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佑中华,二战前的国运!

繁体
上页 | 共3页,当前在第2页 | 下页

(中篇)

1914年一战爆发了。

不过有意思的是,当时参战国也不知道自己是在打世界大战。结束后一看,卷进来的国家、伤亡和影响力太大,所以才被定义为世界大战。

战争爆发的一大原因,就是协约和同盟集团对战争结局的误判:双方自信心爆棚,都认为自己会以压倒性优势获胜。

结果有打残的,一蹶不振的,甚至打没了的。所以战争的后果是都打怕了,接下来的二战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都不敢打!奉行绥靖政策,所以小胡子越玩越兴奋。

当然我们主要聊的是东方,欧洲部分就不展开了。

一个问题----

此时的日本在忙啥?

一战期间日本还真没闲着,主要在做以下几件事:

1,赚钱和还债。

日本在日俄战争期间欠了一屁股的债,所以要想办法赚钱还债。

恰好欧洲正在打仗,西方列强把所有工业产能都集中在军工生产上,拼命地造武器弹药,亚洲的工业品市场就只能拱手让给了日本了。美国也一样,欧洲的订单都做不完,根本顾得上亚洲市场。

不仅如此,日本还反向把生意做到了欧洲。比如向英法等国出口了大量的轻工业制品和船只,甚至与曾经的敌人沙俄相逢一笑泯恩仇。

从1915年开始,日本卖给沙俄大量的步枪和弹药,步枪主要是38式和30式。到1916年,俄军中有2个集团军全部装备了38式步枪。鼎峰时,俄军有十分之一的步枪都是日本货。

天佑中华,二战前的国运!

(装备了38式步枪的沙俄士兵,前排士兵的38式步枪有防尘盖,很好认)

所以到欧战结束时,日本不但还清了战前的一屁股债,还由债务国转变成欧洲的债权国,狠狠的发了一笔战争财。

2、大规模扩张海军。

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日本制定了八八舰队计划,就是建造八艘战列舰八艘战巡。

根据这个计划,日本在一战期间建造了扶桑、伊势、长门、加贺(未建成)级四级战列舰,天城级(未建成)战列巡洋舰,日本海军由战前世界第七,跃升成为战后世界第三大海军。

整体看,日本也由战前列强中的末尾地区强国,战后成了世界级强国,华盛顿条约就是对日本强国地位的最好的承认。

天佑中华,二战前的国运!

(扶桑级战列舰)

不过重点是第三个----

3、在亚洲占尽各种便宜。

老虎不在猴子称代王。欧洲列强尤其是英国,把自己在亚洲、也是当时亚洲最强的远东舰队尽数抽调回了欧洲,日本一下子成了老大。

对日本来说,此时最大惊喜是可以对中国吃独食了。

不过凡事都有个师出有名,毕竟强盗也不愿意被人说自己是强盗。为了更好地霸占中国,日本加入了协约集团。

可能很多人认为一战是欧洲那帮人在打,日本好像没有参与,实际上不是这样。

日本在一战期间应英国的要求,向地中海派遣了护航舰队。由三艘装甲巡洋舰和3个驱逐舰支队组成的第2特殊中队,担任地中海协约国舰队的护航任务。

到一战结束,日本舰队总共为70万协约国士兵和788艘协约国商船护航。其中日本榊号驱逐舰在克里特岛外海,被奥匈帝国的U-27潜艇击沉,包括舰长在内68名水兵全部喂了鱼。

天佑中华,二战前的国运!

正因为有了协约国的身份,日本就可以理气直壮地打着旗号迅速占领了德国在青岛,以及马里亚纳群岛这样的殖民地。

同时,在东北取得了很多经济军事特权,倾吞了一部分朴次茅斯条约里沙俄的势力范围。

重点是日本逼迫袁世凯签订了21条。 

没有了西方列强的制衡,此时的日本已经有恃无恐,中国也面临着被日本全面霸占的危机。

那么-----

中国,该怎么办?

按当时中日两国的实力水平看,日本凭借工业国的身份毫无悬念地碾压作为农业国的中国。所以单凭自身力量,中国很难与日本抗衡。

于是摆在北洋政府眼前的有三个选择:

中立,加入协约国,加入同盟国。

站在上帝视角看,当然要加入协约国作战。然而现实并没有这么简单。

想过没有,万一德国战胜怎么办?

事实上,当时欧洲战场处在焦灼状态。1916年,德国在西线一直和英法互不相让,东线则是一批批屠杀俄兵,老毛子快顶不住了。

甚至到了1917年俄国爆发内乱、退出战争,德国趁机收割大片土地,结束了两线作战,英法的西线作战压力瞬间飙升。要不是后来美国突然加入协约国,加上德国国内矛盾爆发、工人和士兵造反,最终战争结果还真不好说。

所以对中国来说站队风险极大,需要一万分的谨慎。

天佑中华,二战前的国运!

另外,当时中国国内也很复杂!

不但是加入协约、同盟国的问题,还有是否参战的问题

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形成以总统黎元洪和总理段祺瑞为首的两派。

黎元洪虽不是北洋的人,但因为是武昌起义元勋,德高望重,他的主张是:中立。

段祺瑞是北洋军队大佬,袁世凯的接班人,他的主张是参战。

不过,他们还有各自的小九九。

段祺瑞主张参战是为了借此扩军。给出的理由是,虽然中国离欧洲战场十万八千里,但参战了就要动员军队,万一欧洲那边的大军打过来怎么办?即使打不过来,也可以顺便清理南方那些占山为王的小军阀,和一心造反的革命党嘛。

黎元洪也不傻,当然不能坐视二把手把自己变成傀儡。他拉上几个北方小军阀拥护中立,以拒绝参战的名义阻止段祺瑞扩充自己的势力。

于是中国要不要参战,就变成了要不要扩军及武装统一的权利之争,也就是历史上的总统府和国务院的府院之争。

天佑中华,二战前的国运!

(段祺瑞)

最后段祺瑞不耐烦了,本着能动手就尽量别吵吵的原则,派人冲击国会施压。

黎元洪虽然借这个机会把段祺瑞免职,但之前拉拢的那几位实力太弱,根本控制不住局面。黎元洪只好请来了另一位大神来支援,军阀张勋。

张勋长期驻扎交通重镇徐州,虽然是北洋的边缘人物,但实力还算强大,只要他肯出面一定能扭转对自己不利的局面。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张勋是个铁杆保皇党,进了北京将黎元洪轰出去,直接把溥仪推到前面复辟了!

其实张勋复辟前还拜访了段祺瑞,段祺瑞说:你敢复辟,我就打你。但张勋没当回事,毕竟段祺瑞下台后没兵,你用爱心打我吗?

张勋也是够6的,段祺瑞没兵并不代表不能有兵。很快,段祺瑞召集兵马把张勋打了出去,张勋、溥仪双双逃到天津租界。

有意思的是,溥仪在天津的住处和段祺瑞公馆几乎挨着,几分钟的路程而已,世界就是这么巧妙。

天佑中华,二战前的国运!

(溥仪旧居,天津市和平区鞍山道70号)

把张勋这号人招来搞了这么一出,黎元洪算是臭了。段祺瑞则三造共和(辛亥革命、逼袁下台、驱逐张勋)成了革命英雄,虽然还是总理,却实际上控制了大权。

北洋系一统中央,中国可以参战了,加入协约集团。

为什么加入协约集团?

当时的情况看:

  • 在东亚最强的英日俄法都是协约国阵营;

  • 美国加入了协约集团;

  • 英美邀请中国加入协约集团;

  • 1917年大战已接近尾声,鹿死谁手已经很明白。

特别是一旦战胜,就能名正言顺收回德奥在中国的租界、工厂、煤矿、铁路。重点是,日本也就丧失了霸占同盟国在中国各种特权、利益的理由!

按当时段祺瑞的认识:

     日本既已加入,我若不参加,日本对青岛势必染指掠夺,而“德国虽系当今之强国,但众怒难犯,料其难以取胜……将来协约国  取得胜利,中国将成为局外人,而我国参战,那将迥然成另一局面。到时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和会上有我一席之地,必将提 高中国之国际声誉。”

最终,北洋政府以向欧洲输送劳工的形式加入了协约国作战。

历史证明---

中国选择无疑是正确的

看看那些反面例子。

比如站错队的奥斯曼帝国,被列强瓜分,曾比肩大清的土耳其,国土面积减少70%,从世界大国沦为中等国家。要不是土耳其人之父凯末尔横空出现,国土可能只剩下一小丢丢。

当然还有更惨的,奥匈直接解体,从地图上抹去了。

如果中国也像土耳其那样站错队,最后也逃不脱被瓜分的命运。

另外,在一战期间成功加入协约国阵营,及参加后来的凡尔赛—华盛顿会议,中国不仅避免站错队被瓜分的危险,还减免了一半的庚子赔款,收回了山东权益,北方得到了稳定,并极大地遏制了日本侵华野心!

同时,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一跃成为国际联盟创始国!

然而,随着三十年代世界爆发了“经济大萧条”,世界纳粹法西斯主义抬头,日本再次对中国磨刀霍霍。

在国际美苏英法德日等国博弈的背景下,中国又如何利用各国复杂关系和自身努力来扭转乾坤呢?

2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王彬彬:潘汉年的百喙莫辩与在劫难逃

    摘要:人们习惯于认为,潘汉年当初如果没有擅自见汪并长期隐瞒此事,就会终身太平无事甚至官运亨通。这是大错特错的。像潘汉年这样的人,即便没有擅自见汪一事,也决不会善终...
  • 1973年河南林县,42张红旗渠老照片,修建过程震撼人心!

    1973年河南林县,42张红旗渠老照片,修建过程震撼人心!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历时10年,从太行山腰修建引漳入林工程——红旗渠,...
  • 1955年,潘汉年在北京饭店被秘密逮捕,陈毅怒斥:糊涂,不可原谅

    1955年,公安部忽然派人秘密包围了北京饭店。当天有不少客人在,这个突发事件把所有人都吓了一跳,难道北京饭店进了什么通缉犯?不久,公安部的同志从北京饭店带走了一个男子...
  • 工运史话丨忠诚与背叛——英雄夫妻与叛徒夫妇

    周文雍、陈铁军是一对英雄夫妻,他们在广州起义中并肩作战,失败后不惧白色恐怖,坚持斗争,于1928年1月27日不幸被捕,1928年2月6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枪杀于广州红花岗刑场。行刑...
  • 三句话,陈云让华国锋主动辞去主席职务,叶剑英当场落泪

    三句话,陈云让华国锋主动辞去主席职务,叶剑英当场落泪

    三句话,陈云让华国锋主动辞去主席职务,叶剑英当场落泪自1980年11月,中共中央连续召开了九次会议。而这几次会议之中,有一个矛盾点极为突出,那就是关于华国锋的去留。人们...
  • 中央特科的闲棋冷子

    特工的味道1946年初春,上海闸北。一声长鸣,火车“轰隆隆”而来,在站台停下。一个穿着黑呢大衣的中年人掀开窗帘往外看,“刷”地窗帘又被一双大手粗暴地拉上了。他抬头看了...
  • 毛泽东与他的秘书们:叶子龙发明“圈阅”制度

    编者按:叶子龙是主席的五大秘书之一,他和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江青不同之处是,他不仅是中央军委机要室主任,而且是担任了毛主席27年之久的机要秘书。叶子龙是湖南浏阳...
  • 西路军始末

    红军西路军,这是一个悲壮而又沉重的名词。西路军2万余人在河西走廊基本全军覆没,这在我军战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惨烈一幕。也正因于此,这段历史成为了争议非常大的一个话题。争...
  • “文革”中的洋人造反派

    编者按:李敦白忆述其“文革”初期的风云际会时直言:“政治权力的致命吸引,呼风唤雨的巨大幻觉,也让我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李敦白,一九二一年生,美国进步人士。一九四...
  • 王中远:“是我埋葬了林彪父子”

    王中远:“是我埋葬了林彪父子”

    编者按:1971年9月13日凌晨,林彪乘256号三叉戟飞机坠毁在蒙古人民共和国肯特省省会温都尔汗时,他的身份是:中央副主席、副总理、军委副主席、共和国元帅。林彪的飞机坠毁给...
  • 那些不该被遗忘的人

    那些不该被遗忘的人

    百年未遇之大变局,适逢多事之秋,跟大家分享一些信息吧。第一条信息,德国之声(DW)于2024年9月12日报道称,前CIA华裔特工马玉清因向某国出售大量国家机密,被判10年监禁。...
  • 犹太财阀是如何逆袭发家、渗入政坛、控制舆论的?

    犹太人,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令人困惑的民族。流亡千年、让人同情的是他们,可让众多国家抵制、驱逐的也是他们。刚到一个国家时一贫如洗的是他们,可最后把控经济、金融的又是...
  • 风波中的钟薛高:曾抄爱马仕玩配货,如今2块5卖不掉

    “钟薛高要黄”的传闻早出现在去年,其官博和小红书的评论区就涌入“欠薪”“结款”之类评论,陷入讨薪危机。曾被黄牛炒到最高368元,还学爱马仕的路子,要配货才能买到。现在...
  • 潘石屹口碑,好像反转了

    潘石屹口碑,好像反转了

    2023年,一位地产大佬被骂上热搜——“卷款300亿”、“出逃美利坚”、“卖国贼”,而到了2024年,他却反转成了地产圈的人间清醒、行业良心。01最近,这位润美5年多的SOHO中国...
  • 西藏的活佛转世制度是怎么形成的?如何寻找转世灵童呢?

    西藏的活佛转世制度是怎么形成的?如何寻找转世灵童呢?

    藏传佛教认为活佛是永恒的,通过连续不断地“转世”来到世间,以种种化身普度众生。活佛转世传达的是佛教灵魂不灭、生死轮回的观念。活佛转世制度的由来藏传佛教共有五大门派...
  •             三蹦子卖爆美国的真相

    三蹦子卖爆美国的真相

    文明的主人从来就不是群众。群众仅在毁灭文明时才能发挥作用。——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1.“卖爆美国”显然是夸大幸好我看过那个视频,不然就被新闻骗了。视频作者是一...
  • ​共济会——对越反击战——香港回归

    在上世纪70年代末,当邓公复出时中国和越南发生了一场战争——对越自卫还击战。这场战役除了和越南各种利益纠纷,其背后还有着更深远的战略意义。今天的文章内容就从这场战争...
  • 看懂了孙小果,你就明白了林冲

    看懂了孙小果,你就明白了林冲

    不少人看待林冲的遭遇时,都有这样的观点:林冲太窝囊,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林冲太怂,高俅都要杀他了,他也不敢反抗。特别是对比了快意恩仇的武松后,许多人更看不起林...
  • 斯大林与苏联

    斯大林与苏联

    作者:温伯陵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一、200年前,格鲁吉亚分裂成几个小公国,长年累月征...
  • 诺贝尔的故事,没有编全

    诺贝尔的故事,没有编全

    笔者在往期文章《诺贝尔的神坛,崩了》中分析指出,诺贝尔的故事存在极大的虚构成分,限于资料收集和篇幅原因,其故事还没有讲完。今天就继续深挖下去。一、诺贝尔的专利内容...
  • 1956年,新凤霞见到自己演了多年的真实杨三姐,心中为何大失所望

    1956年,新凤霞见到自己演了多年的真实杨三姐,心中为何大失所望

    《杨三姐告状》最早是以评剧的形式,在民国之初的1919年此案尚未审结时就登上舞台开演。历经一百多年岁月,它一直受到观众喜爱。在中国民间,杨三姐告状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