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感人无比的《别老母》诗,读罢让人泪目,末一句是千古名句

繁体

有人问:关于母爱,有比《游子吟》更醇美、流传更广泛、更能动人的诗吗?

关于母爱,或许没有比《游子吟》更醇美、流传更广的诗。但是,我却知道一首黄景仁的《别老母》,整首诗和《游子吟》一样醇美、一样动人,但读完却更让人感到凄凉、沉痛,最后一句流传很广。

一首感人无比的《别老母》诗,读罢让人泪目,末一句是千古名句

《游子吟》是孟郊的名作,短短六句诗,感动了千年,即便是今天读来,仍然满满的感动,一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让多少人落泪,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又激起了多少人的共鸣,的确是醇美、真挚的千古名作。

游子吟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一首感人无比的《别老母》诗,读罢让人泪目,末一句是千古名句

相比较而言,清代黄景仁的这首《别老母》,同样感情真挚,却更多了一些辛酸的沉痛和无奈,以及发自肺腑的愧疚感和呐喊。

黄景仁常年漂泊在外,寄人篱下,经常过着贫困交加的生活,他虽然极有才气,却一直没有合适的际遇,所以久而久之,难免会形成一种多愁善感的气质。这首《别老母》作于乾隆三十六年,即公元1771年,当时黄景仁为了生活,要外出办事,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晚上,他辞别妻子、拜别老母,踏上了去往远方的路,在这种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令人伤感无限的诗。

别老母

清·黄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搴[qiān]帷[wéi]:指掀起门帘,出门、离开。

第一句“搴帷拜母河梁去”,点明别母的主题,作者掀开门帘,告诉老母,自己要起身谋生去了,这种告别,是无目的的,所以他只能用“河梁”代指,这是因为生活所迫,才不得已离开的,所以难舍之情足见。

第二句“白发愁看泪眼枯”,紧接首句而来,诗人并没有直接抒发别母时内心的痛苦之情,而是通过具体细节表现出来,他白发苍苍的母亲知道儿子要离开后,满脸愁容,欲哭无泪,这种伤心之情,一切表现在了老母亲的这张愁容上,她不敢耽误儿子的前程,却又心痛儿子的离去,在外面,儿子又要受苦受难了。作者虽然没有正面描写别离之情,却让我们读完后,更加感到肝肠寸断。

第三句“惨惨柴门风雪夜”,描绘了一幅离别时的画面,情景交融,充满着强烈的悲情气氛,诗人有万般无奈,但是为了生活,不得不外出打拼,一个“柴门”足见家庭的穷苦,而在风雪夜离开,更表现了生活的无情和人生的身不由己。

一首感人无比的《别老母》诗,读罢让人泪目,末一句是千古名句

所以最后,作者从心底里发出了“此时有子不如无”哀叹,这是诗人集愧疚、自责、痛苦于一身的悲鸣,是诗人感情步步加深、层层蓄积,凝聚到饱和状态时迸发出来的,这种感情是令人痛苦的,也是非常具有感染力的。这是对所有无依、无靠、无助母亲的深切同情,是对天下不孝子女的严厉谴责,养子无用,不如不养,何其让人心痛!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便是感情的充沛,那种深入骨髓的真情,让人深受感动。虽然作者全用白描手法,却丝毫不让人觉得感情直白,忧愁、无奈、痛苦、感伤……把别离之情表现得贴切又沉痛。

所以,这首诗比起那些爱母、敬母的作品来,要更具感染力,所以这首诗,无疑是关于母爱的不朽绝唱。正如蔡义江先生评价的:“看似寻常,却又刻苦铭心”,当真是字字沉痛,令人不忍卒读。

来源:古典文学与诗词

2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