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将曹翰的一首七律,朴实感人,颔联流传久远,结尾更是触动心弦

繁体

生活就像一个变化多端的万花筒,人们很难猜测到下一个场景会是什么模样。很多人在事前虽然精打细算,反复考证,但是正如俗语所说,人有千虑、必有一失,最终还是有很多地方考虑不周。

北宋的开国皇帝经历丰富,也阅人无数,他在无数次大小征战中感悟到很多道理,也自以为对部属了如指掌,可是一位旧将的一番话语,却让他感到非常羞愧。下面介绍北宋名将曹翰的一首七律,朴实感人,颔联流传久远,结尾更是触动心弦。

内宴奉诏作

北宋 曹翰

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睹盘花旧战袍。

曹翰是宋初名将,河北大名人。他在后周时曾官至枢密承旨、宣徽使等职务。宋朝建国后,他又跟随宋太祖攻伐西蜀、太原等地,屡建功勋,官至右千牛卫上将军。

曹翰功绩卓著,但有一段时间始终得不到升调。宋太宗重文轻武,每与文人学士聚宴赋诗,曹翰等武将却无由参加。命运仿佛非常喜欢捉弄人,作者曾经风光无限,忽然间就变得门庭冷落,让他感慨不已。

后来有一天,他对太宗说:我年少时也学过诗,请让我也赴宴吟咏。太宗虽然大笑,不过还是答应了他的要求,令他以“刀”字为韵现场赋诗。曹翰稍作沉吟,就写出了这首诗。太宗看后,不久便将其提升数级。这首诗又称《退将诗》,表达了宋初将领倍受压抑、难得提拔的愁苦心情。

作者自小勤奋好学,不仅精通武艺,而且喜欢阅读古籍。开篇就抒写了诗人年少时的好学不倦,首句的“三十年前”,表达出作者并非到了晚年才开始学习,而是一直孜孜以求,活到老、学到老。“英名常得预时髦”,抒写了诗人文武双全,倍受世人称赞,而且还小有名气。

接下来的两句流传久远,作者详细地叙说了自己的心声,诗人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他身披金甲、腰悬宝刀,威风凛凛、英姿勃勃。后来天下太平了,马放南山、刀剑入库,诗人身为武将,忽然间觉得无所事事,更不受朝廷的重视,日子也开始逐渐地变得艰难。

可是诗人依然不舍那口伴随自己多年的宝刀,即使穷困潦倒,也绝对不会把它卖掉。其中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因为诗人将其视为珍宝,也对其倾注了深情;二是由于他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卖出刀剑,就意味着放松警惕,很可能会后患无穷。

颈联抒写了作者的豪情壮志,诗人当时虽然已过不惑之年,但依然身体强壮、臂力过人,随随便便就可以拉开强弓硬弩。同时诗人也强调自己耳不聋、眼不花,仍然可以透过战场上的硝烟,看清敌人的动向。

“尚嫌、犹识”,连接自然、抒写顺畅,展现出一位武将的文学才华,更宣示出作者保境安民的坚定决心,也充满了老当益壮的豪情。

最后两句更能感到读者,“庭前昨夜秋风起,羞睹盘花旧战袍。”秋风起、梧叶落,战袍旧、人蹉跎。诗人在寂寞的秋夜里思绪万千,他独自抚摸着那件“盘花”的旧战袍,又不断地勾起他对过往的追忆。

不知经历了多少回沙场争战,也记不清有多少次死里逃生,这件战袍早已斑驳破旧,满是补丁,可是诗人还是不舍丢弃,上面的每一个破洞,都可以抒写一个传奇故事。

曹翰的这首七律朴实感人,更触人心弦。作为一位名将,诗人并非不懂舞文弄墨,可是他更清楚,没有金戈铁马,就会任人宰割。同时读者也会赞赏宋太宗知错必改的精神,没有辜负一位良将的辛苦付出和默默坚守。

赵匡胤深知晚唐以及五代时期诸侯割据的乱象,他担心北宋王朝也会重蹈覆辙,于是就极其重视提拔文臣,而逐渐冷落了那些武将。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虽然没有祸起萧墙,但是由于外患不断,北宋末期已经变得虚弱不堪,那些虎视眈眈的敌人终于有机可乘。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