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大家王阳明: 知进退, 人生最难的修行

繁体

比肩孔孟

在中国历史上,要数影响最深的思想流派,孔子创立的儒学称第二,恐怕无人敢称第一。不过,对于孔子自己来说,儒家思想的发扬光大,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不仅仅是自己一个人的功劳。在孔子之后,孟子、朱熹、王守仁都对儒学进行了发扬继承。其中,心学集大成者的王守仁,达到了和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的极高成就。对于明朝时期的王阳明,不仅是思想家和哲学家,还是一位了不起的军事家。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浙江余姚人,生于浙江余姚北城(今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阳明街道),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王守仁是南京吏部尚书王华之子,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仕于孝宗、武宗、世宗三朝,自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宸濠之乱,因功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另外两位是靖远伯王骥和威宁伯王越)。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逝世,享年五十七岁。明穆宗时追赠新建侯爵,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

王守仁之学以“心”为宗,他以“心”为宇宙本体,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倡言“知行合一”说,后专主“致良知”说,认为“良知”即“天理”,强调从内心去体察天理。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王阳明: 知进退, 人生最难的修行

公元1472年10月31日,王守仁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幼年的王守仁,有着良好的家世,也因此拥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学习环境。在王守仁少年时期,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朝廷赔款求和。这件事情在王守仁幼小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他发誓一定要学好兵法,为国效忠。二十岁时,王守仁第一次参加乡试,中举人后,学业大有长进。但他越来越喜欢谈论军事,并且很会射箭。之后,王守仁虽然步入仕途,但因为得罪了宦官刘瑾,被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龙场驿栈驿丞。

当然,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兵部尚书王琼对王守仁的才能十分赏识,在王琼的推荐下,王守仁被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由此,王阳明的军事才学终于迎来了用武之地。彼时,南中地带盗贼蜂拥四起。公元1517年,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在上杭屯兵,假装撤退,出敌不意进攻,连破四十余寨,斩杀、俘获七千多人。由此,为患数十年的盗贼被书生模样的王守仁平定了。两年后,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而王守仁也迎来了人生艰难的考验。

王守仁得到朱宸濠叛乱的消息,立即赶往吉安,募集义兵,发出檄文,出兵征讨。但是,王守仁平定盗贼后兵符已上交兵部,手中无兵。为此,王守仁先是诈称自己有十六万大军,准备进攻宁王的老巢南昌。在宁王朱宸濠犹豫不决的时间内,王守仁争取时间集结军队。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被俘,宁王叛乱历时35天后宣告结束。不过,非常可惜的是,因为佞幸之臣的排挤,王守仁面对这样复杂的情势,选择了急流勇退。

最后,王守仁于54岁时,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

阳明心学

王阳明说:“变化气质。居常无所见,惟当利害,经变故,遭屈辱,平时愤怒者到此能不愤怒、忧惶失措者到此能不忧惶失措,始是能有得力处,亦便是用力处。”

当一个普通人在经历挫折坎坷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无外乎就是沮丧、愤怒、郁闷……真正想控制好情绪,除了内心要坚强以外,对整个世界也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思想,开心地过好每一天。

王阳明教会我们要“此心不动”,不能被这些所左右。鼓励我们像君子一样“无入而不自得”,但这也绝非是一个容易达到的精神境界。

要想做到“此心不动”,自身除了要有先天的强大定力以外,还得通过后天不断地修炼来强化内心。

王阳明: 知进退, 人生最难的修行

01

人能克己,方能成己

人生在世,每个人的见识不同,所做的选择也就大相径庭。

王阳明说:“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从为己到克己再到成己,这是一个人的人生慢慢走向佳境的过程。

一个人有“为己之心”并非是让他自私自利,只考虑自己,而是要回归本心,致良知,不论前方多么坎坷险阻,绝不能轻易放弃。

有“为己之心”的人,即使春风得意,也能淡然处之,不为所动,经得起诱惑的考验;即使低迷失意,也能保持冷静,坚守内心,待云开之后方能看见明月。

王阳明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面对科举失意,他能“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大部分人在逆境面前都会自甘堕落,内心早已对自己持否定态度,他们越在乎成败和得失,就越陷入逆境无法自拔,久而久之就真的变成了失败者。

都说成功往往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中。正因为他们敢于面对逆境,不求他人,反求“诸己”,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能,从而将逆境扭转为顺境,走向自己的成功之道。

王阳明: 知进退, 人生最难的修行

02

一进一退,是人生最难的修行

王阳明说:“凡人言语正到快意时,便截然能忍默得。”

生活中,人总是在顺境与逆境中周旋徘徊,大部分人在大悲大喜之后,不知何去何从,他们把握不好这个方寸。

一个人若是能做到在顺境时不喜,逆境时不悲,很好地拿捏这二者之间的方寸,并且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那他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会处理得恰到好处。

京城做官之时,王阳明与王纯甫相处得很好。他们经常谈天阔论,互相指正对方,共同进步。但是在王阳明离开京城之后,王纯甫却诋毁王阳明,质疑他提出的“阳明心学”。

这件事情被王阳明的弟子知道了,他们很是气愤,想要为老师打抱不平,于是便立即写信告诉王阳明。

但王阳明并没有为此事动怒,反而他还安慰自己的弟子,切莫与王纯甫斤斤计较,一味地计较只会让自己的内心更加愤怒,长此以往就会陷入怨恨之中,到那时后果就比较严重了。

王阳明: 知进退, 人生最难的修行

03

身处困境,反省自警

太计较的人容易心胸狭隘,与其陷入困境,倒不如反省自己,通过“进德、修业”来提升自己。

晚清大臣曾国藩就是通过这两件事来不断地提升自己,以至于他从“天下第一笨人”逆袭到“天下第一完人”。

他还劝戒子孙后代,一定得将“进德、修业”作为人生的大事,这便是曾氏家族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

同样在面对逆境之时,不同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反应也是不同的。

有的人先不思考,心急火燎地去行动,本想尽快跳出逆境,殊不知这样做适得其反,只会将自己的处境变得越来越糟。而有的人则是“致良知”,以退为进,不会贸然采取行动,最终他能够在逆境之中迅速成长,变得更加成熟。

如何衡量一个人是否强大,除了看他是否在“前进”时勇往直前,更要看他能否在“后退”时耐住寂寞!

能前进,亦能后退,这才是人生中最难的修行。

王阳明是王羲之的后裔吗?

余姚穴湖发现王阳明祖父王伦墓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穿越五百多年的历史烟云,王伦在穴湖远眺余姚城的背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王伦为什么对王阳明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宁波日报报网为此推出系列报道,为您揭秘。

王阳明: 知进退, 人生最难的修行

王阳明文官朝服像。

连日来,甬派有关揭秘王伦其人的报道,引发了读者进一步探索王阳明家族历史及其家世传承的兴趣和热情。

有派粉问,王阳明祖父王伦的墓在余姚穴湖,而王阳明和王阳明父亲王华的墓在绍兴,这是怎么回事?

为此,记者今天采访了有关专家,帮您梳理王阳明家族的历史。

王阳明: 知进退, 人生最难的修行

“在余姚王阳明故居展出的一幅世系简图,说明了王阳明家族源流。2005年,在余姚市大岚镇隐地龙潭村发现了两部《达溪王氏宗谱》,谱中有一篇《王氏分派记略源流》对此也有记载。”

王阳明: 知进退, 人生最难的修行

余姚文保所孙栋苗多年来致力于王阳明家族历史的考查。在王阳明故居基本陈列内容编排中,他吸收了当地文史研究者比较一致的看法。与此同时,当地阳明文化研究学者褚纳新等查考了大量史料、宗谱文字材料,梳理出王氏家族脉络和历史。

孙栋苗、褚纳新认为,王阳明的先世,源自山东琅琊王氏。

早在先秦时期,这支王姓繁衍于河南洛阳。战国末期,秦国大将王翦、王贲、王离三代为将,平定六国,战功卓著。秦末,他们避乱徙沂州府(即琅琊郡),是为琅琊王氏。

三国两晋南北朝,王氏是巨姓豪族。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山阴道上桂花初,王榭风流满晋书”——“王”就是指王氏家族。

王览是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王览(206-278年),历经东汉、三国和西晋三代,曾入仕曹魏及西晋,西晋时官至光禄大夫。王览的孙子王导,被后裔尊为乌衣(指南京乌衣巷)大房一世祖。王阳明是乌衣大房王导后裔。

王导(276—339年)东晋时官至宰相,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有“王与马(指司马睿),共天下”说法。

王阳明: 知进退, 人生最难的修行

挂有王阳明“名世真才”匾额的上塘王氏宗祠图。褚纳新供图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王氏家族代代繁衍。

王导后裔在南宋建炎年间护驾南渡,被赠爵余杭县开国男,成为“王氏余杭派”之始祖。他们中的一支从余杭迁居绍兴府上虞县达溪,后来又有后裔从上虞达溪迁居余姚秘图山旁,为姚江秘图山王氏始祖。

姚江秘图山王氏始迁祖是谁?余姚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副会长褚纳新找到了乾隆年间编修的《姚江王氏宗谱》。该谱记载迁姚始祖为王季,因爱姚江山川灵秀,举家从上虞达溪迁到余姚秘图山居住。孙栋苗介绍,从王季下来,王家一直居住在余姚。

“自王阳明祖父王伦之后,王华状元及第,王阳明封侯进爵,父子尚书,三代封赠,数世簪缨,成为了姚江王氏中最显耀的一支。 ”褚纳新对王阳明家世进行考证后如此感慨。

王阳明: 知进退, 人生最难的修行

余姚穴湖风光。唐严 摄

王阳明父亲王华后来又迁居到了绍兴郡城。嘉靖初年,王阳明在郡城兴建伯府第,规模浩大,绍兴有“吕府十三厅,不如伯府一个厅”之说。

据史载:正德十六年十二月十九日,明世宗下旨封王阳明为新建伯,准世袭。为此,王阳明父子的墓地在绍兴也就不奇怪了。

隆庆二年六月,王阳明长子王正亿袭封为新建伯。万历五年,王正亿去世,其长子王承勋继承了新建伯爵位。

崇祯十三年王承勋三弟王承恩的儿子王先通承袭新建伯,掌前军都督事。

崇祯十七年,王先通长子王业泰被袭封为新建伯,他成了王氏家族最后一代伯爵。

伯府家族在王业泰之后一蹶不振,其规模日渐式微。

乾隆年间,有王阳明九世孙王篪,自郡城回归姚江,隐居余姚乡里,以教书为生,他曾为余姚龙泉山南麓的龙泉井作铭,其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比如良知。心体本然。取之各足,用之无偏。猗屿泉源,从淙涓涓。奉为清涤,记厥千年。”

“这位阳明后人,可谓是承了先祖的遗风。”褚纳新感叹道。

王阳明: 知进退, 人生最难的修行

余姚龙泉山上龙泉井。褚纳新供图

另外,也有很多人认为,王阳明是王羲之的后代。为此,余姚当地阳明文化研究学者褚纳新查阅了1934年王钦安主修嗣槐堂本《余姚上塘王氏宗谱》和光绪二十九年(1903)存本堂木活字本《姚江开元王氏宗谱》等。

“这两部宗谱在王阳明远祖世系上脉络清晰,衔接有序,记载颇为详细,说明王阳明不是王羲之后裔,而是王羲之堂伯父王导(东晋丞相)的后代,王阳明与王羲之是宗亲关系”。

来源:大道知行、甬派新闻客户端、历史探索发现

内容来自UC

2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