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得斋记|苏东坡夜宿湘溪村

繁体

杨新元

去富阳古城新登采风,有太多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让人难忘。

然而,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位于新登西北部山区的一个小山村。虽然,我们在那里只住了一个晚上,但是,那里的山,那里的溪,那里的树,那里的人,却鲜活地留存在我的脑海里,久久难忘。

那天下午,我们在半山村的桃林里赏桃花,吃完农家菜后,就摸黑驱车向湘溪村驶去。

我问当地的朋友:湘溪村有什么值得一看的东西?友人说:这个村虽然地处偏僻,山多地少,这几年却异军突起,成为农业生态建设的排头兵。是省级中心村培育建设单位,富阳市“富春山居”新农村精品工程建设村。当然,最值得一看的,还有千年银杏树王,苏东坡古道等景观。

车到湘溪村,入住民宿“又一邨”。

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w已在那里等候我们。

W书记朴实憨厚,一个典型的山里汉子。这些年,他带领全村二千多人,大力发展竹笋、杨梅、葡萄、猕猴桃等生态观光农业,围绕中心村和美丽乡村的建设平台,先后实施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农居点安置房、村庄的环境整治等项目,小山村面貌大变。

而w书记也因工作出色,成绩显著,从小山村走向全国,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

在与w书记的交谈中,我知道我们所住的民宿,原来是老的村委会大楼,新的村委会大楼造起来以后,这里才被改造成民宿“又一邨”。

他说,这几年,随着湘溪村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来这里观光旅游的城里人也越来越多。村里趁势建起了乡村旅游集散广场、篮球场、游泳池、森林公园、游客接待中心等。

他告诉我,生产发展了,村里有钱了,就在2011年启动了中心村的安置小区项目。通过多年的建设,建成了一个比较上档次的安置小区。一批原来在五至十年内很难改善居住条件的村民,通过集中建房,都住进了崭新的公寓房。

一得斋记|苏东坡夜宿湘溪村

你知道我们湘溪村与北宋文学家苏东坡的渊源吗?

w书记的问题,引起了我的兴趣。w书记说,苏东坡有一首《新城道中》的诗很有名,他写的景色就是我们湘溪村。

那是北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时任杭州知府的苏东坡,从富春江水路行至窄溪码头,然后骑马巡视新登县城。当时的新登县令相当清廉,深受百姓的拥戴,苏东坡十分高兴。泼墨留下了颂词。

后来,苏东坡要去临安县巡视,途经我们湘溪村时,天色已晚,在我们村里留宿,就住在下金家的一户农家。

第二天一早,苏东坡起床后看到村里的石盘山顶升起一轮红日,照着房前的湘溪,就即兴泼墨写下了《新城道中》:“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w书记告诉我,十分凑巧的是,我们今夜下榻的“又一邨”,就是北宋时期的下金家一带。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站立的地方,九百多年前,大诗人苏东坡或许也站立过。而古人看到过的风景,或许我们现在也能看到。

山村的夜,静谧,安详。空气清新得似乎有点甜。

那一晚,送走w书记后,我沿着门前水泥路散步。身边的湘溪波光粼粼,默默地流淌着。我知道,苏东坡的名篇《新城道中》,其实有两首。刚才w书记介绍的是一首,还有一首也很有名:"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意思是,漫漫人生旅途就如同我脚下悠悠的路,马行溪边,放下缰绳缓缓走着,听那潺潺的溪水声。那朝廷上的党争,即便是无用之材也怕搜林之斧,疲惫的战马希望听到收兵的号令。下够了的细雨,带给茶农喜悦,在这乱山深处还有我的清官好友。人间的歧路能知多少?那就问问在田里耕作的农民吧!

第二首继写山行时的感慨,与第一首的词意衔接。行进在这崎岖漫长的山路上,诗人联想到人生的旅途同样是这样崎岖而漫长。“散材”“疲马”,都是作者的自况。苏东坡是因为在激烈的新、旧党争中,在朝廷无法立足,才请求外调到杭州任地方官的。“散材”,是作者自喻为无用之才。“搜林斧”,喻指新、旧党争的党祸。即使任官在外,作者也在担心随时可能飞来的横祸降临。作者对政治斗争、官场角逐感到厌倦,就像那久在沙场冲锋陷阵的战马,早已疲惫不堪,很想听到鸣金收兵的休息讯号。

所以,作者对自己此时这样悠然自在的生活感到惬意。他在饱览山光水色之余,想到了前几日霏霏春雨给茶农带来的喜悦,想到了为官清正的友人、新城县令晁端友。

诗的最末两句,就写诗人向田园中农夫问路的情形,同时也暗用了《论语。微子》的典故,诗人以此喻自己的归隐之意。

苏东坡是我钦佩的文学家,一生虽屡遭贬谪,总处之坦然。所到之处,又总想为百姓做点事情。被贬官岭南惠州,他写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佳句;在杭州为官时,留下了一条苏堤和很多著名的诗篇,为杭州平添了厚重的人文色彩。而途经湘溪村时,又留下了两首《新城道中》,千百年来人们反复吟诵,口口相传。使湘溪村这个新登北部的小山村,也成为文人墨客都想一游的地方。这,大概是苏东坡自己都没有想到的吧。

那一晚,虽然我身处异乡,却很快就沉沉入睡。

大概是山村的空气好,负氧离子浓度高吧。一觉醒来,阳光已照进房间。我挂念着银杏树王,便直奔村里的银杏公园。

沿着湘溪向前走,不多远就看到一座小桥横在溪上。走过小桥,迎面就看见高大伟岸的银杏树王矗立在眼前。

四周静悄悄的,此刻,银杏树王如巨人般站在我的面前,一阵轻风吹过,它抖动起并不丰满的树冠,发出轻轻的沙沙声,似乎在向我点头致意。

我细细地打量这株经历了人间千年风霜的老树:粗大的树干表皮斑痕累累;盘根错节的根须,深深地扎进泥土之中。树冠不大,却潇洒地向空中伸展,虽然已是千年寿翁,看起来却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一得斋记|苏东坡夜宿湘溪村

我想,在这千年的时间长廊里,有多少古人也像我们今天一样,在这里与银杏树王“亲密接触”,静听着四周的风声鸟鸣,观赏着湘溪的自然景观呢?如果银杏树王能说话,它一定会告诉我们许多人间故事。

那天上午,我们还参观了村史馆,游览了苏东坡古道。这条古道,是否就是当年苏东坡经过湘溪村的通道,可能今天已无从考证。但是,苏东坡途经湘溪村,在这里住宿了一个晚上,并且留下了吟咏湘溪村自然美景的名诗《新城道中》,却是有文字记载的事实。

诗人以虔诚的语气,描写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如今在湘溪村早已成为事实。这里的人们,虽然身处偏僻的山村,却住新房,吃山珍,锻炼有篮球场、游泳池,散步有森林公园,空气清新不用担心雾霾之苦,过着连城里人都羡慕的生活。他们除了发展生态观光农业,还接待四方游客来此旅游,经济收入一年比一年多。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有党的好政策,还有一个带领大家走致富路的好领头人。

虽然我到这里的时间不过一晚,所见所闻也是浮光掠影。但是,湘溪村的一切早已在我的脑海里打上了烙印。我想,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就应该是像湘西村这样。如果苏东坡活在今天,我相信他会写出更美的《新城道中》。

作者简介:杨新元,中国作协会员,浙江日报高级记者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