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都在跳“科目三”:中国文化热潮席卷世界

繁体

“科目三”原指中国驾照考试中的一项,如今成为全球社交平台上最受欢迎的舞蹈之一。它主要由左右摇手和扭胯组成,背景音乐是动感十足的中国风歌曲,充满独特的魅力。中国文化领域专家表示,这种简单欢快且具有感染力的舞蹈成功地突破了国界和文化的壁垒,走向了世界舞台,其流行现象也反映了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日益扩大。

全球都在跳“科目三”:中国文化热潮席卷世界

“科目三”的起源与传播

“科目三”据传起源于广西的婚礼习俗,广西人一生中需要通过三场考试:科目一是唱山歌,科目二是吃米粉,而科目三则是跳舞。这段舞蹈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有趣的动作搭配动感十足的背景音乐,迅速引发了众多年轻人的模仿。

在中国的海底捞火锅门店,只需对服务员说“我要科目三”,服务员们就会热情地为你表演这一欢快的舞蹈。这家火锅店的工作人员跳舞的视频在中国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使得“科目三”舞蹈更加走红,甚至被美国主流媒体CNN报道。

跨越文化差异的全球热潮

“科目三”的魔性舞步不仅吸引了中国网友的积极模仿,还走向了世界舞台,受到了各国男女老少的欢迎。近期,一段五名韩国中学生在毕业晚会上表演“科目三”的短视频引发广泛讨论。“科目三”舞蹈的背景音乐《一笑江湖(DJ弹鼓版)》甚至成为韩国Youtube短视频热门歌曲周榜(12月15日-12月21日)冠军。

俄罗斯皇家芭蕾舞团的舞者们本月在辽宁沈阳盛京大剧院表演完《天鹅湖》后集体加跳“科目三”。在2023年WDSF世界体育舞蹈大奖赛上,拉丁舞世界冠军克里斯蒂娜和舞者们也展示了与拉丁舞步结合的“科目三”。

“科目三”为何能够迅速爆红,甚至火到海外?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与舆情研究所所长、著名文化产业学者郭万超告诉卫星通讯社,简单、有趣、富有感染力是“科目三”能够红遍全球的重要原因。

郭万超表示:“首先,无论是音乐还是舞蹈,都是一种通用语言,能够突破地域和文化。其次,这个舞蹈起源于广西,而中国广西的少数民族以能歌善舞而闻名,他们创作的民间舞蹈并不缺乏艺术性,反而非常有趣且富有生命力。此外,这个舞蹈的最大特点就是容易学习,不像其他舞蹈需要长时间的练习。”

对此,生活在北京的年轻人肖玉深有同感,她表示,“‘科目三’的背景音乐很欢快,容易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它可以随时随地加入,不受舞台和场合的限制。无论年龄、性别或民族,都能参与,因此具有广泛的传播力。”

是审美降级还是大众文化的胜利?

对于“科目三”舞蹈的爆红,网上的评价褒贬不一。一派观点认为,跳“科目三”是一种娱乐和消遣的方式。而另一种观点则吐槽称,这个舞蹈的音乐很吵、姿势很土,让人很不适。也有人表示,“科目三”是审美降级的表现。

然而,上海的年轻人周小婷认为,“科目三”之所以如此流行恰恰是因为它带有一些“土味”,它让人们在模仿的过程中能够卸下包袱,放松自己。

周小婷解释说:“这个舞蹈的音乐很接地气,节奏感特别强。扭动的动作带有一些可爱和滑稽的元素,让人感觉十分有趣,不自觉地想要加入其中。人们模仿这种有点滑稽的动作时,实际上也释放了一些日常的压力,这无伤大雅。再加上如今大家热衷于在抖音上分享视频,这也为人们带来了一种共同体验和身份认同的感觉。”

专家认为,在不违反法律和道德的基础上,如果某种文化的流行能够带给大家快乐,那么它就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社会意义,应该抱有开放的心态。

郭万超说:“社会存在不同类型的文化,包括大众文化,也有比较高雅的文化,这些都同样具有价值。并非所有艺术都必须进入国家大剧院才能被认可,大众文化同样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当然,我们也要注意避免出现极个别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情况。总体来说,我们需要引导而非批评。”

肖玉则表示,对于在舞蹈和音乐领域有较高造诣的人来说,或许会觉得这种表演缺乏技术含量。但不可否认,普通大众更多的是将模仿“科目三”看作一种娱乐。

肖玉说:“‘科目三’舞蹈更像是一个游戏,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其普及度来看,这个舞蹈明显拥有广泛的受众,并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有些人可能并不常接触舞蹈,甚至从未尝试跳舞,但通过参与‘科目三’视频的录制,他们可以轻松参与,从而为那些想要接触舞蹈并踏入这个领域的人提供了机会。这对于高雅艺术的传播来说,也是一种积极推动。”

中国文化影响力上升的体现

如今,“科目三”火到海外,不少人将其与十年前火边全球的《江南style》骑马舞相比,认为这正是中国文化影响力不断上升的表现。

对此,中国年轻人和专家都认为,“科目三”舞蹈的流行的确可以反映出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扩大。肖玉表示,“科目三舞蹈是从中国传播出去的,是文化输出的象征。它能吸引全球目光,这本身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专家郭万超强调,通过“科目三”在全世界的流行也可以看出,现在中国年轻人充满活力和创造力,对流行趋势的把握越来越好,更具有国际视野和开放的思维。未来,来自中国的潮流趋势将越来越多。

来源: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3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