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铁血阵地

繁体
上页 | 共3页,当前在第1页 | 下页

上甘岭战役,美方称为三角山战役(Battle of Triangle Hill),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展开的一场著名战役。 [1]

上甘岭:铁血阵地

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防守地约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发起猛攻,志愿军防守部队进行了顽强抵抗,阵地多次失而复得。双方随后不断向上甘岭地区增加兵力和重武器,使上甘岭发展为局部战役规模。激战持续至11月25日结束。在持续43天的战斗中,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志愿军共击退“联合国军”900多次冲锋。最终志愿军守住了阵地,取得了胜利。 [2-5]

上甘岭:铁血阵地

上甘岭战役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高水平,志愿军在此次战役中打出了国威军威。 [2]

名    称

上甘岭战役

发生时间

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

地    点

朝鲜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南麓村庄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

参战方

中国人民志愿军,“联合国军”

结    果

中国人民志愿军获得胜利

参战方兵力

志愿军4.3万人参战方兵力

“联合国军”6万余人

伤亡情况

志愿军伤亡1.15万 [3]

美韩军伤亡1.5万 [6]

主要指挥官

秦基伟,崔建功,李德生

联军指挥官

詹姆斯·奥尔沃德·范弗里特,韦恩·C·史密斯,丁一权

外文名

Battle of Triangle Hill

战役意义

迫使联合国军停止进攻

上甘岭:铁血阵地

上甘岭全貌

战役背景

1952年10月初,种种迹象表明,志愿军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掌握了地面作战的主动权,驻韩国的联合国军司令詹姆斯·奥尔沃德·范弗里特对此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关注。在10月6日写给上司——远东美军司令马克·韦恩·克拉克的信中,他敦促尽快通过一项在美国第9军前线发动一切有限目标的进攻计划,他说:“为了扭转局势,我们必须首先采取小规模的进攻行动,使敌人陷于被动的防守地位,目前我们都是为应付敌人的进攻而采取防守行动,致使我们遭到了1951年10月和11月以来所有战斗中人员惨重的伤亡。” [7]

上甘岭:铁血阵地

为避免这一趋势继续发展,范弗里特建议采纳第9军团代号为“摊牌行动”(Operation Showdown)计划。他认为那样将会改善金化以北防线的情况。范弗里特指出,在该城以北不到3英里的地方,第9军和敌人的军队都设有工事,双方间隔只有200码。在598高地和该高地东北面大约1英里多的地方有一条从西北伸向东南的狙击岭山脉(中方称537.7高地),那里的敌对力量正好卡住了我方的咽喉,故此死伤就相应要大得多。假如能把敌人驱逐出这些山头,范弗里特继续说,他们将不得不后撤到1250码以远的另一个防守阵地。考虑目前弹药库存所能提供的最大火力以及空中力量的最大近战支援,第8集团军司令对“摊牌行动”的可能性是乐观的。 [7]

虽然克拉克在过去曾反对过夺取高地的冒险行动,但是他也终于表示,“摊牌行动”将可以非同寻常地创造一个好机会,可以不付出过大的牺牲就能拿下一些阵地。假如一切按计划行事,仅美国第7师和韩军第2师的2个营就可以圆满完成这一使命。野战司令官们估计,此行动将进行6天,会造成200人的伤亡。由于有多达16个炮兵营的280门大炮和200多架次战斗机和轰炸机的支援,估计步兵不会遇到很大的障碍。于是,8日克拉克批准了“摊牌行动”计划,但仍提醒范弗里特对该行动只作例行的新闻报道,同时要特别考虑夺取高地的战术意义。 [7]

战役地理上甘岭:铁血阵地

美军进攻上甘岭阵地

597.9高地由东北和西北两条山梁组成,好像英文字母V,又像是个三角形,所以被美军形象地称之为三角形山,共分为十二个阵地,东北山梁上依次是2号、8号和1号阵地,2号阵地的左前方有个小山梁,上面就是整个高地的最前沿11号阵地;西北山梁上依次是6号、5号、4号和0号阵地;高地主峰则是3号阵地,主峰前面的突出部是9号阵地,9号阵地的右后方是10号阵地,左后方是7号阵地。其中9号阵地是主峰的门户,位置非常重要,日后将成为双方殊死争夺的目标。防守此地的是志愿军第一三五团的九连和八连的一个排,为一个加强连的兵力。 [8]

537.7高地(美方称狙击兵岭)是两个南北相对形同驼峰的山岭,南山被美军占领,北山则在志愿军手中,(应确切称之为537.7高地北山,本文简称为537.7高地,下同)上面有九个阵地,组成一个不规则的十字形,从西到东依次是9号、3号、4号、5号和6号阵地;由南到北依次是1号、2号、7号和8号阵地,其中8号阵地是最前沿的突出部。整个北山高地由志愿军第一三五团一连防守。 [8]

上甘岭:铁血阵地

战役经过

第一阶段 美7师和韩2师的进攻

但是“摊牌”行动一开始就走了样。战前韩二师的一个参谋带着作战计划投靠志愿军。而且由于白马山战役的需要,炮兵的支援不得不中断,准备好的5天空袭行动也只好减为2天了,中国军队严阵以待,并且很快就表明他们打算继续占据598高地——狙击岭一带地形。 [8]

美7师师长,韦恩·C·史密斯少将把占领“三角山”的任务交给了由劳埃德·R.摩西率领的第31步兵团(在第二次战役在长津湖被全歼,团旗也被缴获的北极熊团)。虽然原先计划只用1个营的兵力进攻,但是摩西上校及其官员们估计敌人的反击一定会比预计的要强烈,只用1个营的兵力去对抗敌人是不现实的,他们把占领“三角山”右翼的任务交给了迈伦·麦克卢尔中校指挥的第1营;把占领左翼的任务交给了罗伯特·H.纽博尼指挥的第3营,也就是说主攻力量在行动以前就增加了一倍。 [8]

10月14日四时,美军以320门大口径火炮、47辆坦克、50余架飞机对十五军30公里防御正面开始火力准备,其中对五圣山前沿597.9和537.7高地的轰击特别猛烈,使用了300门火炮、27辆坦克和40架飞机,火力密度高达每秒落弹六发。如此猛烈的炮火,使得在坑道中的志愿军守备部队觉得简直就像是乘坐着小船在波浪滔天的大海上颠簸,强烈的冲击波激荡着坑道,不少人牙齿都磕掉了,嘴唇和舌头也被磕破了,甚至还有一个十七岁的小战士被活活震死!幸存者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都不约而同以地狱来形容,其恐怖由此可见。 [8]

上甘岭:铁血阵地

英勇无畏的志愿军战士

坑道里的守备部队步话机在炮击刚开始就立即呼叫千米之外的448高地营指挥所,但炮火实在太猛烈,步话机的天线刚刚架起,就被炸掉,在短短几分钟里,坑道里储备的十三根天线全数被炸毁,仍无法与指挥所沟通联系。而电话线更是被炮火炸得不成样子。营部电话班副班长牛保才冒着铺天盖地的炮火前去查线,他一路上边躲避炮火,边接上断线,随身携带的整整一大卷电话线用完,还差了一截!已经多处负伤的牛保才来不及多考虑一手抓起一头断线,用自己的身体接通了线路,用生命换来了三分钟的通话时间,在营指挥所的一三五团副团长王凤书就在这宝贵的三分钟里向坑道部队下达了作战命令。 [8]

十五军军部设在上甘岭以北二十多公里的道德洞,14日这一天军部只知道美韩军对四十五师正面五圣山前沿的597.9和537.7高地、二十九师和四十四师正面的391高地、芝村南山、上佳山西北无名高地、419高地都发动了攻击,其他具体情况一无所知,秦基伟只好命令五圣山侧翼的观察所每半小时报告一次情况,同时请求左右邻的三十八军和十二军通报各自正面的情况。秦基伟认为当面美韩军只有美第七师和韩第二师,共两个师的兵力,单以这两个师的兵力是不可能同时攻击几个方向的,其中必然只有一个是主攻方向,其他则是牵制性的佯攻,但要立即判断出哪个是主攻,如今根本无法做到,秦基伟回忆道:“我们分析最大的可能在44师正面(平康方向),企图夺取西方山、斗流峰……估计敌人重点进攻五圣山的可能性较小,因为五圣山地势险峻,便于我军防守”。他倾向于敌军会沿着平坦的大路攻击,而不是险峻的上甘岭。 [8]

 上甘岭:铁血阵地

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某部前线指挥所

就在各级指挥员心急如焚的时候,上甘岭的战斗全面展开了!五时,美军经过一小时炮火准备后,开始火力延伸以压制纵深目标。同时,步兵开始冲锋,最先与美军接火的是九连597.9高地11号前哨阵地上的一个班,但班长使用兵力不当,一下就把全班投入了战斗,在美军猛烈炮火下,很快蒙受了巨大伤亡,等打退美军四次冲锋后,就只剩下一个战士了,他只好退入坑道坚持战斗。防守2号阵地的八连一排见11号阵地失守,排长立即组织两个班前去反击,力求乘敌立足未稳夺回阵地,但这两个班在半路上就遭到了美军炮火覆盖射击,只剩五个伤员被迫退回2号阵地,这样一来,一排反击未成,反而损失兵力大半,连防守2号阵地都很困难了,十一时许,2号阵地就因守备兵力伤亡殆尽而告失守。东南的7号阵地因此陷入孤立,随即也被美军占领。只有最关键的9号阵地,由九连副指导员秦庚武指挥三排防守,秦庚武见美军炮火异常猛烈,如果在阵地上一下投入兵力越多,那么伤亡也就越多越快,所以他只在表面阵地上同时投入三个人,伤亡一个就从坑道里补充一个,打得从容不迫,9号阵地因此成为597.9高地的中流砥柱,始终顶住了美军的进攻。9号阵地是主峰的门户,位置极其重要,只要9号阵地不失,那么597.9高地就可保无忧。经一上午的激战,美军攻击部队七师三十一团的二营、三营损失均超过了70%,美军比较忌讳部队成建制消耗,就未敢再使用一营,将三十一团撤下去休整,换上第三十二团接着再战,一直打到黄昏,也未能攻下597.9高地。 [9]

上甘岭:铁血阵地

537.7高地上,也同时遭到了攻击,韩军第二师三十二团以一个营分三路发动猛攻,志愿军守备部队一连依托被炮火严重摧毁的阵地英勇坚守,战斗之顽强被韩军战史称为史无前例,韩军地面部队攻击连连被击退, 只得呼叫美军的航空兵火力支援,美军出动了二十余架B—26轰炸机投掷凝固汽油弹,阵地成为一片火海,韩军乘势猛攻,最前沿的8号阵地只剩下三个伤员,无力再战,正准备退入坑道,却被已经冲上阵地的韩军的一挺机枪压制在离坑道口十余米处,这挺机枪附近正巧是因多处负伤而昏迷的孙子明,他被枪声惊醒,看到这情景,大吼一声扑了过去,韩军的机枪手猝不及防被吓得魂飞天外,掉头就逃,孙子明刚想把机枪掉过头去射击,另外一股十多个敌人已经涌了上来,他见来不及开火,一把抓起身边的三颗手榴弹,朝着这股敌人扑去,与敌同归于尽,他也就成为在上甘岭战役中与敌人同归于尽的三十八个勇士中的第一人!直到十二时许,经过了七个多小时的激战,韩军攻上了主阵地,再经过二十多分钟惨烈无比的白刃肉搏,才占领了阵地。至下午二时,一连仅存二十余人,退守坑道,537.7高地除9号阵地外的其余表面阵地都告失守。九连和一连在激烈的战斗中,将战前储备的弹药消耗殆尽,共发射了近四十万发子弹,投掷手榴弹、手雷近万枚,由于长时间高强度持续射击,武器损耗也非常惊人,总共打坏10挺苏式转盘机枪、62支冲锋枪、90支步枪,占全部武器的80%以上! [9-10]

 上甘岭:铁血阵地

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第15军45师坚守阵地

黄昏时,四十五师师长崔建功得知在白天战斗中失去了一半的表面阵地,立即命令一三五团团长张信元连夜组织反击,夺回阵地。并让二线的一三四团团长刘占华即刻赶到师部,熟悉情况,准备参战。 [9]

10月16日,美韩军继续猛攻不止,四十五师先后已有15个连投入战斗,秦基伟当即决定,四十五师改为主攻,四十四师则改为助攻;军、师组织火炮向上甘岭机动,并组成炮兵指挥所统一指挥;建立后方供应机构,加强后勤保障,除原先储备的弹药外,另为一线部队每连增加配备8000枚手榴弹,三个月的补给品储备量,并积极组织向坑道补充弹药、食物和饮水。 [9]

上甘岭:铁血阵地

10月17日,战斗进入第四天,越来越惨烈,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一天之中几度易手,每次易手就伴随着天翻地覆的炮击和天昏地暗的拼杀,阵地上尸横遍野,鲜血染红了高地。由于战场地域狭窄,最多只能展开两个营的部队,双方只能采取逐次增兵的战术,一个营一个连,甚至一个排一个班的投入作战。这天,韩军第二师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志愿军在地上挖有坑道,解决了美韩军几天来一直困惑不解的难题:在如此猛烈的炮火下,怎么还会有人生存下来?对此美韩军极为重视,特意派韩二师的中校情报参谋带了精干侦察人员前往核实,这才搞清楚,志愿军果然利用坑道对付炮火轰击。

10月19日,第15军集中44门重炮和1个喀秋莎火箭炮团的兵力,掩护第134团6连,第45师侦察连,工兵连1个排进攻537.7高地。

炮火射击刚一延伸,步兵随即开始反击。537.7高地地形简单,易攻难守,反击的三个连攻势如潮,仅二十分钟就夺回了全部阵地,打垮了韩国第32团第1,2营(共4个连)的防御,按照事先规定,转入防御。 [9] [11]

第一阶段 表面阵地的争夺

 上甘岭:铁血阵地

志愿军上甘岭阵地一角

这场激烈反击的重头戏是在597.9高地。已进入坑道的第134团八连(前身是八路军第129师警卫营三连,是134团战斗力首屈一指的连队)等炮火开始延伸射击,就冲出坑道,首先攻下1号阵地,接着向3号主峰阵地冲击,被东侧一个地堡火力所阻,八连两次组织爆破均未成功,负责掩护的机枪手赖发均人枪俱伤,他拿起一颗手雷带伤冲去,在向地堡接近途中,又多处负伤,但他一直匍匐到距地堡两米处,然后趴在地上稍事休息,积攒最后的体力,一跃而起,连人带手雷扑到地堡上,一声巨响与地堡同归于尽!几乎在同时,东南山梁上的8号阵地,四连一位叫欧阳代炎的副排长,双腿被炸断后,毅然滚入敌军群中,拉响手榴弹!八连夺下3号主峰阵地继续推进,在攻击9号阵地时被美军主地堡密集火力阻拦,这个主地堡是以一块巨石掏空建成的,由于角度制约,十五军曾集中十多门火炮轰击也未能将其摧毁,苗族战士龙世昌带着爆破筒冲了上去,就快要接近地堡了,一发炮弹在他身边爆炸,左腿齐膝被炸断,但他仍顽强地向地堡爬去,终于爬到了地堡前,将爆破筒从射击孔中插进去,地堡中的美军马上又将爆破筒推出来,龙世昌再向里推,双方僵持着,龙世昌用胸脯死死顶住爆破筒,就在这时爆破筒爆炸了,地堡与他一起在火光中消失了,八连乘势收复9号阵地。 [9] [12-14]

上甘岭:铁血阵地联合国军

从另一个方向反击的一三五团六连,经过大半夜的血战,攻占了6号、5号阵地,伤亡殆尽再也无力向前推进了,二营代理参谋长张广生率领五连二排赶来作为二梯队,继续攻击,这才夺回了4号阵地。当攻到0号阵地时,这一个加强连只剩下16人了,张广生叫通师部,直接向师长崔建功报告,崔建功厉声命令:“八连已占领主峰阵地,如果你们攻不下0号阵地,天一亮敌人就会以此为依托反扑,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拿下0号阵地!”0号阵地的美军凭借着由四个地堡组成的子母堡竭力抵抗,张广生和六连连长万福来将剩余人员编成三个小组,实施连续攻击,但三个小组伤亡殆尽还没能完成任务,此时,万福来身边已经没有一个战斗人员了,他心急如焚,跟随张广生的营部通讯员原来也是六连战士的黄继光,和六连通讯员吴三羊、肖登良一起请战,张广生立即将这三人编成一组,指定黄继光为班长,去完成爆破任务。

黄继光什么也没有说,带着两人就向前冲去,并不像后来报道中的还说什么豪言壮语,那纯粹是杜撰,因为在军情如火的紧急情况下,行动才是最重要的!六连指导员冯玉庆和排长钟仁杰用机枪掩护三人向地堡冲去,这三人果然机灵,交替掩护,很快炸掉了两个子堡,但吴三羊牺牲,肖登良重伤,只剩黄继光一人了,他继续向主堡跃进,突然他也中弹倒地,仍带伤匍匐前进,顽强爬到主堡前投出手雷,由于主堡很大,手雷只炸塌一角,里面的人换了一个射击孔又开始射击,此时黄继光已七处负伤,没有任何武器,他爬到地堡的射击死角,向后面招了招手,冯玉庆恍然明白他的意思,对张广生和万福来叫道:“黄继光要堵枪眼!”话音未落,黄继光一跃而起,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主堡的射击孔,冯玉庆端着机枪冲上阵地将枪膛中的所有子弹泼进地堡。至此,上甘岭597.9和537.7高地全部阵地被尽数夺回。以黄继光、赖发均、欧阳代炎和龙世昌等人为代表的广大忠勇将士用生命和血肉所谱写的辉煌,也永铸十五军和志愿军的史册!而十五军刚刚恢复阵地不过一个多小时,天就亮了。 [9] [15]

10月20日一早,美军出动30架次B—26轰炸机对上甘岭进行地毯式轰炸,300余门重炮同时实施轰击,40多辆坦克由于受地形限制无法实施集团突击,干脆抵近高地作为固定火力点,直接支援步兵进攻。美军投入战斗的步兵共三个营,采取多路多波次集团冲锋,后三角队形,兵力由小到大,一波接一波,在宪兵队的督战下,轮番冲锋。 [16]

上甘岭:铁血阵地

志愿军战士坚守阵地

激烈的炮火使得整个上甘岭都被硝烟所笼罩,相隔百米就无法看到信号枪的光亮,双方只好都使用迫击炮发射信号炮弹来进行联络。黄昏时分,志愿军部队经连续一天一夜的激战,伤亡巨大,后援无济,无力再战,只得放弃表面阵地退入坑道,除597.9高地西北山梁上的四个阵地外,其余阵地均告失守,崔建功原先苦心安排只攻不守的王牌八连无法撤下,继续在上甘岭战斗,此时仅剩15人,在连长李保成的率领下退入一号坑道。 [16]

当晚军参谋长张蕴钰赶到四十五师师部,听取作战情况报告,崔建功汇报部队伤亡已超过3500人,一三四团和一三五团总共只剩下二三百人,全师已经没有一个完整的建制营了,张蕴钰大为震惊,责问为什么不及时报告?一三四团团长张占元表示还能组织机关和勤杂人员继续战斗,张蕴钰痛心不已。秦基伟知道这一情况立即在军部召开紧急作战会议,决定从军部的直属部队和机关中抽调人员补充四十五师。鉴于四十五师已无力组织反击,便改变战术,以坑道斗争与小分队反击为主要手段,消耗疲惫敌军,为主力调整部署准备大规模反击赢得时间。 [16]

 上甘岭:铁血阵地

上甘岭战役中, 志愿军战士依托坑道射击

秦基伟后来回忆说:“在战斗开始的第一周内,我虽伤亡大,但看到敌人伤亡更大,便认为敌人不久就要收兵。特别是当阵地被敌人占领后,脑子发热,想一巴掌把他打下去。所以我对崔建功师长讲了那样的话,打不下来就不要回来见我。我这句话放出去不要紧,下面脑子更热,一股血气上来就拼命,增大了伤亡。”战役第一阶段的7天时间内,白天敌军进攻占领表面阵地,我军就夜间反击,形成昼失夜反的局面。在7次反击中,3次全部恢复了阵地,4次部分恢复了阵地。虽然战果可观,但是在反击中我方用兵过多,第二梯队仓促投入战斗,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伤亡。7天中,45师投入战斗的兵力达到了21个连(占全部数量的77%还多),各连的伤亡都超过了半数,个别连队只剩下几个人。这样一来,45师也就丧失了继续组织较大反击的能力,只能通过第二阶段的坑道斗争拖住敌人来赢得反击的准备时间。发现这一问题后,在上级的及时提醒和对战场形势的清醒认识后,15军改变了原有的急躁情绪,采取稳妥的办法准备打持久战,这才改变了初期的战术错误。正如秦基伟所说的:“打了一阵,冷静下来一想,发觉不对,敌人拉的架势很大,不是一下就能收场的,要稳住阵脚,同敌人打持久战。” [16]

(2)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大夷”之功: 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动力

    “大夷”之功: 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动力

    历史上,中华民族的形成可以说是滚雪球式的逐步壮大,但若细看却是有层次的发展。先秦时期,先有地区性的诸族融合,然后才有大一统的民族融合。这一时期民族融合与政治格局演...
  • 清嘉庆年间兵部官印遗失案

    (清东陵中的孝陵)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具体时间,是三月初七。这一天,整个大清朝廷都很忙。因为,明天一早,嘉庆皇帝就要去直隶遵化祭扫清东陵,届时还将会有诸多文...
  • 曾经的中国绝密城市,从地图上彻底被抹去,14亿国人都应该铭记的小城

    曾经的中国绝密城市,从地图上彻底被抹去,14亿国人都应该铭记的小城

    中国曾经有一个神秘的城市,它的神秘之处在于不管怎样的纸质地图,城市列表,电子地图,以及国家各部门的行政图里都没有它的身影,除此之外,这个小城市里的电话区号,甚至是...
  • 泱泱大秦,一统天下

    泱泱大秦,一统天下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获封诸侯,秦人“立国”,与其他诸侯“通聘享之礼”,开启了发展的新征程。秦第十五代国君穆公是第一个敢于直窥中原、决心东进的强人,为秦后来的统一奠定...
  • 汉中是蜀魏的必争之地,诸葛亮北伐能有五万人马,就已是极限

    汉中是蜀魏的必争之地,诸葛亮北伐能有五万人马,就已是极限

    本文转自:老张聊史蜀汉巅峰时期是汉中之战,定军山一战夏侯渊和张郃所部被击溃后,郭淮和徐晃受到蜀军前后夹击被迫放弃阳平关撤回汉水北岸,阳平关和定军山两处军事要地都被...
  • 马斯克的生与死

    马斯克的生与死

    转自今日头条作者求实处斯诺登能跑,是因为斯诺登外祖父家是五月花号的乘员,公约之上,有祖先的签名,世代为官,家族参加了从独立战争到二战的历次战争。斯诺登是美国的原始...
  • 为什么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烂的朝代?

    为什么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烂的朝代?

    历史上哪个朝代最烂?最近看书比较杂,没什么想写的,我们就讨论这个问题吧。这个问题好像有点引战的感觉,其实我没这个意思,无论哪个封建朝代现在都成黄土堆了,没必要吵架...
  • 时代年轮话百年(中)六

    不抽烟的嗑瓜子,怕冷得都抱着杯白开水,有的半躺半卧,有的揣着手嘚卟嘚,“唉!蛤蟆梓儿(周栝[读kuo]梓的外号,因为他们祖辈儿上不是官绅就是财主,门门妻妾成群,生的孩子...
  • 王稼祥在1962年为何不得不搬出中南海?

    王稼祥同志在党史上拥有着无可置疑的地位和权威。他19岁留学苏联,24岁出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干事,25岁当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外交人...
  • 1990年,八名老中医联名上书江泽民,背后隐情让人泪目

    1990年,八名老中医联名上书江泽民,背后隐情让人泪目

    1990年8月,八名著名老中医一起上书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并提出了一个请求。这便是在新中国历史上颇为著名的一场政治事件——八老上书。这起事件的发起者,即中医泰斗邓...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