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红巾起义军群雄乱斗,元政府内部也互相倾轧-朱元璋成了“捡漏王”

繁体
上页 | 共2页,当前在第2页 | 下页

插播:日后的枭雄现在都籍籍无名

天完国革命成果遍地开花的至正十二年(1352年),日后有机会问鼎天下的几个人里:

1、朱元璋刚刚脱离皇觉寺,准备到郭子兴那里去投军。而郭子兴这时连濠州城里的最高统治权都没拿到;

2、陈友谅在天完国丞相倪文俊手下当簿书掾(相当于管收发文件的秘书),扔在人堆里就找不着了;

3、张士诚还在泰州撑船运盐做苦力;

4、浙东的方国珍,地盘还太小,只是自守之贼;

5、明夏的明玉珍,和陈友谅一样,也是徐寿辉手下的马仔。

所以,当时的天下,怎么看都是徐寿辉和刘福通(韩山童已死)双雄并举。

韩山童身亡后,他的部下刘福通东征西战,占领了不少地盘,于是在1355年找到了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让他当上了皇帝,国号为宋,又因为皇室姓宋,因此这又被称作韩宋。

然而韩宋和天完国都没有走到最后,反而让朱元璋摘了桃子。在1366年的时候,韩宋灭亡。

元末起义军群雄乱斗,元政府内部也互相倾轧-朱元璋成了“捡漏王”

04 天完国受困,彭莹玉战死

建国立都后,徐寿辉对内尽自己最大努力劝课农桑,天完政权也对标元朝廷,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和六部,还铸造了国内的统一货币“徐寿辉钱”。

对外他继续向北征战,引得南方一众豪杰前来投奔,一时间徐寿辉意气风发,很是得意。

然而好景不长,在接连攻克襄阳和荆门后,徐寿辉引发了大元朝廷的关注,他们迅速开始调兵遣将围剿徐寿辉。

看来徐寿辉称帝,是把双刃剑。

一方面,它的确能使天完国在极短时间内爆发出惊人战斗力;

但另一方面,它也使天完国变成众矢之的。元廷开始大规模向湖广行省增兵,并四面包围天完国进占的地域。

元廷的战斗力是有的。之前之所以一败涂地,也是因为承平日久,文恬武嬉,才让徐寿辉他们钻了空子。

至正十二年(1352年)闰三月,元廷四川行省平章咬住(人名)率兵向东进攻荆襄各处;

湖广行省参政铁杰攻击岳州、江西行省左丞相亦怜真班守住九江、南昌等地,稳固长江防线;

浙东宣慰使恩宁普守住芜湖。

从而对天完国形成了三面围剿之势。

(之所以不攻击正北方向是因为刘福通正在河南等地闹革命,元廷暂时鞭长莫及。)

要着重说明的是,以上元军部队并不都是蒙古骑兵,当中大部分是就地招募的“乡勇”,类似于“民团”性质,主体结构都是汉人。

让汉人对攻这一招,元廷七八十年前进攻南宋的时候就试过。(元廷初年的中书省左丞相史天泽、崖山之战的元军统帅张弘范都是汉人)。

这次效果也不错——民团众人因为深耕当地,反而成了“保家卫国”;起义军宣称的“驱逐胡虏”在元军的运作下降低了威力。

再加上:

1、天完国因为此前进展过于顺利,对元军战力估计不足,还认为他们一碰就倒。

2、之前盲目扩张的弊端也显现出来了,起义军虽然攻下了城池,可老百姓对他们并没有多深的感情。

在元军的猛烈攻击下,起义军迅速败退,地盘迅速缩水。到至正十三年(1353年)五月,天完政权就只剩下蕲水附近和袁州等两块核心地盘。

元末红巾起义军群雄乱斗,元政府内部也互相倾轧-朱元璋成了“捡漏王”

起义大潮消退了,天完国众人才知道自己一直在裸泳。

这可急坏了彭莹玉,率余部急匆匆从江西往回赶。走到半路,又得到了坏消息——

趁彭莹玉回援,江西行省左丞火你赤把袁州围了个水泄不通,彭莹玉的徒弟欧普祥已经快要顶不住了,袁州随时可能被元军攻下。

一番思量之后,彭莹玉决定先回救袁州(乡党情节严重)。而且把江西元军打退,也是对蕲州方向压力的一种分担。

但这一来一回,什么事都没干,时间都浪费在了路上。这就给了元军得以从容合围,并各个击破的机会。

彭莹玉走到瑞州时,不知从哪儿冒出来大股元军,把他死死困在了瑞州城里。

瑞州城池矮小低破,根本扛不住元军的轮番攻击。彭莹玉苦苦坚持了一个月后,被俘,凌迟处死。

“六月,行省左丞火你赤复瑞州,执彭莹玉斩而脔之。”

05 倪文俊谋反未遂,被杀

彭莹玉的死,对天完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彭莹玉的死让徐寿辉丢掉了自己的智囊团,此后数年徐寿辉都无力再派兵作战,在他被被迫调整的几年中,丞相倪文俊的势力开始壮大。倪文俊在朝中勾结了一众大臣,剩下的元功宿将,论资历没有一个能和倪文俊相提并论了。这让徐寿辉逐渐被架空,皇帝变得有名无实。

而徐寿辉面对元军的蚕食攻击也没什么好办法,最终不得不放弃蕲水,化整为零,分散到沔阳湖和蕲春山里打游击。

眼见徐寿辉如此不争气,倪文俊的心眼儿就活动开了。

话说到了1356年,各路起义军都抢到了一定的地盘:刘福通拥韩林儿为帝,拥有安徽、江苏、河南、山东等大片领土,并不断向北方和西北进攻。张士诚称王于苏州,拥有江苏、浙江等地。明玉珍则杀入四川、云南,也欲称帝。这几支队伍是消灭黄河以南元朝势力的主力军,他们已控制了黄河以南绝大部分地区。

元末起义军群雄乱斗,元政府内部也互相倾轧-朱元璋成了“捡漏王”

至正十七年(1357年)九月,倪文俊图谋杀害徐寿辉,篡位......“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是所有野心家的共同心声。

天道好轮回。

在这个险要关头,前面提到的在倪文俊手下当簿书掾(相当于管收发文件的秘书)的陈友谅发现了倪文俊的阴谋诡计,他迅速派兵斩杀了倪文俊。

陈友谅出色的表现让徐寿辉对他很是器重,怎奈何陈友谅不过是另一个“倪文俊”罢了。陈友谅虽然一开始并没有动自己做皇帝的念头,但是他依旧在不停拉帮结派削弱徐寿辉的实权。因为陈友谅感觉徐寿辉虽然作战攻城略地有一套,但做人当领导干大事还差的远,甚至有点厌恶徐寿辉的做派,用现在话来说,他觉得徐寿辉“格调太低,格局不够”。

很快,陈友谅成为了这支红巾军真正的主导,甚至在徐寿辉提出迁都龙兴时,陈友谅十分霸道地否定了这一提议。

在认清陈友谅的真面目后,徐寿辉决定自己率人进行迁都,陈友谅在途中设下埋伏......就这样徐寿辉彻底损失了自己的亲信部下,只得和陈友谅共同将都城搬到江州。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已经彻底成为军中首领的陈友谅率部到达了采石矶,徐寿辉也被挟持至此。自古以来采石矶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这里发生了无数的战争,也曾流过无数战士的鲜血。这让徐寿辉心怀不安,但他手无缚鸡之力什么都做不了。

果然,在这里并未停留多长时间的陈友谅很快就派下属暗杀了徐寿辉,他们用铁制品击碎了徐寿辉的头颅,这个曾经指挥过朱元璋的豪杰就这样命丧于此。

杀死徐寿辉的陈友谅更改了国家的国号为“大汉”,与之一同更改的还有属于徐寿辉的过往。虽说徐寿辉曾经做过朱元璋的首领,但在大明政权建立后,作为明王朝昔日的敌人,关于徐寿辉的历史多多少少被增添了一些污点。

在现如今的各类史书中,我们已经很难找到关于徐寿辉的详细资料,在明史中关于他的资料也大部分都已黑化。可是马原告诉我们看待问题永远要一分为二,徐寿辉也有过属于自己的光辉。

1360年,陈友谅即位后率水师顺长江而下,攻克太平、采石二座名城,兵锋直取应天,在龙湾被朱元璋击败。而后陈友谅再度结集军力60万和朱元璋的二十万精兵在鄱阳湖进行对决,江南各农民战争势力的内斗日趋激烈。

陈友谅也没蹦跶多久,三年后死于朱元璋之手。

06 朱元璋逐步崛起

1356年的朱元璋占据安徽中部的滁县、和州一小块地方,他手中只有两三万兵马,这还是继承其岳父郭子兴的遗产。

他力量虽弱,但慧眼独具。

他发现南方当时还有一块地盘在元朝手里:那就是张士诚和徐寿辉势力中间的江苏中西部直到浙江中西部的一长溜地方。这里人口众多,物产丰富,而且其中还有一个虎踞龙盘的历史名城建康(南京)。

于是朱元璋立即发兵,由采石矶偷渡长江。攻下南京后,又继续向南进攻。用四年时间,一直打到浙江的金华、衢州。

此后朱元璋在南方就一直和其他汉人武装打,再也没有打过蒙古人。元朝在黄河以南的军队大部分被灭于其他起义军之手,朱元璋所部消灭元朝军队最少。

这期间,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大举北伐,分四路向元朝进攻。他自己在中路,打下了河南全部,并迁都于开封。北路沿山西一直打到元朝的大都。东路打下了山东。西路一直打到陕西凤翔。一时间,红巾军号称百万,几乎掀翻元朝。

元末起义军群雄乱斗,元政府内部也互相倾轧-朱元璋成了“捡漏王”

本来,按照刘福通的力量,完全有可能彻底推翻元朝。但刘福通的战略出现大的失误,他没有集中兵力猛攻北京,却是兵分四路,四面出击。结果是分散了自己的力量,让元军得以各个击破。再者,元朝出了一个奇人察罕贴木尔。此人出身布衣,却精通军事。在短短十年间,他依靠自己建立起来的军事力量,在北方全力对抗红巾军,创造了几乎百战百胜的奇迹,并终于打败了百万红巾军,维持了元朝摇摇欲坠的半壁江山。

红巾军溃败后,朱元璋在安徽的领地,直接处于察罕帖木尔的威胁之下。如果察罕帖木尔挥师南下,首当其冲的就是朱元璋。以朱元璋当时的实力和南方四分五裂的局面,是绝对无法与之相抗的。

天助朱元璋。正在这时,元军内部开始冲突。贵族出身的元朝悍将博罗帖木尔,嫉妒察罕帖木尔这样布衣出身的人实力和地位都将超过自己,竟然提兵向察罕帖木尔的军队进攻。察罕帖木尔也不甘示弱,于是双方军队在山西、河北不断发生摩擦。蒙古人没完没了的同室操戈拉开了序幕。1362年六月,察罕帖木尔遭手下叛将的毒手突然死亡,元朝痛失顶梁柱。

察罕帖木尔一死,朱元璋再无后顾之忧,于是倾全力和南方各支汉人武装大打出手。

1363年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取得决定性胜利并取得江西全部。

1364年攻下武昌,取得湖北。

1365年平定湖南、广东。

1366年的时候,韩宋灭亡。

1367年又完全打败张士诚、方国珍。基本统一了南方。

与此同时,北方蒙古统治者的内讧加剧,各支军队也开始互相攻打,一打就是好几年,元顺帝都调停不了。结果使元朝陷于一片混乱,日趋衰弱。

更要命的是,元朝灭亡的千古罪人奸相绰斯戬出现了,他贵为丞相,竟然趁乱雇人印假钞以大发横财。

不仅如此,他还趁皇帝叫他出面调解博罗帖木尔和库库帖木尔的矛盾之机,拿着圣旨当收钱器,“视南北两家赂遗厚薄而啖之以密旨”。南面送的钱多,就对南面说:皇帝有密旨叫你们去打北面;北面送的钱多,又对北面说:皇帝有密旨叫你们打南面。使得形势愈益纷乱险恶,内战无休止地延续下去。

1367年,当南方同根相煎的胜出者朱元璋回过头来看北方时,发现北方的统治者似乎早把南方忘记了,还在忙于窝里斗呢。朱元璋于是下令北伐。10月,徐达、常遇春率大军二十五万,朝北方进发。一路几乎兵不血刃。山东、河南、陕西等地的元军要么是迎旗而降,要么闻风而逃。

元末起义军群雄乱斗,元政府内部也互相倾轧-朱元璋成了“捡漏王”

数得上的战斗,只有洛阳一场:当时洛阳守将托音帖木尔在洛阳城外聚集了五万军队,欲与朱元璋军队一战。却被常遇春一冲,立即溃败。当年察罕帖木尔用十年时间收复的从陕西到山东的广大中原地区,朱元璋军队仅仅用了八个月就全部占领!

1368年8月,朱元璋军队进逼北京,元顺帝带领三宫后妃、皇太子等弃城而走,全部逃往蒙古大草原。其余库库帖木尔、李思齐等手握重兵的将帅,却失了内战时的勇敢,竟也毫不抵抗,全部逃跑。朱元璋仅仅用了十个月时间,以极小的代价就占领了整个北方,从而一统天下,建立了大明朝。

结语 团结压到一切

针对那时候的元朝执政者来讲,农民起义互相残杀,这肯定是很大的好事儿,彻底能够坐收渔利,等她们斗得遍体鳞伤之时,再适时将她们逐一击败。殊不知真正的历史资料著作告知大家,这种事儿并没有发生。

蒙古帝国政府部门没什么优越感,眼巴巴看见朱元璋用将近十年时间,依次战胜陈友谅、张士诚等,统一了南方地区,那么在这里十年中,元朝到底在干啥?为什么没有把握住这大好机会?

元末红巾起义军群雄乱斗,元政府内部也互相倾轧-朱元璋成了“捡漏王”

这就需要看一下那时候元朝的真正境遇了,说起啥也没干,确实有点儿诬陷,由于这时的元朝皇家忙得像个陀螺,外界也忙,内部也忙。

首先看对外开放:在朱元璋、陈友谅启动鄱阳湖对决以前,北方地区以刘福通、韩林儿为代表的为数众多的红巾军分三路开展北伐,一路上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在其中一路乃至都占领了上面,攻占了辽东大面积领土,还打进了高句丽。尽管这三次北伐战争最终都失败了,可是给予了元朝部队以重挫,让元朝的精锐部队骤减。

除此之外,张士诚的存在也是让元朝茶饭不思。私盐贩子发家的张士诚占有了苏南、苏中大面积土地资源,这儿是元朝的关键税负所在城市,张士诚攻占这里后收获颇丰,整体实力暴增,还命人杀掉了元朝的大量高官,分毫都不给元朝情面,因此元朝那时候的专注力都集中在张士诚的身上,元顺帝派宰相脱脱率上百万精兵围堵张士诚。

所以张士诚才算是一直处于抗元第一线的人。

殊不知人算不如日算,元廷内斗,宰相脱脱被召回,元朝上百万精兵如鸟兽散,张士诚九死一生。更是拥有刘福通、韩林儿的红巾军、张士诚等在北方地区制约,使元朝压根腾不出手,才拥有朱元璋、陈友谅二人无所顾忌的内斗。

元末红巾起义军群雄乱斗,元政府内部也互相倾轧-朱元璋成了“捡漏王”

再看对比:1363年鄱阳湖对决时,元朝宫廷内斗也恰好日趋激烈。陈友谅即位这一年,元朝漠北阳翟王阿鲁辉帖木儿举兵叛变,被平定以后,皇太子和元顺帝也因帝位爆发了激烈的政治斗争,元廷分为了两大阵营,国防被察罕帖木儿和孛罗帖木儿两大军阀把控,二者虽都为元臣却长期对立,常常相互之间讨伐。

1362年,察罕帖木儿在劝降农民起义名将的情况下中计被杀掉,他的义子扩廓帖木儿承继了他的军权。扩廓帖木儿这一姓名很多人很有可能会觉得陌生,但他也有个姓名就很知名了:王保保。王保保国防工作能力更胜于他的继父,是元朝唯一战胜过徐达的大将。王保保刚出道,元朝内部又刚开始斗争,依照“攘外必先安内”的念头,王保保协同皇太子先把孛罗帖木儿给灭了,又消灭了张福通,接着正提前准备南进时,元朝内部却担心他功高盖主,阵前走马换将,王保保被弃用。

蒙古帝国这次内斗直至1368年7月才宣布中断,殊不知这时朱元璋早已灭掉了陈友谅和张士诚,命徐达、常遇春率25万精兵北伐。这时王保保由于汉族人被元朝内部排外,不许他勤王,直到之后看形势危急时,王保保又不肯勤王了。明军攻占元朝首都大都,元顺帝只能骑着马北逃漠北,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宣布完毕。

元末红巾起义军群雄乱斗,元政府内部也互相倾轧-朱元璋成了“捡漏王”

整理一下时间轴,我们可以发觉,从朱元璋与陈友谅争雄一直到朱元璋北伐,这一段时期内蒙古帝国都一直处在内战当中,并且北方地区红巾军、张士诚等势力也巨大地制约了蒙古帝国部队,元廷压根腾不下手来,只能任由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那里打生打死,眼巴巴看见朱元璋变成“捡漏王”,剪断元朝的最终一丝呼吸。

朱元璋雄才大略,从一无所有的乞丐到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得天下的秘诀只有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度阴山发现,能够挺过无数次打击、最终取得成功的个人或者企业,都契合了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三训。

来源:汉周读书,历史博览,历史老茶馆,百度百科,插图来自百度图片

1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鸦片战争的侵略性岂容否定

    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是英国为维护非法的鸦片贸易、把中国变成其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掠夺财富和领土而发动的侵略战争。但西方殖民主义者和一些资产阶级学者为掩盖殖...
  • 叶嘉莹女士-17岁丧母,52岁丧女,94岁裸捐千万……中国最美女国士的传奇一生及其作品解析

    叶嘉莹女士-17岁丧母,52岁丧女,94岁裸捐千万……中国最美女国士的传奇一生及其作品解析

    作者 | 展欢颜编辑 | Anita她,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却在54岁写信给中国教育部,申请免费来华教学。来华任教后,她辗转全国多所高校讲授古诗词,不遗余力...
  • 斗争的本质是等待

    斗争的本质是等待

    文 / 子玉交易的本质是等待,同理,斗争的本质也是等待,谁先出招谁先暴露,然后被对方抓住机会反杀。公元683年十二月初四,唐高宗李治驾崩,皇太子李显继位。当李显坐上皇位...
  • 2001年石家庄特大爆炸案

    2001年3月16日凌晨4时16分左右,石家庄长安区育才街的居民们都还在香甜的睡梦中,突然,一阵巨响传来,育才街棉纺三厂宿舍15号楼的西墙轰然倒塌,所幸并无人员伤亡,然而就在...
  • 历史上真正亡于农民起义的王朝只有四个

    历史上真正亡于农民起义的王朝只有四个

    自古以来,处于底层的农民阶级往往容易受到上层阶级的压迫,比如大部分王朝末期都面临的土地兼并问题,百姓流离失所,往往会形成不安定因素;比如每个王朝后期各种开销不断增...
  • 蒙哥之死

    蒙哥之死

    一“......杨过低头避过,飞步抢上,左手中早已拾了一块拳头大小的石块,呼的一声掷出,正中蒙哥后心。杨过这一掷劲力何等刚猛,蒙哥筋折骨断,倒撞下马,登时毙命。蒙古兵将...
  • “寺”为何叫寺,“庙”为何叫庙,寺和庙有什么区别?作为炎黄子孙要了解

    “寺”为何叫寺,“庙”为何叫庙,寺和庙有什么区别?作为炎黄子孙要了解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寺庙就是人们烧香拜佛的地方,人们总是习惯性地将“寺”和“庙”连在一起说,其实这有悖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在古代,寺...
  • 肖志夫:向往与怀念——参观韶山游客量的历史变迁

    肖志夫:向往与怀念——参观韶山游客量的历史变迁

    2024年9月9日,是我们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48周年纪念日。北京“心悟”问我准备写点什么,我这几天也一直在琢磨,该写点什么呢?我突然想到一生中多次参观韶山的经历,发...
  • 谭吉坷德:从“李鸿章热”看中国的汉奸文化

    谭吉坷德:从“李鸿章热”看中国的汉奸文化

    中华民族只有彻底清除汉奸文化,真正从精神上站立起来,才会有未来。——谭吉坷德 走进合肥,扑面而来的“李鸿章热”...
  • 【赵州桥】弥足珍贵的大石桥铭

    自隋朝大石桥落成,咏赞大石桥的诗词歌赋铭不计其数,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唐代中书令张嘉贞的大石桥铭、刑部侍郎张彧以及唐参军刘涣的大石桥铭。在唐代已勒碑上石,并矗立在大石...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