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餐,吃的是天高地远和相聚的时光

繁体

万晨

今春以来,趁着好天气去野餐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基础版的是席地而坐,铺一张餐垫享受春光;高阶版的,有人玩出乡土主题野餐、卡通主题野餐、电影主题野餐等新花样。由于疫情,虽然去不了远方,却也要徜徉在近郊的大自然里,吹着和煦的风,晒着温暖的太阳,约上三五好友侃侃而谈。野餐,自然就是最好的选择。

野餐兴起于18世纪的欧洲,原本是狩猎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后来逐渐演变为皇室贵族的重要社交活动。其实野餐在中国也是源远流长,《兰亭集序》中就有描写曲水流觞、文人雅集的场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现代人又在野餐的基础上加入了露营概念,直接把户外的一顿饭变成了安营扎寨的短暂旅居。尤其是疫情之下,由于远途出行受限,人们于是把目光聚集到身边的草地、湖泊、海滨……野餐开始风靡。

野餐,总会落在一个吃字上。张爱玲在《异乡记》写道:“中国人的旅行永远属于野餐性质,一路吃过去,到一站有一站的特产,兰花豆腐干,酱麻雀,粽子。”何止中国人,古今中外的野餐,最后都落在了一个吃上。日本的便当文化最早在17世纪安土桃山时代称为“提重”,其实就是源自赏花、赏枫的野餐需求而发展起来的。西餐中的面包、各式奶酪、切片火腿、色拉等,也是野餐桌上的常客,偶尔也会有比萨、甜甜圈、烤鸡等烤制食物。

早期的野餐主要以适合长久摆放、进食方便的冷食为主,如日式的饭团、寿司卷、腌制蔬菜、玉子烧、便当等。后来,人们开始尝试现场烹饪,现代露营装备中的炊具,足以媲美一个小型厨房,只要准备好新鲜食材,煎烤煮炸,无所不能。烤肉总是首选,肉片在烤盘中发出“滋滋”声响,让人迫不及待想要一尝;“咕嘟咕嘟”的火锅总能点燃热烈的氛围;一边畅聊、一边炖煮一锅软烂入口的食物,聊得越久食物炖得越美味;还可用摩卡壶煮一壶咖啡,浓厚的醇香在大自然中更有回味……

从贵族的时髦消遣,到中产阶级的生活样板,再到全民的草地派对,野餐是一个区别于庸常生活、向往美好自由的轻梦。也许这样露天席地的饮食不够精致,但因为所在的自然场景和一起野餐的人而变得别有风味。野餐,吃的其实是天高地远,是青草、微风、花朵和相聚的时光。就像一位米其林大厨说的:“一场野餐的全部意义在于尽享奢华,时间的奢华。”

来源:中国妇女报

2
1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