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繁体

前段时间随口提了一句,很多小伙伴说对甲午战争的全局实在是了解不多,让博主展开讲一下,今天咱们把这个话题认真聊聊,争取彻底聊透。

其实国内大厂对甲午战争一直都很重视,很多员工入职培训就会将这事,主要也是因为这事能生动形象给大家说清楚大组织如何占着巨大优势把事搞砸,也能说清楚小组织该怎么集中精力办大事。

1

很多人将甲午战争的失败归结于慈禧太后挪用军费修颐和园,但是咱们想想就知道不可能这么简单。

慈禧的历史评价早有定论,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就是老妖婆,其实真实的情况有点复杂。

很多人认为慈禧是顽固派,这就错得没边了,她是个典型的实用主义者,啥能维持自己的地位她干啥。

时间回到1860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她作为贵妃跟随咸丰帝一起逃到承德避暑山庄。在那一年的时间里,她亲眼看着洋人将自己的老公逼到精神崩溃。后来心灰意冷的咸丰帝带病坚持性生活,很快就死了。

然后慈禧自己通过血腥的政治暗箱操作上位,当然不想重蹈覆辙。她接手的国家别看外边比较破败,里边还不如外边。

中日甲午战争——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慈禧多次表达要改变的决心,而且不只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比如她杀掉了她老公顾命大臣、自己的一生之敌肃顺,却沿用了肃顺几乎所有的政策,重用汉臣,权力下放,大规模引入西方装备,甚至可以说,在她手里,帝国权柄被交到了汉族封疆大吏手里。

这些事现在看觉得没啥,回到当时她也顶着巨大压力,做了自己最应该做的事,这可不是一般保守派能干出来的。

这种心理其实也好理解,因为对洋人压迫有直观感觉的只有清朝统治者。老百姓是赔款之后才成为受害者。这也是为啥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老百姓是很中立的,他们先跟着洋人抢太后的园子,后来又低价收购洋人抢到的宝物。八国联军士兵带走的古董并不多(相对于他们劫掠到的),绝大部分都在城里和老百姓换成了现钱。

这也是为啥太后坚持改革,不改革最先倒霉的就是她。

而且大家要有个常识,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上,但凡能苟下去一天,统治阶层绝对不会做任何改变。所有改革都是倒逼的,实在是混不下去了,统治阶层就会改革。

比如1866年,奕䜣(读“亦欣”,太后老公的弟弟,摄政王)等人要设立天文算学馆,顽固派借题发挥大肆攻击,甚至编成儿歌在北京城里到处传唱,阻力很大。

多说一句,这个天文馆对中国统治者来说影响很大。因为中国是讲究“天人合一”的,天子是替上天管理天下,所以每一种天象在中国上层眼里都代表着不同的“示警”,属于爹和儿子之间的对话。

现在你突然说天上的星星其实跟大家没啥关系,已经在那里杵了几亿年,而且都有运行规律,并没有什么“异象”,保守派一下子就疯了。

慈禧对顽固派的奏折一顿羞辱,让大家闭嘴。既然她说话了,保守派也就没话可说了。就这样在慈禧的支持下,翻译馆、天文算学馆、机器制造局、船厂、煤矿、铁路、织布局等纷纷建造起来。

当然了,洋务运动最关键的成果还是海军。

中日甲午战争——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李鸿章是在围剿太平天国的时候,被洋枪洋炮的威力震撼到了,太平天国后期双方主力兵团大规模装备了滑膛枪。镇压太平天国之后,李鸿章出任两江总督,马上买下了一个外国铁厂,成立了江南制造总局。

与此同时,清廷向外国分批派遣留学生,这些留学生们回来后,成为海军的中坚力量。

但清廷仍没有下定决心建造一支海军,直到日本人开着从西方国家买的铁甲舰,耀武扬威地来了。

1874年,日本派5艘军舰,其中2艘是大型铁甲舰,入侵中国台湾。

铁甲舰是木头船包着铁壳,在当时是高科技,它不会被开花炮弹击中起火,甚至可以撞击木船让其损毁,相对木船有碾压性优势。

而此时沙俄侵占伊犁,当清廷正要派大军西征的时候,日本又在东边搞事情,于是就有了“海防塞防”之争。

大清像一座破房子,四下漏风,财政吃紧,先堵哪头?

这个问题的吵着吵着,吵成了沙俄和日本谁更可怕?

李鸿章等一派认为日本更可怕,因为日本意在“鲸吞”,而沙俄意在慢慢“蚕食”,蚕食可以忍受,而鲸吞一下就完了。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看法确实挺准。

但可以那么想,不能那么做,毕竟日本当时给中国的感觉和现在菲律宾给中国的感觉差不多,而沙俄就不一样了,属于欧洲列强。

中日甲午战争——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经过开会讨论,左宗棠算了一笔账,帮助大家理清思路:

大清的问题就是经费紧张,但如果不能一次性解决西北边防问题,那么将必须长期维持一个庞大部队,这个负担是承受不起的,长痛不如短痛。而且如果在新疆顶不住沙俄,就得去甘肃,甘肃也顶不住,那就得去西安。汉唐故都,成了中俄边界,那成啥了。

这也太吓人了,于是清廷决定先解决新疆问题,毕竟新疆的事就在眼前。

收复新疆总共花了四五千万两银子,其中向洋人借了1000多万两,前文也讲过了,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笔国债。

其实当时还有个大背景,沙俄本来是想要新疆的,如果直接出兵介入,左宗棠很难收复新疆,就跟后来的外蒙似的。不过沙俄正好跟英国在印度问题上纠缠上了,没工夫管新疆。

大家看看时间表就能发现,左宗棠收复新疆那几年,跟第二次英国入侵阿富汗时间接近。俄国正在从中亚往印度渗透,导致英国忍不了,去打阿富汗,双方剑拔弩张,根本没工夫管大清。

中国打了个时间差,把新疆收了回来。

至于日本那边,暂时羽翼未丰,清廷花了50万两,打发走了,虽然很没面子,但其实这个钱花得值。此时要打,还真可能打不过。

这一次引起了朝野震动,大家都没想到这个小国竟然也来敲诈勒索了,不过靠的就是那两艘铁甲舰而已。

于是朝臣就商议,咱们也买船筹建海军,本来也想买铁甲舰,但这东西太贵,商量到最后,普遍意见是:买不起。

最后李鸿章通过洋人赫德,花了45万两银子,向英国购买了4艘蚊子船,顾名思义,这船很小,排水只有300吨左右,基本就是个舢板。5年后的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清廷发现这些蚊子船只能守近海,无法远洋作战。

清廷这时候才意识到日本确实已经成了个大麻烦,决定让李鸿章去买两艘铁甲舰来,也就有了定远和镇远。这两艘军舰是德国生产的战列舰,基本上用了当时全套的最新装备,确实是世界级的顶级大杀器。

为了接收巨船,李鸿章还专门建设了旅顺港。谁能想到,无论是旅顺港,还是那两艘舰,10年后将会成为悲剧的代名词,但此时,大清的日子好像好了起来。

1885年11月,两艘当时世界一流铁甲舰驶入大沽,黄底青龙旗跃上桅杆。李鸿章登上舰船,视察这艘等待了十年的庞然大物,内心感慨,在这个捉襟见肘时代,想办点事并不容易。

至此北洋海军终于在惨淡经营20年之后,算是小有所成了,不久北洋水师被外国杂志称为亚洲第一舰队。

此时大概算是洋务运动的顶点,如果清朝能保持这个现状,别乱折腾,也算是能够善终了。

2

不过慈禧最关心的事不是军舰。眼看着光绪到14岁了,按照惯例16岁要登基掌权,慈禧不得不考虑,如何当个幕后老婆婆,眼下她需要解决两件事:

一,将不听话的军机大臣赶走,否则退居幕后,不好掌控;

二、修个园子安度晚年。

第一件事好办,当时的主政军机大臣是她的小叔子奕䜣,中法战争里奕䜣主和,属于犯过错误的人,可以甩锅给他们,一起赶走。换成听话的光绪帝老爹奕譞(那个字读“宣”,慈禧妹妹的老公,也就是说光绪帝其实是慈禧的外甥)。

第二件修园子的事,在10年前同治亲政时,她就想过。当时打算修圆明园,图纸她都亲笔修改好了,结果被奕䜣等人反对而作罢。

中日甲午战争——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现在她想修颐和园,没人敢阻拦,光绪老爹好拿捏,因为他儿子在自己手上,爹想让儿子顺利登基,就得讨好自己。

当时修园子需要钱,这钱让慈禧确实抑郁了很久。

原来的户部尚书比较拧巴,慈禧向他要钱,他就说要节省开支不给。慈禧将其赶走,换成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读“和”,是“和”的繁体字),对慈禧的一切要求尽力满足。

慈禧太后将最重要的两个任命——军机处和户部都交给光绪帝最亲近的两个人,这俩人都着急让老太太退休,所以基本上她说啥是啥。

光靠户部的钱远远不够,虽然此时国家无事,户部奇迹般地每年有了三四百万的盈余,但拿国库的钱给自己修花园毕竟名义上不好听。

慈禧还是想从手底下的官僚中搜刮钱,但这样做必须有一个正当的名义,这个名义最好莫过于海军军费。

一番暗示后,光绪帝老爹奕譞心领神会,主动上书说以前在乾隆年间,颐和园的湖里是有水师操练的,应该恢复。但里面楼都荒废了,也应该修一修,否则不好看。

借着给水师修操练场的由头,给太后把园子装修了。

修园的名目有了,接下来还要找个借口筹款,让李鸿章出面,说是海军需要钱。而他这次筹款异常顺利,一下各省筹集了260万两,因为大家都知道这笔钱是孝敬老佛爷的。

颐和园到底花了多少钱,以前有人说是两三千万两,实际应该没有那么多,经过史学家重新统计,大概花了800万两。其实也不是挪用,那些钱根本就不是给海军的。

而北洋海军20年花了多少钱呢?

每年本来清廷给北洋海军的钱是原计划每年200万两,但实际接收100多万两,二十年2300多万两。

这么看,颐和园最多挪用大概一半,也不能说少。

但我们比较下日本军费,就知道这点钱根本改变不了什么。

现在综合各方可靠数据,日本在甲午战争前后买军舰、训练和战争经费接近3亿两白银。这差距也太大了,太后那800万两影响杯水车薪。

就在大清混日子那几年,日本没闲着,大规模增加财政支出购买军舰训练海军,顺便派了大量间谍进入中国,而且着手破译清廷电报。清廷哪里知道自己的电报被破译了,整个甲午战争全程裸奔。

而且这里还有一件事,我们知道,19世纪是英俄争霸的世纪,英国想顶住俄国在各个方向上的扩张,就需要不断扶持代理人,谁能削弱俄国,就支持谁。

这也是为啥英国愿意借钱给大清,让大清去收复新疆。同理,英国也愿意借钱给日本,让日本扩军,替它防着俄国在东亚的扩张,后来日俄爆发惨烈的大战也就不奇怪了,英国扶持这个野儿子就是这个目的。

3

1886年,光绪16岁,慈禧说明年就让权,但一直拖了3年,才正式宣布让权,在颐和园没有修好的情况下,迫不及待地搬到那里长住。

慈禧对颐和园的执念除了个人享受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庆60大寿。

1874年慈禧40岁时,日本出兵台湾;

50岁时中法战争;

60岁的1894年,她希望别出什么乱子,好好庆祝一番。

咱们现在知道老太太是想多了,这一年日本利用朝鲜起义的机会挑衅,战争的乌云再次笼罩东北亚。

主战还是主和,两派吵得不可开交,围绕光绪帝和慈禧,形成了两股政治势力,一个叫帝党,一个叫后党,帝党主战,后党主和。

当时国内大部分舆论也都轻视日本,认为大清必胜,嘲笑日本的方式也花样百出,十分滑稽,全民陷入一种自我陶醉的癫狂里。

比如说日本人短小侏儒,身高不过四尺,一旦开战,我军以大压小。堂堂天朝,兵力财力十倍于日本,尔乃不自量力。

慈禧每天在颐和园游乐,但她极其矛盾,内心深处不想打仗,想过好六十大寿,但是又怕在对日问题上丢了面子,非常纠结。

在慈禧的眼里,此时唯一能打慈禧脸的只有洋人,而且是西洋人,坚决不让别人打,日本人算个锤子。

不过太后多虑了,不久日本袭击中国运兵船,等于不宣而战,日本向来喜欢搞偷袭。这下没得选了,一周后,光绪在得到慈溪首肯后,正式下诏对日宣战。

对于战争,国内整体没啥准备,翰林书生们的作战“妙计”层出不穷,把中国历史上的所有海战奇谋都拿了出来,什么铁索连环船,什么奇门遁甲,还说要在夜壶里塞上火药,漂到日军军舰边上,炸他娘的。或者来个火牛阵,点着牛尾巴,让牛去冲日军军阵。

他们哪里知道,外边的世界已经进化到了铁甲炮舰和后装线膛步枪,他们自己那一套早就过时了。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爆发,这是一场遭遇战,北洋舰队是10艘,日本12艘,从吨位、航速和火力等诸多方面来看,日本都占优势。

中日甲午战争——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从中午开始打,定远舰打响第一炮,随后各舰队一起发起轰击,但无一命中。从后来的复盘来看,北洋舰队成军后几乎没咋认真训练过,一方面军费严重不足,而海军日常维护费用高得离谱,自然也就得省着点用。另一方面主要也是海军从来也没觉得自己需要去打仗,从上到下都在那里混日子。

日方在抵近后才攻击,不久就击中定远舰,也就是丁汝昌的座舰,丁汝昌负伤,并击毁了船上的信号杆,北洋舰队一开始就失去了统一指挥。

战斗打到下午3点,北洋舰队10艘中,只有定远和镇远仍在战斗,其他均沉没、重伤或逃亡。这仅存的两艘船其实也伤痕累累,中炮200多发,但由于装备了厚厚的装甲,仍旧具备战斗力。

夜色将临,北洋只有最后3发炮弹,而日方弹药充足,日军担心受到鱼雷艇的攻击,最终选择离开,战斗结束。

这一战的结果是,北洋海军沉没5艘;日本重伤4艘,这些重伤的舰船经过1-2个月的修复,重新归队,其余轻伤舰船只用5天就重新恢复战斗力。

战斗的结果显而易见,北洋舰队惨败。

海战是纯科技的比拼,北洋舰船落后一个时代,大部分是80年代初的产品。日本的主力舰船一半是90年代后的产品,性能更强悍,恰好那些年又是海军狂飙猛进的阶段,差十年差一个时代。

综合来看,黄海海战北洋舰队没有胜算。

北洋舰队损坏的船只进入旅顺船坞维修,却没有足够的工匠,好不容易从外地调来了2、300个工匠,却不愿意支付他们高于平时的工资,竟将他们全部辞去。

李鸿章反复强调不要不舍得小钱而误大事,若不加快进度,日本有千余工匠,到时候修好军舰来围攻船坞,后果不堪设想。

光绪也极其关注维修进度,但北洋舰队和旅顺船坞仍不紧不慢,这是一种变相的消极抵制。

这也是清末一种很典型的造型,碰上大麻烦,所有人都挺中立,觉得国家跟日本打仗,跟我有啥关系?

而且清廷在一次又一次的撒谎和失信之后,所有人都不再信任清廷,因为你不知道它们是认真的还是装的,说不定今天承诺给你发三倍工资,明天就不算数,所以大家都变得很有原则,看不到银子不干活,能拖就拖,能消极就消极。

黄海海战的失败,清廷拔去李鸿章的三眼花翎,相当于剥夺李鸿章的终身成就奖。

紧接着,日本陆军参战,先攻下平壤,然后过了鸭绿江,战略目标是在河北的平原上跟清军打一场决战,以往大家以为海战就定了胜负,其实关键是陆战。

此时清朝的陆军大概分为八旗、绿营、防军(淮军、湘军等)、练军(绿营的pro版),总计百万,但实际能作战的野战兵团大概30多万。

此时的八旗和绿营已经不能打仗了,最多只能维持下治安,追一下流氓地痞。原因很简单,二者都是世兵制,也就是子承父业,想一下几代烟草人的传承和守望,差不多就明白了。

不仅如此,浓眉大眼的淮军也腐化了,淮军在朝鲜干了不少坏事,烧杀掳掠,跟土匪差不多。

而在装备方面,淮军装备算是很好了,有连发步枪、后膛炮,甚至还有当时的高科技速射炮。但其他部队装备都比较差,甚至大刀长矛仍旧存在。

更麻烦的是,这30万人分布在四处,前期没好好修铁路,全国只有500公里,其中有99公里在台湾,碰上大规模运兵明显虚了。日本却有4800公里铁路,战争一开始全国铁路总动员,把物资和士兵运往前线。最后的结果是,日军客场作战,每次局部战役,投入兵力和装备都比大清多得多。

甲午陆战从朝鲜打到辽东半岛,范围很小,整体没啥可聊的,一句话描述就是清军一败再败。当时的几种主流打法,无论是线列步兵对攻,还是步兵上刺刀白刃冲锋,清军都一塌糊涂。

后来有个统计,整个甲午陆战,日军陆军人均开了八枪就把清军给打垮了。

中日甲午战争——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清军陆军主帅叶志超,早年也是一个《投名状》里庞青云那么个角色,从基层士兵干起,靠阵前杀敌一直干到直隶提督,相当于北方战区司令这么个角色,地地道道的狠人。

但是在朝鲜一战中,转着圈地丢人,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战绩就是一路狂奔,丢下部队自己跑回了国内。后来一度被判了斩监候,不过靠朝中一群兄弟们说情竟然保住了命,怪不得敢临阵跑路。

日军陆战持续时间比海战长得多,日军陆军从两个方向同时进攻,一个是从鸭绿江攻破清军防线;另一个是从辽东半岛的大连北部的花园口村登陆。

这是黄海海战失利的一个后果,既然你海军被打败了,对方想从哪里登陆,就从哪里登陆。

李鸿章在之前就要求海军提防日军登陆,要求北洋海军,加紧防备,海军必须早晚出海巡逻。但海军自从黄海海战后就被吓破了胆,躲藏在威海卫中,不敢出巡。

李鸿章非常生气,你们全部藏起来,打算干啥?用兵虚虚实实,你们出去溜达,他们万一被吓到呢。

总之威逼利诱,好言相劝都用了,结果并没有什么用,北洋水师能躲就躲,能拖就拖,竟然对日军的登陆行动一无所知。

日军一直在朝鲜有驻军,战争爆发后又从国内大举增兵去朝鲜参战,日军登陆一共花了14天,竟然都没什么人过问,这就有点离谱了。

在得知日军成功登陆后,李鸿章坐卧不宁,认为日军即将进攻旅顺。旅顺是中国北方最好的天然军港,日本人和俄国人都馋了上百年,肯定会去抢旅顺。

李鸿章每天一封电报,详细跟前线将领交代日军习惯战法,如何防守等等,但旅顺各军都坐等观望。

朝廷也一样焦虑,调谁谁不去,各自推脱。

张之洞说:我南洋四艘主力舰都是木壳船,士兵不给力,要不老李你派人过来开走?

李鸿章多谢了,说您老还是歇着吧。

到处都是事,每件事还都解决不了,这个国家似乎瘫痪了。

11月底,日军来到旅顺城下,只花了1天时间,就攻下重镇旅顺。

清廷花了16年苦心经营,耗费千万的船坞、炮台、军储一夜之间沦入敌手。旅顺陷落,日军进行了惨烈的大屠杀。

中日甲午战争——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陆军大体上就是这样,表现并不比海军强多少,失败原因就不用总结了,一旦总结就是老生常谈,这种差距是全方位的。

陆军节节败退,主战派却不甘心,要求迁都再战。慈禧都慌了,准备了两千辆车,打算出逃。这次没逃成,几年后补上了。

1895年1月底,清廷派出议和代表出发。没办法了,陆军连续战败,日军迟早会开到北京城下,花钱免灾吧。

战事仍在继续,1895年2月初,日军陷威海卫城,用岸上的岸防炮对准军港里的残余北洋舰队。17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日方要求李鸿章或奕䜣来谈判。清廷返还李鸿章的三眼花翎,72岁老臣再次踏上征途。此行谈判非常困难,最终李鸿章脸上挨了一枪,满脸是血,引起中外舆论,才稍微摆脱谈判的被动局面。

当听到赔款2亿两时,清流派的李鸿藻放声大哭,主战的声音又起。光绪帝也想毁约再战,询问前方将领有没有把握,将领回电说:天津驻军被水淹,营房狼藉一片,好像似乎差不多没战斗力。

军队成了灾民,还需要政府紧急救灾,事已至此,无需多言。

没办法,只好签约。

搞笑的是,前线彻底崩了,全国老百姓竟然根本不知道打仗的事。一方面大清根本没动员,反正动员了也没用,铁路太短,送不到前线。另一方面大清做了严格的信息管制,南方很多人直到大清完了才听说原来1894年海军被人给扬了。

4

尾声

假如慈禧不修颐和园,能够改变她的历史定论吗?

当然不能,上文也说了,清军的拉胯是从上到下的,几百万两银子改变不了啥。

当然了,甲午战争对太后影响不太大,因为她并不主战,主战的是皇帝一党,所以当时朝中指责她的人并不多。

影响太后历史定位的,主要是几年后她的另一件彪事,煽动义和团围攻大使馆,招来了八国联军,自己灰头土脸出逃,老百姓也跟着倒霉。大家有兴趣我也可以聊聊,其实非常有意思。

那甲午战争的失败该怪谁呢?

让我说,这更像是一个国家的集体雪崩,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清廷已经烂透了,早一天灭亡就是对这个国家最大的敬意。

中日甲午战争——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不过从后来的情况来看,国运反转倒还挺快。就在甲午海战57年后,当初参加过威海卫保卫战(北洋水师最终覆灭那一战)的萨镇冰还活着,他在广播里竟然听到了朝鲜战争中我军攻下汉城的新闻,非常感慨,激情赋诗一首:

五十七载犹如梦,举国沦亡缘汉城,

龙游浅水勿自弃,终有扬眉吐气天。

是啊,最悲观的时候也不该放弃,终有一天会好起来。

转自微信公众号:九边

1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