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地建成后,格瓦拉的骄傲之情溢于言表,他写信给卡斯特罗:
“我们永远也不会放弃这里。”
格瓦拉后来把这种经验不断推广,等他到了拉梅萨时,他甚至建起了肉铺、皮革厂、雪茄厂,以及一座无线电广播发射站,通过发展生产力壮大了起义军的力量。
当然,人的因素也是不能忽视的,所以格瓦拉对新兵的培训也很上心,他会亲自去给新兵们上课,所讲的内容无所不包,既有历史和军事,也有马克思主义这样的政治知识,对于那些从没受过教育的新兵,格瓦拉甚至会亲自教他们读书写字,这些年轻的战士们懵懵懂懂如同白纸,是格瓦拉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印记。
对于部下们来说,格瓦拉既特立独行、又有着非凡的魅力,他是外国人、知识分子、医学专家,他读他们看不懂的书,但又会和他们同甘共苦,他总是和手下同吃同住,在战斗时和大家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开火,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甚至于卡斯特罗都不得不给他下令:
“我郑重要求你小心谨慎,不要亲自参与战斗。”
格瓦拉对部下要求很严格,但严格的要求也带来了超高的素养和战斗力,在起义军中,能“跟着切”、“成为切的人”,本身就是一种荣誉。
一名观摩过格瓦拉部队的记者感叹道:
“这里没有命令、没有许可、没有军队礼节,却表现出一种更为亲密的纪律性,这种纪律性是从他们对领袖的信任中生发出来的,在格瓦拉阿根廷式的粗鲁中,有对手下战士的热爱,而战士们则以男性特有的沉默回报他,那是一种比简单的服从更为深厚的忠诚。”
格瓦拉带着这样一支部队,屡立战功,他在马埃斯特腊山区多次冲破政府军的围剿,帮助起义军在整个山区站稳了脚,此后他又带着卡斯特罗的命令,走出马埃斯特腊山区,到古巴中部的拉斯维亚斯省去开辟新的根据地。
格瓦拉领导的纵队和卡米洛·西恩富戈斯领导的纵队,是起义军中最先走出马埃斯特腊山区的两支纵队,他们徒步远征数百公里,将起义军的影响力扩展到了古巴的中、西部,使其成为了一场全国性运动。
在越来越多的公众眼中,掌握古巴未来的是这些留着大胡子的游击队员,而非哈瓦那那些衣冠楚楚的政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奔他们,包括大学生、工人、城市居民,格瓦拉的勇气、魄力让许多人着迷,其他反政府团体不敢打的兵营,他敢打;当形势落入下风时,他亲自拿起火箭筒,一炮就打中了敌军兵营,敌方的剩余士兵被吓得投降,而格瓦拉却对这个结果不够满意,他说:
“我们缴获的子弹和步枪太少了。”
到1958年12月,格瓦拉的部队已经发展到能和政府军正面对抗了,政府军集结了空军和坦克从三个方向进攻,结果全部被击退,反倒留给了格瓦拉大量装备,其中甚至有坦克,政府军刚被击退,格瓦拉便发起了迅猛的反击,他没有首先进攻要塞,而是抓住了政府军过于依赖公路、铁路的弱点,在全省范围内对交通线进行了系统性打击,一座座桥梁、铁路被炸毁,要塞中的政府军被分割成了一个个孤立的小块,难以相互支援。
而在全国战略上,格瓦拉更是一绝。
他意识到,古巴是一个狭长的岛国,沟通东西方就靠着那几条主要的交通干线,如果能将其切断,就能将西边的首都哈瓦那孤立起来。
12月16日,格瓦拉的部队炸毁了中央公路的主要桥梁,以及连接哈瓦那和圣克拉拉的主要铁路,整个古巴就此被格瓦拉一分为二。
中、东部的政府军与首都的联系被大大削弱,逐渐陷入“脑死亡”。剩下的,只有一边倒的碾压。
1958年12月的最后两周,格瓦拉带领部队攻下了拉斯维亚斯省的一个又一个重镇,政府军纷纷望风而降。
大好的胜利局面没有冲昏格瓦拉的头脑,他严禁手下以庆祝为名去酒吧和妓院享乐,并且在每一个解放的市镇都设置了临时革命政府,他颁布法律、恢复秩序,同时将视线牢牢锁定于他的目标古巴第四大城市、中部战略要地——圣克拉拉市。
08
圣克拉拉是古巴中部的交通要地、通信枢纽,虽然它离哈瓦那还有相当的距离,但这里一旦被攻下,起义军和哈瓦那之间就只剩下马坦萨斯一个大城市了,而巴蒂斯塔政府军所依赖的正是这少数大城市,这里集中了古巴的人口、工业和经济,如果政府军把圣克拉拉也丢了,那他们的失败只剩下时间问题,所以圣克拉拉战役,就成了古巴革命的决定性战役,巴蒂斯塔非常清楚这一点,他将这里的兵力扩充到了3500人,并派遣了最得力的战将华金·卡西拉斯来防守,为了支持卡西拉斯,他还派来了一辆全副武装的装甲列车,这个庞然大物对火力薄弱的起义军来说相当棘手,而在起义军这边,卡斯特罗也派来了他最传奇的部下——切·格瓦拉,卡斯特罗对格瓦拉嘱咐道:
“你一定要认识到,在政治层面这次战斗是最根本的。”
格瓦拉出发了。
在12月27号的黎明,他的队伍抵达了圣克拉拉外围,本地来接应他们的是一个叫洛丽塔的女生,她惊讶地发现格瓦拉的部队只有340个人,她的父亲怀疑地嘀咕道:
“这些人就打算攻占圣克拉拉?”
当洛丽塔告诉格瓦拉的手下,政府军的数量是他们的十多倍后,却发现这些人信心十足、根本就不怕,一个人点点头说:
“很好,有我们的头在,不成问题。”
格瓦拉的确不可能只靠340人,就打垮3500人的政府军,但不要忘记,圣克拉拉还有15万古巴人民,他们平日饱受巴蒂斯塔之苦,在这个军事独裁者的管理下,古巴大部分制糖业为美国资本所有,70%的耕地被外国人控制,经济停滞不前、贫富差距悬殊、官员腐败严重,巴蒂斯塔已经丧尽了民心,只是靠着暴力镇压和公开处决才勉强维持住了统治,而格瓦拉这340人就如同一个火苗,点燃了圣克拉拉积蓄已久的火药桶。
巴蒂斯塔 图源:网络
格瓦拉还没有抵达圣克拉拉,就有当地人带着地图来投奔他,而当格瓦拉占领了广播站,向全市人民广播,号召大家起来抵抗时,民众的响应更是热烈,他们纷纷为起义军提供藏身之处和食物,帮助制造燃烧瓶和路障,还有不少人直接就拿起武器加入了格瓦拉的队伍,大战持续了整整三天,政府军的士气逐渐崩盘,当格瓦拉最精锐的部队
“敢死队”拿下了火车站后,政府军的士兵纷纷撤到了装甲列车上,想要寻求庇护、进行转移,这个22节车厢的钢铁巨兽开足马力,一路狂奔,结果却突然脱轨了,车厢变形、士兵在恐慌中尖叫,原来早在战役刚开始的时候,格瓦拉就料到政府军会利用这辆装甲列车转移,所以他提前用拖拉机拖走了一段铁轨,这个预设的脱轨点,就是政府军的葬身之处。
“一场十分有趣的战斗开始了。”
格瓦拉写道:
“我们用燃烧弹把他们逼出列车,对里面的士兵来说,整个列车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烤箱,几个小时后,剩下的人投降了。”
格瓦拉从装甲列车上一次性就缴获了100万发子弹,还有许多步枪、机枪、火箭筒和迫击炮,现在是他掌握着火力优势了。
装甲列车的陷落,给古巴政府军敲响了丧钟。
12月31号晚上,卡西拉斯打电话给巴蒂斯塔:
“如果没有援军,我在圣克拉拉就无法再坚持下去了。”
另一边,正在和卡斯特罗对阵的康迪洛也打来电话:
“圣地亚哥(古巴第二大城市)即将被攻破。”
这两个消息如同两记重锤砸在了巴蒂斯塔心脏上,他的斗志瞬间崩溃了,他立即驱车赶往机场,在那个夜晚逃离了古巴。
巴蒂斯塔逃亡的消息传开后,他的手下也纷纷放弃了抵抗,古巴革命胜利了。
人们欢欣鼓舞,想要为格瓦拉戴上“解放者”的冠冕,格瓦拉拒绝了,他说:
“我不是解放者,解放者根本就不存在,是人民解放了自己。”
09
古巴革命的胜利,在全世界都是一个爆炸性消息,大批外国记者来到哈瓦那报道新政权的建立。
在格瓦拉的老家阿根廷,尤其引发了轰动,阿根廷人惊喜地发现他们有一个同胞成了古巴革命的二号人物,格瓦拉的父亲回忆道:
“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人们都在谈论这件事,巴蒂斯塔的倒台是对美国的一次沉重打击,我国人民不同情美国政府,他们对美国在拉丁美洲进行的任何干涉都很反感,亲戚朋友不断向我们提问,几百封表示祝贺的电报和信件像雪片一样飞到我家。”
但身处漩涡中心的格瓦拉本人,却没有太多心思庆祝,他们的确已经推翻了一个政府,但他们还得再建立一个政府,这两件事都一样充满了挑战。
格瓦拉很快就投入到了新政府的工作中,他的第一项任务是作为最高检察官,对效力于巴蒂斯塔的官员、警察、军人进行审判,他们当中许多人曾无情地执行巴蒂斯塔的命令,对革命群众使用酷刑、暗杀和暴力镇压,格瓦拉审判他们就如同审判仇人,但据同事博雷格回忆:
“切非常谨慎,没有人因为殴打犯人就被枪毙,只有那些有过极端残酷的折磨和残杀行为的人才会被判死刑,整个案件会得到彻底的调查分析,目击者、死者、被虐者的亲属或者被虐者本人会到场,被虐者会在法庭上揭露曾经受到的虐待。”
面对巴蒂斯塔的刽子手们犯下的累累罪行,古巴群众从感情上出发往往希望能够重判,但格瓦拉没有任由感情主导审判,他说:
“革命的公正是真正的公正,不是怨恨,也不是发泄不满。”
格瓦拉每天晚上都仔细地阅读案卷,他相信证据、而不是言辞,力求做出公平的裁决。
最后只有约600人被判处了死刑。
在格瓦拉的主持下,革命审判没有走向极端化,据博雷格回忆:
“人们常常认为判决太仁慈了,有时要给某人判10年徒刑,可是人们希望判他20年。”
但就是这样一个在古巴群众看来都有些过于温和的审判,却成了美国人攻击古巴革命政府的借口,他们说:
“往日美丽的哈瓦那已经血流成河,而格瓦拉就是那个心狠手辣的杀人魔王。”
一个美国议员甚至公开指责古巴革命政府是在搞“大屠杀杀”,卡斯特罗被这些指责激怒了,他在哈瓦那的体育馆主持了几次公开审判,前来观看的外国记者们见识了古巴民众山呼海啸般的、要求死刑的呼声,美国记者赫伯特·马修斯写了一篇社论,想要从古巴人的角度解释这些审判,却被《纽约时报》的主编拒绝发表。
在古巴和美国这些舆论层面的交锋之下,实际上是两国难以调和的根本矛盾。
自美西战争以来,古巴名义上被美国从西班牙手中“解放”了,事实上却沦为了美国的附庸,美国以保护古巴为名,将《普拉特修正案》强加于古巴,明确宣布自己可以为了“维持一个能够保护生命、财产和个人自由的古巴政府”而干预古巴内政。美军在古巴关塔那摩湾的军事基地,就是这种权力的体现。
几十年来,古巴逐渐成为了美国人的经济殖民地和休闲度假村,成了毒品交易、金融投机、赌博和色情业的天堂,通过扶持一个个亲美政府,美国对古巴实现了全方位的奴役。
但这种奴役并不是古巴人民想要的,卡斯特罗的革命就是古巴人民发出的一声怒吼,革命不仅得到了无产阶级的支持,在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中,也赢得了广泛的支持。
卡斯特罗的革命政权既然要改善古巴人民的生活条件、要为古巴赢得独立,就不可避免地要收回美国资本控制的土地、工厂,要改变美国资本在古巴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这种矛盾的影响下,两国关系迅速走向恶化。
1960年1月,卡斯特罗宣布进行全国土改;
1960年4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授权中情局训练古巴流亡分子,计划推翻卡斯特罗;
1960年6月,古巴将一批美资炼油厂国有化;
7月,艾森豪威尔宣布当年不再进口古巴蔗糖;
8月,古巴又将一批美资企业收归国有;
10月,美国对古巴贸易禁运,古巴则进一步实行国有化,直至所有美资企业都被没收;
1961年1月,美国断绝了与古巴的外交关系,两国就此决裂。
对古巴来说,与美国决裂是一件很有风险的事,古巴盛产的蔗糖和雪茄该卖给谁呢?工业化所需的资金和技术又该从谁手中获得呢?
如果美国全面入侵,古巴又该如何自保呢?
对于这些问题,卡斯特罗和格瓦拉并不太担心,他们将目光抛向了千里之外的另一个大国。
10
早在1959年1月,古巴革命刚刚胜利的时候,新成立的卡斯特罗政府就引起了苏联高层的注意,对他们来说,这件事实在是太意外了,就像是天上掉下的一个馅饼一样,全世界的绝大多数社会主义政权,都是在苏联的指导、影响下建立的,但苏联并未对拉丁美洲有过太多投入,这里离美国太近了、被视为美国的传统势力范围,苏联人就没想过,在没有自己指导、援助的情况下,竟然能有一个反美的、亲社会主义的政权在拉丁美洲诞生下来。
据苏联高级情报官员格奥尔基·科尔尼扬科回忆:
“我记得在1959年1月,卡斯特罗宣布新政府成立的时候,赫鲁晓夫问情报部,这些家伙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是谁?可是没人知道如何回答这些问题,事实上,我们也不知道这些在哈瓦那的家伙是什么人,我们发了一份电报给驻外办事处,后来又给其他部门发了电报,几天后,我们收到墨西哥首都办事处的回电,大意是就算不是卡斯特罗自己,那卡斯特罗身边的人,比如劳尔、切是持有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当这个情报送到赫鲁晓夫手上时,我刚好在场,如果真是这样,赫鲁晓夫说,如果这些古巴人真是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他们要在古巴掀起某种社会主义运动,那真是太好了!这将是西半球第一个拥有社会主义政府或者亲社会主义政府的国家,这很有利,对社会主义事业十分有利!”
而在地球的另一边,卡斯特罗也打算和苏联进行接触,当时是1959年,古巴和美国还没有决裂,但卡斯特罗已经预料到了这种可能性,他决定早做打算。接触必须是极端保密的,古巴距离美国本土只有145公里,一个离美国如此近的国家,却和苏联进行了接触,只要消息被泄漏出来,一定会引起轩然大波,这个负责外交的人,必须得足够聪明、足够值得信任,卡斯特罗将这个重任交给了格瓦拉。
1959年6月12日,格瓦拉率领古巴代表团出发了,他们将代表新成立的古巴政府,对包括埃及、南斯拉夫、印度、日本在内的14个国家进行访问,这是明面上的任务,背地里格瓦拉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在其中的某个国家和苏联人进行秘密会晤,为古巴和苏联未来的长久合作迈出第一步。
格瓦拉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他在埃及与苏联人首次接触时就达成了一个经济协议,苏联将购买50万吨古巴蔗糖,这其中的意义不言自明,蔗糖是古巴的经济基石,之前古巴蔗糖的最大买主一直是美国,通过控制蔗糖的购买量,美国就能撼动古巴经济、影响古巴政局,巴蒂斯塔当政时,古巴想要把蔗糖卖给苏联,都必须得有美国的许可,但这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格瓦拉在埃及达成的秘密协议,表明古巴已经决心不再做美国的附庸,而是要寻求东方的朋友。和格瓦拉同行的经济学家梅南德斯说道:
“不仅要卖给苏联,还要卖给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这就是我们的战略。”
除了秘密接触苏联,格瓦拉明面上的任务也完成得很好,他领导的代表团在世界各地都受到了欢迎,他见到了纳赛尔、铁托、尼赫鲁等国家领导人,与他们增进了联系、加强了贸易。
格瓦拉访问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把古巴的蔗糖推销出去,但这并不代表他会无条件地迎合买家,在访问日本时,为了向日本示好,古巴驻东京大使建议格瓦拉向二战中丧生的日本无名战士墓献花圈,格瓦拉对此反应很激烈,他说:
“我绝对不会去的,那是支杀死了几百万亚洲人的帝国主义军队,我不会去那里的,广岛我倒要去,美国人在那里杀死了10万日本人。”
大使没想到格瓦拉会拒绝,他结结巴巴地说:
“这是不可能的,行程已经跟日本方面的官员安排好了。”
但格瓦拉不吃这一套,他告诉大使:
“这是你的问题,不是我的,你没有经过我的批准就做了安排,现在你去把它取消掉。”
格瓦拉的性格就是这样,他爱憎分明、直来直往,有着强烈的原则性,他不会撒谎、也不会做违心的事,他的双眼直视镜头,他是理想主义的化身、是终极的革命偶像,他很快成为了古巴外交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