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古诗慧、作者:金发2023-8-29
刀郎借鉴蒲松龄《聊斋志异》创作的音乐专辑《山歌寥哉》火爆上市,让我们体会到重构创作的力量!今天揭秘全国古诗重构的作家、诗人大军,看看都有谁,写过什么作品,又住在哪个城市?同时揭开全国古诗重构“第一城”的神秘面纱,看看这座城市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
此前,这个大军是“隐秘”的存在,尽管其中有的作家作品是畅销书,但很少有人公开表示这种重构写作重要性。现在刀郎火了,重构写作已经引起人们广泛重视,还想隐藏下去,估计已经不太可能……
“重构三剑客”
首先说河北省会石家庄,这里有被誉为古诗重构“三剑客”的诗人群体,以年龄为序依次为蒲素平、金发、宁延达,究竟谁是轩辕剑、莫邪剑、龙渊剑,抑或分别为纯钧剑、湛卢剑、太阿剑,还是个谜。
蒲素平,笔名阿平,生于1969年生于河北省隆尧县,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评论家协会理事,河北省诗歌研究中心研究员,毕业于鲁迅文学院高研班31期。其创作体裁包括诗歌、散文、文学评论等多种体裁,作品散见《诗刊》《中国作家》《文艺报》等报刊,著有诗集《大风吹动的钢铁》,长诗《大地之灯》,散文集《一个人的工地》等著作,曾获第三届孙犁文学奖、首届贾大山文学奖特别奖、诗探索第六届中国诗歌发现奖等多种奖项。
蒲素平对古诗的重构集中在唐诗上,其重构方式是把唐诗重构写成散文。他大约是最早集中进行重构创作的河北诗人,早在20年前的本世纪初,他就开始进行把唐诗重构创作成散文,其中部分作品相继在《散文诗》《散文诗世界》等文学刊物发表;2008年,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其著作《唐诗的另一种写法》。这些年来,蒲素平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深入探究唐朝诗人和古代杰出文学人物,分析其作品和精神内核,汇集成散文集《文化的背影》及系列评述文章。
以下是蒲素平重构王维的五言诗《鸟鸣涧》:
诗人、评论家陈德胜曾为蒲素平的《唐诗的另一种写法》写过评论,称“这种写法很奇妙”!他认为,蒲素平的这种写法有五种收获,其中第三条“解决了自己诗歌的创新问题”,"阿平力图找到今人与千年前唐朝诗人的共同之处,写他们没有写到的,写他们写到而今天又要如何表达的,写他们走过的而又即将到达的,他延续着中国的文字,还有就是延续着唐诗的劲风。"这不只是蒲素平一个人的收获,而是所有重构写作者共同的收获,而这种重构写作方式恰恰是传统文化创新的一条重要路径。
金发,1971年生于河北省平山县,曾在石家庄、上海等地新闻媒体工作。其创作体裁也比较丰富,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文学评论也多有涉猎,作品散见《诗刊》《解放军文艺》《长城》等文学刊物。
金发的重构创作,始于上个世纪1994年初秋,当时他写的第一首重构诗是对唐代王维的五言律诗《过始皇墓》进行重构;不过,其集中创作却是在2011年之后,金发重构范围比较广泛,从《诗经》开始,包括魏晋、隋唐,一直到清朝。和蒲素平不同的不只是重构范围,还有重构体裁,金发把古诗重构写成现代诗,部分重构作品曾在《诗刊》《诗选刊》《青少年文学》等刊物发表,2015年,《诗选刊》为其主办“重构千家诗”恳谈会,2018年《河北文学》出版其“重构千家诗”专号。截止目前,金发已经创作重构诗500余首,可能是目前古诗重构体量最大的作家。
金发在重构过程中,总结出把古诗写出新意的六个路径,其中第六条就是故事化,通过虚构故事来赋予古诗新的元素。比如在重构白居易新乐府诗《缭绫》时,金发一方面设计了“三个女人一台戏”的故事细节,同时按照唐朝的取名用字习惯,为这三个女人都取了名字,拓展了白居易原诗的内涵。以下是其重构白居易《缭绫》的诗第四节《温阿玉》的内容:
除了写重构诗,近年来金发还在探索古诗词教育的新方法,其以“激发学习兴趣、实现学以致用”为宗旨,开创了“悬剧+对照+重构”的新模式,其中以古人个人史和文化史为切入点,对唐朝诗人的创作现场进行审视、梳理和还原,为300多首唐诗写了悬疑探索文章,目前还在进一步把古诗写成小小说,把同题古诗进行对比解读,并以“古诗慧”新媒体平台进行分享。当然,金发把古诗重构当作古诗“学以致用”的重要策略。
宁延达,1979年生于河北省丰宁县,满族,宁王府品牌创始人,中国作协会员,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创作,著有《大有歌》《风在石头里低低地吹》《空房间》《假设之诗》《魔镜制造者》《在徒劳的房间里》等多部。
宁延达重构的范围跟蒲素平、金发不同,他专业研究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诗歌总集《诗经》,并从十年前开始潜心对此著作进行重构写成现代诗,目前已对《诗经》全部300余首进行了重构,整体定名为《狂飙的诗经》,部分重构作品已经在《人民文学》《中华辞赋》《星星诗刊》等刊物刊发推出。
宁延达的《殷其雷》,连同《芣苢》《鹊巢》等十三首重构《诗经》的诗,发表在《中华辞赋》杂志上。其中《殷其雷》这样写道:
宁延达认为,重构不是翻译,他是以《诗经》中每一首诗的题目为题,用新诗的形式来写出每一首诗经的思想或精神,这是其称这些新诗作品为《狂飙的诗经》。评论家王士强评价认为:新时代的“诗经”也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反映时代的新变和人心的新变,或者说,需要诗人们写出“新诗经”。就此而言,宁延达的《狂飙的诗经》可谓“所谋乃大”,立意很高,格局很大。
古诗重构“地图”
梳理了河北石家庄的古诗重构作家,再来看看全国的古诗重构情况,我们以城市名称、作者简介和重构作品来做简单梳理,所提及的作家大致限于重构作品超过五十首的。如果有统计疏漏,欢迎读者在评论区留言提供线索。
湖南长沙
李元洛,诗歌评论家,湖南长沙人,出生于1937年,曾任湖南省作协副主席、文联副主席。
李元洛曾把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唐诗、宋词、元曲等进行重构成大散文的著作,这些著作相继在本世纪初前后相继出版,其中,1999年上海东方出版中心出版其《怅望千秋——唐诗之旅》;2000年岳麓书社出版其《高歌低咏——宋词之旅》;2008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其《元曲之旅》。
此外,李元洛又先后出版了《绝唱千秋——绝句文化大散文》《诗词风景》《风骚百代——诗文化大散文》《穿越唐诗宋词》《红紫芳菲——诗词经典导读》等著作,这些著作把山水游记、文学评论、诗词札记、文化随笔及一般意义上的散文等多种文体因素融合一起,把古诗词重构成了大散文。
台湾
洛夫,诗人,1928年出生,湖南衡阳人,1949年赴台湾,1996年迁居加拿大温哥华,洛夫被誉为“诗魔”,排名“台湾十大现代诗人”之首,2018年,洛夫在台湾去世。
洛夫力倡“超现实主义”,对台湾现代诗的发展影响深远。据说其因长诗《漂木》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洛夫看起来很现代,不过骨子里却是很传统,他曾经说:“四十岁以前,我很向往李白的儒侠精神,杜甫的宇宙性的孤独感,李贺反抗庸俗文化的风骨,但到了晚年,我却转而欣赏王维恬淡隐退的心境。”
洛夫晚年著有《唐诗解构》一书,2015年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录重构唐诗50首,每首唐诗配有重构诗和洛夫的书法作品。
加拿大
孟冲之,原名陈立平,湖南岳阳人,旅居加拿大,1970年生,1991年毕业于湘潭大学中文系,2012年湘潭大学出版社出版其诗集《杜诗重构》,收录了150多首重构杜甫诗作。
我之所以把李元洛、洛夫、孟冲之他们三人先搬出来,是因为他们都出生湖南,属于古诗重构的“湖南系”。湖南系在重构领域做了很多事情,而且还把古诗重构这项事业传播到了海外,势力不容小觑。只不过“湖南系”并没有集中在同一个城市里;而之所以把李元洛放在洛夫前面,是因为他做古诗重构要洛夫早十来年,虽然他比洛夫年轻九岁。
北京
阎连科,作家,1958年出生,河南嵩县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2008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阎连科的长篇小说《风雅颂》,小说讲述了在巨大的荒谬现实围剿下,正统知识分子杨科无法坚守“风雅”的故事。这部著作重构方式比较独特,他把《诗经》重构写成了长篇小说。《风雅颂》在章节结构上与《诗经》的“风、雅、颂”一一对应,在故事发展主线上,主人公杨科的经历也是沿着《诗经》“逃亡——回家——逃亡” 的主线演绎而来的,这部著作的锋芒跟刀郎的《山歌寥哉》有一拼。
余世存,学者,出生于1969年,湖北随州人。
2019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余世存的著作《乙亥:余世存读龚自珍》,此著把清代公务员龚自珍的大型组诗《己亥杂诗》写成了记述性散文。《己亥杂诗》是龚自珍的代表作,用诗歌的方式记叙了龚自珍在1839年(农历己亥年)辞职还乡经历,一共315首。
贵州毕节
陶杰,1977年出生于,同样也是贵州赫章人,他在赫章县一所中学任教,是一名语文教师。
陶杰结合自己任教的初中《语文》课本,创作了“古诗重构”系列现代诗,此后又把高中的古诗全部重构完成,目前又开始了对小学古诗开始重构,截止目前一共创作大约200首左右;在创作的同时,陶杰还结合课程,尝试曾用重构诗来教学生来学习古诗,收到了良好的记忆效果。
罗逢春,彝族,1986年生于贵州省赫章县,目前在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工作。
罗逢春“十五年致力于‘翻译’古诗”,创作有古诗“翻译”200多首。其中的《长恨歌》在《山花》杂志发表。
有意思的是,罗逢春跟陶杰这两个兄弟都出生在贵州省赫章县,他俩大约在古诗重构领域有一些交流,但却对各自的写作方式持有不同的观点,如罗逢春认为他是在“翻译”古诗,而陶杰却认同“重构”的说法。而他俩在古诗重构领域的坚持现,让贵州毕节这个三江(乌江、北盘江、赤水河)发源地和古夜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今天的古诗重构领域地位陡增。
内蒙古呼和浩特
敕勒川,本名王建军,1967年出生,内蒙古作协副主席,曾任《草原》杂志诗歌编辑,现供职于宁夏自治区石嘴山市文联,其“重构唐诗”大约写了50首。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数据是多年前敕勒川在新浪博客发布的数据,现在是否有所增加,还不清楚。
重构“第一城”
那么,哪座城市可以称为中国古诗重构“第一城”?
从上述材料梳理来看,河北省会石家庄由于“重构三剑客”的存在,无论是重构作家人数上,还是在重构作品体量上,还是在体裁上,堪为古诗重构“第一城”!其中金发以总量500余首居首,同时他还在创作了300多篇为唐诗还原创作现场的溯源文章,目前还在进一步把一些古诗创作成小小说。
实际上,石家庄从事古诗重构创作的不只是“重构三剑客”这样的代表性人物,其背后还有一个由许多作家诗人组成的古诗重构创作群体,这个群体以“AA诗友互动一群”微信群为主要阵地,经常组织一些古诗重构探讨、创作、分享活动。
这样有组织开展古诗重构活动,是石家庄的独特现象,在其他城市很少见。最近这两天,他们正在以“唐诗中的石家庄”为名,对描写石家庄的唐诗进行重构创作,群内作家诗人十分踊跃。
这意味着,其他城市的古诗重构创作,还处在个人自发阶段;而石家庄的古诗重构创作,已经发展到集体自觉阶段。
这个微信社群由石家庄诗人北辰在2020年疫情之初倡导,联络全市诗歌作者建立起来的。北辰本名刘巨星,1969年生,河北晋州人,其著有诗集《青瓦》《四月梨花香》《心灵短歌》等多部。截止目前,北辰已创作30首重构诗。其重构范围主要是唐诗,重构方式主要是把古诗重构成现代诗。
经常在此微信社群中参与重构创作活动的作家、诗人大约有五六十人,其中包括:樊更喜、邢剑君、薛茫茫、董庆周等。
樊更喜是此群群主,其1964年出生于河北省藁城市(今石家庄市藁城区),是民间文艺方面的专家,其社会职务包括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助理、河北省文化交流协会副秘书长、石家庄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等。他是藁城“耿村民间故事”搜集负责人之一。耿村民间故事内容涉及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2006年5月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搜集、整理、研究耿村民间故事过程中,樊更喜有作品在《中国文化报》《民间文学论坛》《当代人》等报刊发表,并担任《耿村民间文化大观》《耿村一千零一夜》副主编,出版了文艺评论集《耿村民间故事》(与人合著),该著后来被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由于在民间文艺方面的深入研究,樊更喜荣获民间文艺方面最高奖项——山花奖。
疫情之初的2020年2月,“AA诗友互动群”初成,樊更喜发挥其联络发动才能,推动群友创作,当然他自己也收获了很多诗歌作品,其中包括70多首重构诗,部分作品曾在《诗选刊》《太行文学》《石家庄日报》等报刊发表。
邢剑君1966年出生于河北省平山县,目前担任石家庄市作协副主席、平山县作协主席、平山县文联《百合花》执行主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其自1989年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曾在《诗选刊》《星星诗刊》《诗歌月刊》等文学刊物发表,出版有诗集《守望西柏坡》、长篇小说《北武当传奇——天桂云岚》。
邢剑君私下被朋友们誉为诗歌“获奖专业户”,其曾在国家文化旅游部、中国作协及其所属《诗刊》《中国作家》,以及全国许多地方和单位举办的诗歌大赛中获奖。截止目前,邢剑君已创作古诗重构作品50余首。
薛茫茫1971年生于河北省沧州市,目前担任石家庄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太行文学》主编,曾在《中华诗词》《诗选刊》《诗潮》等文学刊物发表作品,并曾荣获在《诗刊》社全国诗歌大赛优秀诗歌奖,石家庄市第八、第九届文艺繁荣奖,出版有诗集《雪野》《目光》,目前她已创作30余首古诗重构诗。
有这样微信社群的普遍发动,有“重构三剑客”这样代表性人物在重构领域十年、甚至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使石家庄这些年在古诗重构领域不断有新的斩获,无论是在重构体量还是质量上,都走在全国的前列,堪称中国古诗重构“第一城”。
把古诗重构成多种当代文学体裁,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弘扬、推陈出新的重要策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重构这一创作方式帮助刀郎创作出火爆的音乐作品《山歌寥哉》,引起社会的广泛共鸣,同时也在吸引更多优秀的作家艺术家走进来,以重构为利器,为创作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