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三国的朋友,大概都有这样的印象,刘禅是一个庸庸碌碌、只会玩乐的昏君形象,“扶不起的阿斗”这句话更是流传千古。但这些都是经过艺术加工后的记载,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刘禅,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是真傻还是装傻?
公元223年,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对诸葛亮说了这几句耐人寻味的话。这句话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原话为:“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说明了一代枭雄刘备临终前,对自己的儿子刘禅能否坐稳江山,能不能驾驭得了老臣诸葛亮是没有自信的。
当时,跟随刘备打江山的老一辈文臣武将,有的战死(如公关羽)、有的病死(如黄忠、马超)、有的被杀(如张飞)、有的投敌(如黄权、糜芳)。总之,建立蜀汉的这些功臣宿将们大多不在了,无论是身份,还是官职,诸葛亮在蜀汉首屈一指,是领袖人物。
而刘禅呢,这一年仅仅17虚岁,还是一个未成年人。一个未成年人登基为帝,而辅政大臣掌握朝政大权,这是典型的“主少国疑”。
刘备临终前,动了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交给诸葛亮的想法,可知他对刘禅是没有信心的。他知道“愚笨”的刘禅斗不过“睿智”的诸葛亮,而权力更替是很残酷的,说不定血流成河。古代因为权力之争,父子相残、兄弟反目,比比皆是,而权臣对待被取代的皇帝,那就更加无情了。
刘备临终前,担忧的就是权臣诸葛亮万一哪一天想过一把“皇帝”的瘾,对刘禅下起毒手。因此,他才对诸葛亮说出“取而代之”那样无奈的话。随后,刘备又给儿子刘禅下诏“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其实,这份诏书不只是给刘禅下的,还给诸葛亮看,让诸葛亮像对待“儿子”一样对待刘禅,别做出太出格的事。
刘禅即位后,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开府治事,不久又领益州牧。这时的诸葛亮在蜀汉真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掌握朝政大权。此后,诸葛亮工作兢兢业业,日夜为蜀汉操劳,在政事上“事无巨细”,在军事上“凡事二十军棍以上的事就得经过他的手”。他把后主刘禅看成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了,为其日夜操劳。
刘禅,出生于赤壁之战前一年(公元207年),是刘备小妾甘夫人所生。据传,甘夫人因夜梦仰吞北斗而怀孕,因此刘禅的小名叫“阿斗”。
小阿斗刚刚一周岁,就经历了战火纷飞。公元208年,刘琮投降曹操,刘备独木难支,于是逃走,结果在长坂坡被曹纯的五千虎豹骑追上了。刘备虽然有十余万军民,可是面对精锐的虎豹骑,大败而归。
他仅仅带着张飞、诸葛亮、赵云等数十骑逃出,把老婆孩子都丢给了如“豺狼虎豹”般的曹军。这时的阿斗,还是一个婴儿,在母亲怀中,如果不是赵云舍死忘生,将其救出,小阿斗就可能被曹纯擒获。当时刘备和曹操两军交战,如果刘备的宝贝儿子阿斗落到曹操手里,下场可想而知有多惨。
公元212年,如果不是赵云和张飞在江边拦着,6岁的小阿斗就被继母孙夫人带到东吴了,成了人质了。
从小就经历战乱的阿斗,学会了怎么保护自己,在不同的情况下,该怎么办,怎么应对。在诸葛亮大权独揽之时,刘禅很聪明,没有和诸葛亮对着干,而是大胆地将权力下放给诸葛亮,让诸葛亮全权负责。
后主刘禅几乎做到了“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也就是说刘禅当一个甩手掌柜,将政务都交给了诸葛亮,而他自己只需要逢年过节干干祭祀的事情即可。
表面上看,刘禅一直没有“长大”,一直没有“亲政”。而现在,诸葛亮才明白,后主刘禅不是表面上的那样子,是一个“深藏不漏,城府很深”的皇帝。而“城府很深”的刘禅才是他的真面目,历史上真实的刘禅。
后主刘禅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没有干预诸葛亮的决策,在他临终前,才派出使者李福,前来摸诸葛亮的底,看看诸葛亮是怎么打算的。刘禅怕诸葛亮临终,还想把权势交给自己的独子诸葛瞻,等八岁的儿子诸葛瞻长大后,继续把持朝政。
诸葛亮见到李福,也明白了刘禅的良苦用心,于是给刘禅推荐了贤臣蒋琬和费祎,丝毫不提怎么优待自己的儿子,这是为了打消刘禅的顾虑。不久,诸葛亮又给刘禅上表,表明了自己的财产,“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他有800株桑树和15顷土地,已知足了,自己的儿子也可以自给自足了。
在诸葛亮病逝后,刘禅的政治才能展现出来了。他先准确判断出是大将魏延谋反,而不是长史杨仪反叛,支持杨仪除掉魏延。随后,刘禅又裁撤了丞相这一职务,自己大权独揽,掌控了朝政。后主刘禅在位长达41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不是“扶不起的阿斗”。
诸葛亮临终前,和李福的对话,发现后主刘禅不是“长不大的阿斗”,而是一个“城府很深”的帝王,这才是真实的刘禅。此时的刘禅,帝王之术已经不次于他的父亲枭雄刘备了,已经长大了,诸葛亮感到很欣慰,对得起先主刘备的托付了,他死而无憾。
图片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