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chan.cn
- 网络摘录 繁体
111、异端为背乎经常 邪说乃涉于虚诞
【原文】
人知佛老为异端,不知凡背乎经常者,皆异端也;
人知扬墨为邪说,不知凡涉于虚诞者,皆邪说也。
【注释]
异端:不同于一般想法的学说或人。
【译文】
人们都知道佛家、道家不同于儒家,然而却不知凡是于常理有所不合者,都有背于儒家正统思想。人们都知道杨朱、墨翟的学说是旁门左道,却不知内容荒诞虚妄的,都是不正确的言论。
【赏析】
异端的意思并不涉及正确与否,如伽利略的地动说,为当时教会斥为异端,但后来却获得科学的证明,佛老之说,一为宗教,一为思想,原是人们的自由选择与心证,而所以被视为异端,乃是不为社会既有形态及运行方式所接受。世人视佛教为异端,乃是见小乘出世而寂灭,而不见大乘入世而渡生。黄老之为说,在汉初为极重要的养民之道,迥异于后世谈玄论虚者。事实上,真正的异端往往出于人心错误的认识,凡是不合乎当时人心正确之认知者,或是不能为人类带来和平幸福的事物,皆可视为异端。
杨朱与墨子的学说被孟子斥为邪说,说杨朱无君,墨翟无父,殊不知在我们身旁谬误荒诞的事物更多,而我们却受之而不察,岂只是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呢?
112、亡羊尚可补牢 羡鱼何如结网
【原文】
图功未晚,亡羊尚可补牢;
浮慕无成,羡鱼何如结网。
【注释]
浮慕:表面上仰慕。
【译文】
想要有所成就,任何时候都不晚,就算羊只跑掉了,能够及早修补围栏,还是可以挽救的。羡慕是没有用的,希望得到水中之鱼,不如尽快退而结网。
【赏析】
任何事只要去做,都没有太晚的时候,只怕无心去做,或是没有改进之心。晚做总比不做好,能改总比不改好。天无绝人之路,人之言晚言绝,乃是自晚自绝,与事无关。
许多人只看到他人的成功,而未看到他人的努力,只知羡慕嫉妒,而不知及早奋起,这是没出息的举动。人能及者,己亦能之,事在人为,就看有没有付出相当的努力。否则,徒然站在池边看鱼,流尽江水亦是枉然。
113、道本足于身 境难足于心
【原文】
道本足于身,切实求来,则常若不足矣;
境难足于心,尽行放下,则未有不足矣。
【注释]
尽行:完全。
【译文】
真理原本就存在于自己本性之中,倘若不断地追求,则会常常感到不足。外在的事物很难满足心中的欲望,如能全然放下,也就不会觉得缺乏了。
【赏析】
儒家讲人本来具有天生的良知良能,后天的功夫,乃在于使这些良知良能不受到蒙蔽而显现出来。佛家讲人皆具有佛性,皆可以成佛,一切修行乃在于使我们见到本来面目。这后天的功夫以及修行,容易让人产生错觉,好像是本来不足,所以才有所追求,其实无上的道理只会被蒙蔽,而不会缺少。
禅宗《六祖坛经》中有一则神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事实上,镜本来是干净的,尘埃只是幻影而已,自以为不净而不断拂拭,即使镜中尘埃,乃至于山河大地的影像都被拂去,还有一个在拂的影像无法去除,终是一种尘埃之见。世人外求,乃是情欲放不下;坐禅求空,乃是佛法放不下。若能放下,外在情欲不能动,内也不求空寂,就如镜之洁净,一无所染,那么还有什么不充足的呢?
114、读书要下苦功 为人要留德泽
【原文】
读书不下苦功,妄想显荣,岂有此理?
为人全无好处,欲邀福庆,从何得来?
【注释]
显荣:显达荣耀。
【译文】
读书若没有下功夫苦读,却想显达荣耀,天下哪里有这种道理?对待他人没有一点好处,却妄想得到福分和吉庆,又从哪里来呢?
【赏析】
做大官、做大事不是容易的事,要治理一个郡县,没有相当的知识和学问,如何去推行政务呢?如果判断错误,不仅误国扰民,所谓荣达,亦成了可耻的屈辱。
一个人的显达,无非是能力比他人强,而能力又由知识而来,既不能下功夫苦读,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又不能行万里路,增广自己的见闻,想要显达荣耀,纯属空谈。就以现代而论,社会上哪一种行业不需要知识?无知识而想要成大事立大业,只是痴人说梦罢了。
至于福庆,并非凭空而来,任何事皆有因有果,无因而得果,断无是理。人间的福分,不外乎“自求多福”与“他求善福”两种,这两种是“常理”,其他则是“非常理”。中奖券、获遗产是偶然的,是幸运的,但是也得以买奖券或先人有钱作为其因。
“自求多福”乃是端正其心,努力其事,心不妄求,自得其乐。“他求善福”则是与人为善,不与人为恶,因为助人,而得人助。由此可见,无论就现世或非现世而言,福庆皆有原有因,而非平白无故产生的。
115、有错即改为君子 有非无忌乃小人
【原文】
才觉己有不是,便决意改图,此立志为君子也;
明知人议其非,偏肆行无忌,此甘心为小人也。
【注释]
改图:改变方向,变更计划。
【译文】
刚刚觉得自己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便毫不犹豫地加以改正,这就是立志成为一个正人君子的做法。明明知道有人议论自己的缺点,却不思改过仍然肆无忌惮地为所欲为,这便是自甘堕落的行为。
【赏析】
觉是主动的。一个君子,会主动地反省他的思想和行为,只要有一毫偏差,便能立刻觉察,而加以改正,这就是君子之所以为君子之处。
“人议其非”,是其过错已显现于外,众人皆见其恶,则自己不可能不见。然而犹肆无忌惮地胡作非为,这是明知故犯,只有自甘堕落的人才会如此。
我们说凡事要“慎始”,并不仅是指事情的开始要谨慎,要避免犯错,而是指我们心中的一念一怒,都要加以明辨。事之错可及人,心之错便损己。“一念可以上天堂,一念可能下地狱。”君子自觉改过,并不在于想上天堂或畏下地狱,而在于自己的良心,良心安者,即在地狱亦如天堂。小人之肆无忌惮,不仅为人鄙视,其良心已失,即在人间已沦为禽兽,莫说地狱正等着他去,他的心早已入地狱了。
116、交友淡如水 寿在静中存
【原文】
淡中交耐久,静里寿延长。
【注释]
淡中:指君子之交淡如水。
【译文】
在平淡中交往的朋友,往往能维持长久。而在平静中度日,则寿命常常绵长。
【赏析】
“淡中有真味”。“淡”与“真”是不可分的,不加任何调味料煮出来的菜,才是真品。又如空气和水,无色无臭,却是我们日常生活所不可或缺的。而所有的刺激都是反常的,短暂的,就如同烟、酒一般 ,往往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伤害。
交朋友亦是如此,只是为了刺激而结交朋友,往往不能长久,因为加了名利的调味料后,这个朋友所见的只有名利二字。真正的朋友,就如空气和水一般,能调节我们的心情和身体,达到良好的状况。它是不夹杂任何因素的,是相互了解的,由于这种淡,所以才能长久。
静是指心灵之静。心和身是息息相关的,心静自然气平,百脉调合。所谓心静,便是不逐物,不为欲乱,所以就能延寿。然而身却要动,身动能使筋骨活络。然而这个动并不违背静的原则,因为心还是平静的,只是使平静的身体不至于停滞,这才是生命的活泼的生机。
117、突来熟思审处 衅起忍让曲全
【原文】
凡遇事物突来,必熟思审处,恐贻后悔;
不幸家庭衅起,须忍让曲全,勿失旧欢。
【注释]
贻:留下。衅起:有了瑕隙。
【译文】
遇到突发的事情,一定要仔细地思考,慎重地处理,以免事后反悔;家中不幸起了瑕隙,必须尽量忍让,委曲求全,不使过去的情感遭受破坏。
【赏析】
所谓“急者缓之,缓者急之”,又说,“欲速则不达”,一件事情突然发生,必然不在我们的预料之内,亦非我们所能熟悉与掌握的。因此,若不明白它的因果,而任意为之,很少不出差错的。既然明白它的因果,即使能力尚不足以为之,至少也要把损害降到最低点。而绝不能毫不考虑地就去做,就像对着大象乱开枪一样,打到却未必打中,反而被他踩死了。
而家庭是一个人最宝贵的东西,有什么争执会比自己的父母妻子更重要的呢?争执是一时的,家庭却是长久的,我们忍心为了逞一时之快,而把千年的宝贝打碎吗?众人在船上争执,结果将船弄翻,就算被人救起,船已不再是自己的船了。“退一步路,海阔天空”,家庭的事尤须如此。任何事皆有调合之道,和谐才是美。
118、聪明勿外散 脑体要兼营
【原文】
聪明勿使外散,古人有纩以塞耳,旒以蔽目者矣;
耕读何妨兼营,古人有出而负耒,入而横经者矣。
【注释]
纩:棉絮。旒:帽子前面下垂的饰带。负:扛着。耒:耕田用的农具。
【译文】
聪明人要懂得收敛,古人曾有用棉絮塞耳,以帽带遮眼,以掩饰自己聪明的举动。耕田读书可以兼顾,古人曾有日出扛着农具耕作,日暮手执经书阅读的行为。
【赏析】
聪明岂在耳目?实在是在一个心啊!“纩以塞耳,旒以蔽目”,目的在使心不为杂事所干扰,不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上罢了。聪明岂有因外散而失去的呢?聪明的人往往心志专一,如果心志不专一,必然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思而罔然。何况把聪明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又岂是聪明人的作为呢?
耕读原本就不相妨碍,反而有相成之效。只耕不读,造成无识;只读不耕,造成文弱。耕所以养身,读所以养心,有耕有读,才是一个有心有力的人。现在的年轻学子要靠打球来锻炼,却未必长久,也无生产可言。倒不如古人寓耕于读,既能天天活动,又可年年生产,来得聪明些。
119、天未曾负我 我何以对天
【原文】
身不饥寒,天未尝负我;
学无长进,我何以对天。
【注释]
长进:增长进步。
【译文】
身体没有受到饥饿寒冷之苦,这是天不曾亏待我;若是我的学问再无所进步,我又有何颜面以对天呢?
【赏析】
做人要常存感激,无灾无病,不冻不饥,便是幸福。如果立在这种基础上,还不能力思上进,报答父母,反哺社会,岂不令人惭愧?
一个人在社会上成长,要感谢许多的人,自己的努力只占百分之一。因此,从出生到卓然而立,只有欠人的,而没有欠己的,如果再为非作歹,真是枉生为人。
尤其是读书人,所能贡献的便是他的学问,他的知识,如果尚不能在这方面下工夫,使学问增长进步,社会岂不是白养他了吗?更不要论那些以文乱德,混淆视听的人了。
120、勿与人争 惟求己知
【原文】
不与人争得失,惟求己有知能。
【注释]
惟:只要。知:智慧。
【译文】
不和他人去争名利上的成功或失败,只求自己在做事之时增长智慧与能力。
【赏析】
事情的得失,名利的有无,都是短暂的,而智慧和能力的获取却是长久的,不变的。然而人们往往着重在小处,而忽略了大处。
一件事既已了结,其得失就不在成功与失败上,偏偏大多数人只注意这些已经不能更改的事实,甚至拼命去争夺,而失去了获得真正好处的机会。
聪明的人则不然,当他完成一件事后,首先会想到这件事给了我多少经验和教训。无论成功或失败,成功必有成功的理由可保存,失败必有失败的教训可记取,这才是弥足珍贵的。就像一棵树长成,结出果子时,人们只知食肉而弃核,惟有聪明人能去其肉而取其核,依当初种树之法而种之,建立一座结实累累的果园,供大家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