生可以交出一幅满意的作业。

徽宗命人拿出了昂贵的丝绸做画布,成色最好的青金石、孔雀石磨成的青绿颜料,千年的贝壳、无价的宝石都是原料,这些堪比金子的贵重颜料可以使得画作千年不黯淡。

18岁画《千里江山图》,却火了900年,作者王希孟到底什么来头?

王希孟向宋徽宗提出了想去游历名山大川,为了画作更生动鲜活,宋徽宗同意了。他等待着另一幅更加宏伟的《清明上河图》出现,等待着更加恢宏的山水长卷的到来。

正处于懵懂的王希孟,他也许并不清楚皇帝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画作。

18岁画《千里江山图》,却火了900年,作者王希孟到底什么来头?

他只想拼尽全力,想超越吴道子、张择端,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认可,在一幅作品中最大地展现自己所有的才华,他仿佛知道自己过了18岁以后,就没有这种能力了。

他只知道他生在了中国山水画最好的黄金年代,他心中的一幅青绿山水画呼之欲出。

“我要画一幅大宋千里江山图。”

心中有沟壑,下笔汇山河。

他在艺术上不断做加法,只为了能做的都要做到最好。

18岁画《千里江山图》,却火了900年,作者王希孟到底什么来头?

王希孟从打底到渲染,实则绘画了五遍,他一点也不敢偷懒。否则,这幅画注定平淡无奇,不可能穿越千年。

第一遍水墨线稿打底,先画好山水画。第二遍赭石上色,为了后面上绿色做铺垫,红绿冷暖对比,颜色更加鲜亮。接下来两遍石绿上色叠加,让颜色的层次感立体、丰富、饱满。最后一遍才用上珍贵的石青。

18岁画《千里江山图》,却火了900年,作者王希孟到底什么来头?

“青绿”的石绿、石青这些矿物颜料,早期在西域的石窟壁画里可以看见,后在唐代山水画得以发展。

青石绿最初是仿效自然中的山色,王希孟用这样浓重的“青绿”似乎是在填补他心里的色彩,每一笔都是在挥洒青春的激情。这位少年画家背叛了传统“青绿”,却熠熠生辉。

18岁年少轻狂,一个少年的最大野心就是敢在一幅画上倾注所有的美。

半年后,王希孟交出了一幅恢宏的山水长卷《千里江山图》。这幅画卷长度接近12米,差不多4层楼高,宽超过半米,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2倍。

18岁画《千里江山图》,却火了900年,作者王希孟到底什么来头?

当宋徽宗打开这幅绝世长卷时,立刻被这满眼的青绿所震撼。咫尺有千里之趣,一点一画均无败笔,是对大宋锦绣河山的极力颂唱。千山万壑,绵延起伏,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意境雄浑壮阔,气势雄伟壮丽。

看画的关键是看细节。细节更是逆天,每一笔都精心描绘。

画中,天上的飞鸟虽轻轻一点,却具翱翔之势。

18岁画《千里江山图》,却火了900年,作者王希孟到底什么来头?

看似空白的水面上,细看实际有清晰如丝的水纹,在石绿、石青颜色的衬托下,仿佛水纹都在细细飘动,波光粼粼。

大千世界里人物如蚁,虽细小如豆,神情、身份、动作都清晰可辨,或生息劳作、或对坐饮茶、或打扫庭院、或坐船出游,每一个人物都隐藏在山水中的每一个角落里。

这个18岁的少年是如此心细如发。

18岁画《千里江山图》,却火了900年,作者王希孟到底什么来头?

细看技法,更是皴法、“三远”构图意境全部都有。

皴法是山水画的核心技法,用来表现山石的脉络肌理和明暗变化。历代无数画家都以创造皴法为荣,像黄公望就迷恋皴法炫技。

王希孟的画作,山头山峰一种皴法,山崖山坡一种皴法,山尾山脚又一种皴法。然而,他并不在意这些痕迹,他不屑一顾地绘上了重彩,他在乎的是整幅作品层次的渲染,颜色的明亮。

每一座山,在画中都不再是千篇一律的符号。站在山脚之下,仰望高山,大山之雄伟,这是他的“高远”。来到山前,看到山后隐秘的房屋茅舍、郁郁葱葱的树林,若隐若现,这是他的“深远”。登顶之后,眺望远方,江面开阔,群山连绵,这是他的“平远”。

18岁画《千里江山图》,却火了900年,作者王希孟到底什么来头?

这样的意境,对一个18岁的少年来说如同奇迹,这本应该是一个走过万里河山的老画师才能有的功力。

“人在十八岁年纪,才会有这股子雄心和细心,一点不乱。不枝蔓,不繁杂,通篇贵气,清秀逼人。”这是著名画家陈丹青对他的评价。

如果再从头到尾细品这幅长卷,你会发现这位18岁少年不乏技巧,不乏努力,这幅作品不愧为中国青绿山水画的扛鼎之作。

全卷首尾呼应,虽是画作,却有着音乐的节奏和韵律。人在画中游,且行且欣赏,有时翻山越岭,有时弃岸登舟,时而轻快、时而闲暇。

18岁画《千里江山图》,却火了900年,作者王希孟到底什么来头?

每段独立的山水都成景致,但要想通往下一段行程,就要走过一座座桥,亭桥、石桥、跨江大桥……突然,眼前一段江水拦住了去路,无路可走,那就招呼远处的渔夫搭个便船。水上飘荡时,不忘欣赏江面美景:水面腾起薄雾,山峦倒出残影。

上岸后,你会遇到各色行人,饱览了各种山色。终于,你到达了最高峰的脚下,抬头仰望高山之巅直插云霄,万丈瀑布飞流直下,不禁感叹:山之高大,人之渺小。

北宋山水画喜欢用山水经营位置,来彰显君臣尊卑的关系。在宋徽宗眼中看到的是主峰雄伟高大,侧峰若隐若现,众星拱月、唯我独尊。

18岁画《千里江山图》,却火了900年,作者王希孟到底什么来头?

可在一个18岁少年的心中却是天不怕、地不怕,征服高山,勇往无前,自我为中心的那份傲气。

山路十八弯后,江面骤然开阔起来。大江东逝,渔舟点点,一切又恢复平静。

宋徽宗看到一个年轻逞能的少年,但不得不承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的十八岁,画不出此等青绿河山,千里江山。他再也无法调教出第二个王希孟。

一个18岁的少年能翻过几座山,淌过几条河?

以手画心,因为心之辽阔,便无所畏惧。

他只是一个胸怀千里江山的少年郎!

据说宋徽宗看完画卷,龙颜大悦。后来将这幅画赏赐给宠臣蔡京,由蔡京卷尾题跋。蔡京也是书法大家,和宋徽宗在艺术上可谓知音。

对于王希孟的生平,史籍中并无记载,他的简单履历只能从蔡京的寥寥数字中略知一二。蔡京题跋中都未提及姓氏,只知“希孟”。直到清朝,才出现在宋荦的绝句中,提到“王”姓。

画工在古代地位很是卑微,张择端的生平也只有金人写下的85个字的跋文。《千里江山图》并无作者款印,为此,学术界和收藏界一直唇枪舌剑。

《千里江山图》完成后,王希孟又潜入历史迷雾中,了无踪迹。他的结局至今扑朔迷离,为世人所争论不休。

有一种说法是,这位才华横溢的少年为了完成《千里江山图》呕心沥血,20岁便离开人世。

不过,另外一种说法似乎更打动人。

王希孟虽然画《千里江山图》,让世人看到了人间的美好,但他也依据北宋现实的疮痍,又画了一幅《千里饿殍图》献给宋徽宗。画中民不聊生、白骨累累,宋徽宗看后怒不可遏,下令赐死王希孟。

王希孟恳求宋徽宗,让他在离开人世前,去画室最后看一眼《千里江山图》。结果,人便不知所终。有人说是宋徽宗偷偷放了他,也有人说是他遁入画中,化作了某个渔夫,永远活在了画里……

后人为少年天才痛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