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位不出名的诗人,写下的送别诗读后别有意味!郑仲贤的《送别》等

繁体

来源:一号诗巷、生活录

提到送别诗,大部分朋友都会想到千古名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等佳作。

还有一些送别诗,知名度不高,很多朋友甚至都没有读过,但这些诗水平却极高,富有诗意,值得细细品读和回味。

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这些知名度不高,但很有诗意的送别诗佳作,看看你读过其中几首?全部都读过的朋友应该不多。

第1首 郑仲贤的《送别》

亭亭画舸系春潭,

只待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

载将离恨过江南。

这是一首很有诗意的送别诗,此诗立意新颖,构思巧妙。

“亭亭画舸系春潭,只待行人酒半酣”,人离别,难舍难分,与画舸何干?但作者却偏偏要怨画舸,移情于景,合情合理,更好地衬托出离别时两人的难舍难分之情。

第2首 南北朝庾信的《重别周尚书》

阳关万里道,

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

秋来南向飞。

这是南北朝时很精彩的一首送别诗,作者当时羁留北方,送别周尚书(周弘正)南归时而作。此诗通过送别友人回归故乡,利用南飞雁反衬自己回归无望的悲怆。

全诗用语自然,以雁喻人,形象生动,真挚感人,对后世影响很大。

一位不出名的诗人,竟然写下一首独一无二的送别诗,读后人人称赞!

第3首 唐朝陆龟蒙的《别离》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这是一首很精彩的送别诗五律,知名度虽然不高,但水平极高。

此诗名句很多,“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慷慨激昂,写出大丈夫的人生观、价值观,整首诗壮志满怀,蕴含大胆向前、无所畏惧的豪情。

第4首 唐朝贯休的《春送僧》

蜀魄关关花雨深,

送师冲雨到江浔。

不能更折江头柳,

自有青青松柏心。

贯休是“唐朝三大诗僧”之一,而此诗所送之人也是一位僧人,可谓“僧送僧”。

“蜀魄”指的是杜鹃鸟,“关关”是杜鹃鸟的叫声。在杜鹃声声和连绵不绝的雨中,贯休送某位高僧好友到渡口,别离就在眼前,无需折柳相送,因为两人志同道合,都有一颗坚贞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

此诗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委婉含蓄,寄托深远,抒发作者和友人的高贵品格,富有艺术感染力,无愧于送别诗七绝佳作。

第5首 北宋黄庭坚的《夜发分宁寄杜涧叟》

阳关一曲水东流,

灯火旌阳一钓舟。

我自只如常日醉,

满川风月替人愁。

读完唐朝的送别诗,再读一首宋朝送别诗。

这是黄庭坚移官时写的送别诗,前两句写离家时,舟中回望之景。后两句抒发怡然自得之情,诗人不说自己愁,而说“满川风月”替人愁,景中含情,更加耐人寻味、趣味横生,独辟蹊径,诗意盎然。

一位不出名的诗人,竟然写下一首独一无二的送别诗,读后人人称赞!

第6首 南宋岳飞的《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号令风霆迅,天声动北陬。

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

马蹀阏氏血,旗枭可汗头。

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

岳飞的词《满江红》大家都读过,但你读过岳飞写的诗吗?

这是一首送别诗五律,其中的“张先生”指的是张浚,也是一代抗金名将,是岳飞的好朋友。

此诗高度赞扬张浚指挥有方、号令畅达、英名威震天下,令敌人闻风丧胆。

此诗是一首雄伟嘹亮的英雄赞歌,是一首爱国主义进行曲,无声地鼓舞着张浚奋勇杀敌,报效国家。

第七首:唐代诗人韩琮有一首关于送别的作品,四句写得自然又深刻,堪属送别诗中独一无二的佳作。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作者韩琮早已被时光淡忘,而这也恰恰与他“身无官职”有一定的关系。

一个人的身份真的会决定他在历史上乃至圈子中的的地位。韩琮曾被皇上派去湖南查看时情而遭到叛军的驱逐,在这种情况下,皇上不但没有派兵去增援他,反而免了他的职,直接将他作为一枚弃子。

一位不出名的诗人,竟然写下一首独一无二的送别诗,读后人人称赞!

从此后,韩琮再与官场无缘,或是心已凉透不愿再涉入,或是再未逢及第之机,总之,他便消失于茫茫人海,无声无息。

所以,历史上也就少了与他有关的详细记载。不过所幸的是,韩琮的部分诗作被流传下来,我们也仅能借此来窥探作者之诗心,想象作者之形象了。

首句以色彩点时间、切主题:绿暗红稀出凤城;在这一句中,作者将“绿”“红”两个颜色搭配起来,再用“暗、稀”去做相应的修饰与刻画,不仅达到了画面感上的一种丰富与鲜明性,还起到了内容上的切题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运用这种具有情感色彩的形容词,将主人公低沉的心情与诗的氛围烘托出来,可谓一举三得。

再加“出凤城”三个字的追补,内容就更完整了。那么在首句中,时节、地点、人物与事件的发端都被包含了进去,让读者在初读时就能捕捉到作者的笔向所在。

暮春时节送行,本来就已经很让人伤感了,但在承句中,作者又将这种伤感意味做了增强:暮云楼阁古今情;“暮”冷色调的涂抹,在古诗词中是寄托离情别绪的一个常用时间词,所以作者为什么用在这里,不仅是为了点明具体的时间,更是为了情感上的表达。

傍晚时分,低沉的暮云笼罩着繁华的京城,朋友之间的离别让这气氛显得格外伤感忧郁。而作者又从“楼阁”,从与朋友的离别引发了更多的愁绪,这种愁绪不单单限于友情,还上升到了家国。所以在此处,作者的一种离别之情、家国之忧也就体现得很充分了。

写到楼阁,切及离别,第三句再做延伸与跳转,另起内容:行人莫听宫前水;“宫前水”就是题目中的“浐水”,它出自秦岭,途中汇聚了许多支流,从大明宫前流过。作者不写别的,偏偏写大明宫前的水,还劝辞行之人不要去听,肯定是有自己的意图和特殊原因的。

大明宫乃是皇家之建筑,代表着政治、代表着官场与权利,所以,作者用它来作为“水”的定语,意欲已若隐若现。那么到底是什么意欲?劝行人莫听水声的原因究竟何在?我们来看尾句。

“流尽年光是此声”;原来如此。因为水声带走了那么多可贵的光阴,所以当远行的人、失意的人听了此水声,内心怎么能够平静呢?本来诗中“行人”的境遇与心情就已经很糟糕了,再去听那无时无刻不在载着光阴流逝的水声,可不就是雪上加霜吗?作者的这层用意很别致,也很深刻。

流水与光阴已不再是一个新颖的话题,但在这里却被用出了新境界,被“翻新”了。为什么呢?因为这里并非一般的“光阴流逝”的寓意,它有特定的指代,因为它与“宫”有关。

作者的言外之意就是在说,古往今来,有太多的人为了能够入京、入官场,求名利、求出路,而不惜一切代价,征战沙场、热衷科举、明争暗斗……“大明宫”把太多人的大好光阴都带走了,但最终剩下的却是惨败的命运与衰落的王朝。此句体现着作者的情感与格局,他在感叹友人与自己的命运,更是在感叹整个王朝的兴衰际遇。

七位不出名的诗人,写下的送别诗读后别有意味!

第八首:送冷朝阳还上元

唐代 韩翃

青丝缆引木兰船,名遂身归拜庆年。

落日澄江乌榜外,秋风疏柳白门前。

桥通小市家林近,山带平湖野寺连。

别后依依寒梦里,共君携手在东田。

韩翃是大历十才子之一,考中进士后一直在幕府里担任从事。由于沉沦下僚、穷困潦倒,诗人经常感到郁闷至极。有一年的寒食节,他无意间吟咏了一首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皇帝读到这首七绝,觉得他在宣示皇恩浩荡,于是就将他提拔到朝堂。从此以后,韩翃的人生就像开了挂,心里也乐开了花。这是一首送别诗,构思精巧,情感深沉,值得后世读者细细品味。

韩翃在诗中深情地对读者说:青丝绳牵引着装饰典雅的客船,船中坐着一位新中的进士,他正准备回乡省亲。夕阳西坠,江水滔滔,清澄如镜的江面上,璀璨的晚霞斜照着归舟;客船最终将会到达金陵的渡口,那里秋风飒飒、杨柳稀疏。

朋友的庄园旁边流水环绕,一座小桥可以通往热闹的集市;离家不远有一座古寺,寺院周围群山叠翠,湖水清澈。朋友住在这里,倍感清净无尘。自此一别,不知何时才能重聚,只有在梦里,方可与朋友携手共游。

冷朝阳是唐代诗人,他在唐代宗年间考中进士,然后不等朝廷授官,就急着回到故乡金陵探亲。当时很多诗人都来为他饯行,场面极其热闹。上元,是金陵下辖的一个县;白门,代指金陵城。木兰船,代指装饰华美的客舟;乌榜,本指乌黑的船桨,这里也是客船的代称。

开篇构思奇巧,也显得极其突兀,虽然是送别好友,作者却并未描述对方的言谈举止,诗行里忽然出现了一艘“木兰船”,看似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写船就是间接地写人。“拜庆年”,就是归乡省亲;而“名遂”二字,交代了送别的原因,也暗含赞美之意。

接下来的两句是作者遥想朋友途中的场景,意象鲜明、情景交融。落日与秋风,传达出季节和时间,也渲染出临别时的一丝悲戚之情。澄江和疏柳,暗指折柳相送,又有孤帆远影的感受。乌榜、白门,对仗工整,也都是借代手法,可谓高妙。

颈联则进一步想象朋友回到故园后的情景,“桥通小市家林近,山带平湖野寺连。”冷才子的庄园附近既有热闹的集市,又有清净的古刹,二者如此接近,看似奇怪,却表现出诗人既是凡夫俗子,又向往佛禅世界,更反映出唐代社会世俗与佛禅相互兼容的真实状况。

结尾情感深沉,也显得意犹未尽。诗人依依惜别,又不知何时才能重逢,只能在梦中与之相会。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冷才子此次还乡探亲,不仅路上会耽搁很多时间,而且很快就是岁末寒冬,所以不可能很快就返回京城。

诗人甚至等不及来年春暖花开时,彼此再次携手赏春、一醉方休,他立刻就要在梦里来到金陵与其会面,可见其对朋友深挚的情感。东田,指金陵城外的一处风景名胜。全文构思精妙,表达委婉,真切地抒写了作者的一番深情,不愧为送别诗中的佳篇。

(2)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