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岁的陆游从梦中惊醒,写下一首悲壮七言诗,短短28字,刺痛无数人

繁体

来源:大河报博览

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声惊雷炸响,陆游从梦中惊醒。暴雨敲打窗棂,无孔不入的寒气渗透薄衾,往事一幕幕如走马灯一般在眼前浮现。

宣和七年,他诞生在父亲陆宰回京述职的路上,官船摇摇晃晃,风狂雨骤,预示着他一生漂泊的命运。

同年,金兵南下,汴京沦陷。

12岁,在深厚家学的熏陶下,他成长为文武双全的少年。

16岁,他第一次参加科考,却因在策论中力主抗金,而被淘汰。

19岁,他第二次参加科考,又因在考卷中痛惜岳飞之死,讨伐秦桧,再次落榜。

28岁,他第三次科考,终于夺得榜首,一时之间风头无两,志得意满。

可他没发现,金榜上紧随其后的是一位姓秦的后生。

68岁的陆游从梦中惊醒,写下一首悲壮七言诗,短短28字,刺痛无数人

29岁,他冲击殿试时,却被秦桧记恨,压住了自己孙子的风头,被恶意除名。

30岁,秦桧病逝,他终于通过前辈引荐获得官职,踏入风云诡谲的仕途之路。

37岁,他因数次直言进谏,引得宋孝宗不快,被贬谪至镇江府任通判。

40岁,在历经几次贬谪后,因为有心之人诬陷他“结交谏官,鼓唱是非”,被罢官回乡。

46岁,他被启用为干办公事,前往南郑,指挥作战,那是他一生中最接近梦想的时刻,也是他为数不多的快乐时光。

仅一年之后,他又被强制召回,开启闲官生涯,心志愈颓。

51岁,他自号为放翁,向天下人诉说自己的愤懑、不平。

此后数十载,他在理想与现实中挣扎浮沉,白了鬓发,佝偻了身躯。

68岁这年,一场风雨惊梦,又将他拽入痛苦的回忆中。

良久,他发出一微为不可闻的叹息,披衣下床,将纸铺好,将墨研满,缓缓落笔。白字黑字,在此刻看来,却是如此触目惊心。

68岁的陆游从梦中惊醒,写下一首悲壮七言诗,短短28字,刺痛无数人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一首七言绝句,四行二十八字,浸透了一生的血泪。

此时的他,隐居在家乡山阴,眼见山河破碎,国祚飘摇,却无能为力。

再多的炭火温暖不了他日渐衰老的身躯,寒冰笼罩的心房。

但他却说,我不自哀。

但他却说,我不放弃。

我还奢望着有朝一日,这双枯骨般的手,还策马提枪,上阵杀敌。

少年时便苦练的剑术,一遍遍翻阅的兵书,都只为一场久久等待的厮杀。

这夜的风雨格外大,呼啸着,拍打着,就好像将士们嘶吼着杀敌的声音。

是那样激猛,壮烈,酣畅淋漓。

无数次午夜梦回,他梦见自己骑着身披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黄河,实现了少年时的理想。

金兵的铁骑,再也不敢踏入他的国土半步。

68岁的陆游从梦中惊醒,写下一首悲壮七言诗,短短28字,刺痛无数人

可一朝梦醒,只剩寂寥与不甘。

怎么能不痛恨呢?

痛恨命运,痛恨朝局,痛恨流逝得太快的岁月,已经不足以支撑他再为心中壮志拼搏一次。

他发出了无数次呐喊,但总是被淹没。

但一颗心,却始终坚韧不移,未曾动摇半分。

在陆游最真实的人生底色中,他是忠臣,是良将,也是爱国诗人。

他写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

弥留之际,他最在意的,还是尚未收复的故土: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此战不息,此魂不安。

忧国忧民不输杜甫,壮志豪情不让辛弃疾。

68岁的陆游从梦中惊醒,写下一首悲壮七言诗,短短28字,刺痛无数人

周总理曾这样评价他:

宋诗陆游第一,不是苏东坡第一。

陆游的爱国性很突出,陆游不是为个人而忧伤,他忧的是国家、民族,他是个有骨气的爱国诗人。

骨气二字,贯穿他的一生。

因为骨气,他明知会得罪当权者,还是一遍遍在考试中抨击奸臣,力主抗金;

因为骨气,他不愿与南宋朝廷虚以委蛇,被一贬再贬,压迫罢官。

因为骨气,他才成为了陆放翁。

凝缩在诗词史料中的只言片语,于他而言,是他漫长而沉重的岁月。

是不可重来,只此一回的人生。

但他还是选择了如此鲜活而滚烫地,依照自己的内心而活。

来时挟风带雨,去时悲壮从容。

他是陆游,一个值得敬佩的爱国诗人。

延伸阅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此诗主要写十一月四日的大雨和诗人之处境。

前两句“风卷江湖雨闇村,四山声作海涛翻。”以夸张之法写大雨瓢泼,其声响之巨,描绘出黑天大风大雨之境,很是生动,波涛汹涌之声正与作者渴望为国出力、光复中原之心相印。

后两句“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转写近处,描写其所处之境,写出作者因天冷而不思出门,其妙处是把作者的主观之感和猫结合一起写。

这首诗也道出了作者处境悲凉。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