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街边闻到暖暖热热的艾草香气时,就知道清明节气到了,青团可以上餐桌了。在这段时间,从街边巷尾的小店到线上买菜软件,青团作为季节限定美食都占据了“头版头条”的位置,更有媒体报道,南京夫子庙的青团小店一天就能卖掉五千只。从大型连锁老字号沈大成到开在小巷子里的许阿姨,青团成为江南清明的食物符号。而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青团这种美食,不仅是节气限定,更是苏浙沪地区限定美味。
南方地区仅就青团一样,就有好些个“变种”,最常见的内馅里包裹着豆沙或者蛋黄,搓成一个圆鼓鼓的小团子。这些年来经典款的青团也在不断改进内馅,一些新奇的酸梅馅、咸肉馅也出现在了市场。南方地区还有一种与青团近似的食物,主要流行于南方客家人中:同样是以艾叶为基本原料制成面团,压成一块厚厚的圆形饼放在叶子上蒸熟食用,或者制作成手一般大小的饺子形状,这种类型的青团当地人称之为艾粿或艾粑,有些没有内馅,更加注重艾草芬芳,有些则以白砂糖和黑白芝麻为内馅,极为甜蜜。
往南到闽南地区,清明时节吃的东西就开始变化了,同样是以时令植物制作美食,福建泰宁地区通常以暖菇包作为清明节气食物。暖菇包的原料并不是菌类,而是一种名为鼠曲草的野草,毛茸茸的,清明前后正是鼠曲草长新叶时,最适合食用。“鼠曲小草包山珍”,暖菇包内常用鲜笋腊肉作为内馅。和青团一样,既是一种祭祀食品,也是节令美味。
闽东地区因为畲族聚居,这一带的清明习俗也与他处不同,清明吃乌稔饭是畲族的传统习俗,这种黑乎乎的饭食用乌稔树的树叶浸泡而成,现在也发展出了加菠萝、荷叶、坚果等多种吃法。
还有一种节令美味,那就是螺蛳,除了食用外,在广西一些地方还留存有用田螺水洗眼睛的旧俗,据说能够使眼睛明亮。在祭祀食物中,五色糯米饭是最为常见的,属于布依族、壮族的清明、三月三限定美味,以黄栀子、枫叶等做成天然色素,把糯米饭染成黑红黄白紫五种颜色,不仅好看,更加好吃。
来到北方地区,清明限定美食就和南方有天壤之别了,面成为构成各类清明美食的基础。在北方部分地区,清明节保存有寒食节的影子,比如山东泰安,有吃冷煎饼的旧俗。现在更多的变成了吃葱和鸡蛋饼,寓意聪明伶俐。
面食大区陕北地区的清明限定是子推馍,一个馍馍就有一斤重,里面包裹着鸡蛋、红枣,用剪刀、镊子等工具制成燕子、兔子、蛇等动物的形状。子推馍名字正来源于介子推,传说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当地百姓用面粉捏成各种动物,表示对介子推坟墓的守护。
不仅是南北方差异大,细究起来哪怕就同一省份,各市的清明吃啥都各有讲究。南京讲究吃个“八头一脑”的新鲜劲,徐州则要在清明节前后赶着吃榆钱,镇江取柳叶泡水,据说喝了能明目。此外,在镇江,馓子和京江脐也必不可少,看着其貌不扬,却也是极好的茶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清明节各地食俗的形成也与各地的节令食材产出有着密切关系,食物种类在变,但是这些食物大多都具有怀念先祖、追思亲友、寄托平安祈福的意蕴,清明的饮食文化是物质享受与精神情感寄托的统一,在中国饮食文化和节俗文化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沈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