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子孙
作者:司马光(宋)
【原文】
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而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多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为人父祖者,莫不思利其后世,然果能利之者鲜矣。何以言之?今之为后世谋者,不过广营生计以遣田畴连阡陌,邸肆跨坊曲,粟麦盈困仓,金帛充笥,慊慊然求之尤未足,施施然自以为子子孙孙累世用之莫能尽也。然不知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自于十数年中,勤身苦体以聚之,而子孙以岁时之间,奢蘼游荡以散之,反笑其祖考之愚,不知自娱,又怨其吝啬无恩于我而厉之也。
夫生生之资,固人所不能无,然勿求多余,多余希不为累矣。使其子孙果贤耶,岂疏粝布褐不能自营死于道路乎?其不贤也。虽积金满堂室,又奚益哉?故多藏以遗子孙者,吾见其愚之甚。然则圣贤不预子孙之匮乏耶?何为其然也,昔者圣贤遗子孙以廉以俭。
【译文】
有德行的人都是从俭朴中培养出来的。俭朴就会减少欲望,君子少欲就不会被外物役使,就可以正道直行;小人少欲就能自谨其身,节约费用,远离罪过,使家庭丰裕。所以说:俭和德同时并存。奢侈就会有过多的欲求,君子欲求过多就会贪图富贵,乱道招祸;小人欲求过多就会贪求浪费,使家庭破败,便自身丧命,这样他们做官必然接受贿赂,住在乡野必然成为盗贼,所以说:奢侈是最大的罪恶。
做长辈的没有不想为后代谋福利的。但是真正能给后代带来福利的实在太少,为什么这样说呢?今天为后代谋福利的人,只不过广泛地经营生计来留给后代,他们已经有田地阡陌相连了,有住宅商店横跨街坊,有满仓的粟麦,有满箱的金银布匹,心里还是感到不满足,不肯停止营求,喜悦自得地认为这些财物子子孙孙累世都用不完了,但他们不知道用仁义方正的品行去教诲子女,用礼仪法则来治理家庭。这样自己通过十几年勤劳幸苦聚积得来的财富,子孙却会在一年的时间内奢侈淫靡、游乐放荡而把它们用光,还反过来嘲笑祖先们的愚蠢,说他们不知道自己娱乐,又怨恨祖先原先过于吝音,对他们不恩宠,过于严厉。
人所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固然不可缺少,但不要追求过多,过多就会成为牵累。假如他的子孙真的贤能,难道粗粮粗布者不能自己经营生计却因饥寒死于道路吗?假如他的子孙不贤能,即使积累了满屋黄金又有什么好处呢?所以储藏过多财物而留给子孙的人,我觉得他太愚蠢了。那么,难道圣人就不管子孙的贫困了吗?我要说:过去那些圣贤留给子孙的是廉洁、俭朴的优良品德。
苏轼与子由弟二则
[ 作者 ]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画家、书法家。文明白畅达,为"唐朱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独具风格;词豪放旷达,开一代词风;凰善画竹与枯木怪石;楷书熔铸诸家,亦有创新。
【原文】
吾弟大节过人,而小事或不经意,正如作诗,高处可追配古人,而失处或受嗤于拙目。薄俗正好捡点人,小疵,不可不留意也。
吾兄弟俱老矣,当以时自娱,此外万端皆不足介怀。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吾作乐事也。
【译文】
《与子由弟二则》是苏轼给弟弟苏辙的两则书信。第一则提醒子由做人就像作诗一样,在大节上要突出,同时小疵也不能够掉以轻心。第二则是苏轼将自己长期形成的那种“廓然无一物的旷达胸襟传授给弟弟,告诉弟弟年岁已老,“当以时自”。苏轼一生与物无竞、随缘自适、宠辱不惊,他也始终奉行着这样的人生哲学。虽然其中也不乏无可奈何的酸楚,但是能够渺然无物的态度实在也是令人佩服。文中有对弟弟的褒赞,也有对弟弟规劝和警策,还有对弟弟和自己今后生活的向往和释然,表达了兄弟间深厚的情义;同时字里行间中也渗透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不满,实际上也是同病相怜、慰人慰已之语,
教子孙读书
[ 作者 ]
郑侠(1041~1119),字介夫,北宋福州福清(今属福建)人。少以苦学为王安石所重,后临安上任,反对新法,借旱灾机会,绘流民图献神宗,把灾民疾苦,归咎新法。初贬英州,为泉州教授。再贬英州,徽宗时得归,家居而卒。有《西塘集》传世。
【原文】
水在盘盂中,可以鉴毛发。
盘盂若动摇,星日亦不察。
镜在台架上,可以照颜面。
台架若动摇,眉目不可辩。
精神在人身,水镜为拟伦。
身定则神凝,明於鸟兔轮。
是经学道者,要先安其身。
坐欲安如山,行若畏动尘。
目不妄动视,口不妄谈论。
俨然望而畏,暴慢不得亲。
淡然虚而一,志虑则不分。
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
神焉默省记,如口味甘珍。
一遍胜十遍,不令人艰辛。
【译文】
诗人在这首诗中,系统地讲述了一系列的读书方法:一要做到“身定”,要能耐心地坐下来;二要“神凝”,要聚精会神,不可心猿意马;三要“眼见”,一字一句老老实实看,不东张西望;四要“口诵”,边看边读加深印象;五要“耳闻”,就是要细心地听自己诵读,纠正阅读错误;六要“默省”,即要注重思考、熟记。
胡安国与子弟
[ 作者 ]胡安国(1074~1138),字康侯,宋建宁崇安(今属福建)人。绍圣进士。因不肯阿附,为权幸所恶。后辞归。南宋经学家,学宗程颐,长于《春秋》。所著《春秋传》30卷,感于中原沦丧,百姓涂炭,借史抒发其忧国忧民之情怀,自明初被定为科举考教科书。另有《春秋通旨》、《资治通鉴举要补遗》。后人编有《胡氏传家录》。
【原文】
立志以明道,希文自期待。立心以忠信,不欺为主本。行己以端庄,清慎见操执。临事以明敏,果断辨是非。又谨三尺,考求立法之意而操纵之,斯可为政,不在人后矣。汝勉之哉!治心修身,以饮食男女为切要,从古圣贤,自这里做工夫,其可忽乎!
【译文】
立志领会圣贤之道,期待自己能成为范希文(仲淹)一样的人;居心忠厚守信,诚实不欺;行动端庄稳重,操守清廉谨慎;处理事情精明敏捷,果断辨别是非;考求立法的原意,谨慎执法:以此为官行政,你的政绩就不会落后于人了,你好自勉励吧!修养身心,要注意饮食男女这些日常生活问题,古来圣贤都由此入手下功夫,怎可忽视呢?
《与长子受之》
[ 作者 ]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18岁即登进士第,为官有政声,然任期甚短。一生闲居讲学长达四十余年。其著述之富,从游子弟之多,为自古儒者所不及。谥号"文",后世尊称为朱子或朱文公。为学以居敬、穷理为主,集宋代理学之大成。元明以后,以其所注之《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录取士人之标准,数百年来朱子对于学术政俗之影响,可谓至深且巨。朱熹有三子五女,皆贤。
【原文】
早晚受业请益,随众例不得怠慢。日间思索,有疑用册子随手札记,候见质问,不得放过。所闻诲语,归安下处,思省切要之言,逐日札记,归日要看,见好文字录取归来。
【译文】
每天从师学习和请教,要和他人一样按常例进行,不得怠慢。
每天有不明白的地方,要用小本子随手记录下来,等到见到老师,向老师请教,不能放过。
听到老师的训诲,回到住处,要思考反省其中最要紧的话,逐日记下,归家时我要亲自检查。看到好的文章,也要抄下来带回。
不得自擅出入,与人往还,初到问先生,有合见者见之,不令见则不必往。人来相见,亦启禀然后往报之。此外不得出入一步。
居处须是居敬,不得倨肆惰慢。言语须要谛当,不得戏笑喧哗。凡事谦恭,不得尚气凌人,自取耻辱。
【译文】
平日的仪容举止一定要恭敬端庄,不得傲慢放肆懒惰怠慢
说话一定要谨慎恰当,不要嬉笑喧哗。
做任何事要谦恭,不能盛气凌人,自取耻辱。
不得饮酒荒思废业,亦恐言语差错,失己忤人,尤当深戒。不可言人过恶,及说人家长短是非,有来告者,亦勿酬答。于先生之前,尤不可说同学之短。
【译文】
交游之间,尤当审择。虽是同学,亦不可无亲疏之辨。此皆当请于先生,听其所教。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谄谀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译文】
结交朋友,尤其应当慎重选择,即使是同学,也不能没有亲近与疏远的区别。这都应当向先生请教,听从先生的教诲。凡是为人敦厚忠信,能批评我的过错的,是有益的朋友,那种奉承献媚,巴结逢迎,轻佻浮薄,傲慢无礼,不庄重,引导别人做坏事的,是有害的朋友。
推此求之,亦自合见得五、七分,更问以审之,百无所失矣。但恐志趣卑凡,不能克己从善,则益者不期疏而日远,损者不期近而日亲,此须痛加检点而矫革之,不可荏苒渐习,自趋小人之域,如此则虽有贤师长,亦无救拔自家处矣。
【译文】
照这些原则去推求,自然可把握五,七分再加上请教老师和慎重选择,就绝没有错了。只怕你志趣低下平庸,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从善如流,那么有益的朋友就会不期望疏远而日渐疏远,有害的朋友不期望接近却日益亲近。这一定要下大决心加以检点去纠正革除不可一天天渐渐变成习惯,自行投向小人的圈子。如果这样,那么即使有贤良的师长,也没有办法可以补救你自己造成的处境了。
见人嘉言善行,则敬慕而纪录之。见人好文字胜己者,则借来熟看,或传录之,而咨问之,思与之齐而后已。(不拘长少,惟善是取)
【译文】
见到别人有好的言论和好的行为,就表示出尊敬和仰慕,并记录下来,看到别人写出了胜过自己的好文章,就借来熟读,或者把它抄录下来,并向他咨询,请教,想想怎样才能写得和他一样好,写不好就不罢休。不论年长年少,只要是好的就向他学习。
以上数条,切宜谨守,其所未及,亦可据此推广,大抵只是"勤、谨"二字。循之而上,有无限好事,吾虽未敢言,而窃为汝愿之;反之而下,有无限不好事,吾虽不欲言,而未免为汝忧之也。
【译文】
上面(我对你讲的)这几条,你要切实遵守。有些我没有涉及的,也可以据此举一反三,总的来说就是勤和谨两个字,循着这条路往上走,就会有无限的好事。我虽然没有明说,但我私下为你祝愿。如果反其道而往下走,就会有无限的不好的事情。我虽然不想说出来,但却不能不为你担忧。
盖汝若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不待远离膝下,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不自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有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旧时伎俩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故旧耶?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译文】
如果你努力学习,在家里就可以读书写文章、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就不用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向老师学习。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好学,已经不能指望你懂得这个道理了。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被俗务所影响,不能专心读书学习。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你。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外出求学。你要是到了那里,能奋发努力,有所作为,用心改掉以前的坏习惯,一心勤奋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有希望。若不是这样,则是徒劳费力,和在家里没什么两样,以后回来,又只是不务正业的人,不知道你准备用什么样的面目来见你的父母亲戚同乡和朋友呢?记住!记住!“勤奋学习,不要辱没了父母!”这一次行程,千万要努力呀!
韩玉临终遗子书
[ 作者 ]
韩玉(?一1211),金朝蓟州渔阳(今天津蓟县)人,宁温甫。明昌五年(1194)进士。与西夏军作战,有战功。任河平军节度副使。当权者忌其功,诬以与西夏有谋,将其下狱囚死。
【原文】
此去冥路,吾心皓然,刚直之气,必不下沉。
儿可无虑!世乱时艰,努力自护。幽明虽并,宁不见尔?
【译文】
从这里到冥界的道路上,这一去将走向死亡,但我的心很阔大,内心浩荡,因为天地之间的正气,必不会沉沦。孩子,你不必忧虑。
如今世事繁乱,世道艰难,你必须努力保护自己。
我与你生死两别,阴间虽然与人世不同,但我还是可以看见你的。
李氏托孤母氏书
[ 作者 ]
李氏(?~1279),名字不详,饶州安仁(今江西余江)人,南宋官吏谢枋得妻。通《女训》诸书。谢枋得起兵驻守安仁,城被元军攻破,枋得逃入闽山。李氏携二子避于贵溪山中,采草木而食。元兵入山搜捕,扬言不获李氏,就荡平安仁城。李氏遂出山就俘。翌年,转囚建康(今江苏南京),元军准备将其没为官妓。李氏抚二子哭道: "我哪能侍奉两个丈夫?你们如能生还,要好好孝顺我的婆母,我不能养老送终了。"遂解裙带自刭。
【原文】
母氏慈鉴:嗟呼!劬劳之恩,今生已矣。缅舟山之急湍,吾君何在?眺长淮之清流,吾夫何在?殉国殉夫,舍此尚遑他及哉?
顾女犹苟活于世者,以梦珠甫二龄,未得所托。浸令三尺藐孤,展转入于贼手,则女诚谢家罪人矣。或告元贼甚重女婿,呼为“豪杰”,且下令保全家属。似为女计,可不死,并可不避。然而币重言甘,贼之惯技也;见患授命,愚夫妇之素志也。覆巢之下,宁有完卵,女盖计之熟矣。
吴媪虽愿直,事女有年,其心无他。梦珠属彼,遣投母所,子兄弟行,尚求善视之。俟其长成,嘱以勿食新禄,勿忘国仇,则女见亡婿于地下,或无惭色耳。
临颖涕泣,不知所云!
【译文】
将孤托于母亲,必交待者有三:一则自己之死,乃势所必然;二则托孤于母,是势在必行;三则如何托孤,有何要求。对此作者都作了感人至深的阐述。
此信之所以传之万世而不朽,不仅在于叙事的成功,尤在于感情的杼发和所抒发的感情。作者开篇一声“嗟呼”以不能报答母亲的抚养之恩为大恨,令人有种想哭的冲动。申托孤之求,不忍“三尺藐孤,展转入于贼手”,不肯负罪于谢家,恳请“子兄弟行”,善视梦珠,读来使人悲凄难禁。深沉的孝母爱子之情,使文章字字带血含泪。而其殉国之精神和嘱子“勿食新禄”、“勿忘国仇”的凛然正气,更是令人感佩。
陈栎与子勋书
[ 作者 ]
陈栎(1252~1334),字寿翁,安徽休宁人,元代学者。宋亡,隐居不出,潜心著述。晚年自称东阜老人。一生著述颇丰,有《尚书集传纂疏》、《历朝通略》、《勤有堂随录》等。因学者皆尊称其定宇先生,故文集名《定宇集》。
这是陈栎写给离家到外地任教的儿子的一封信。这篇训子书为历代选家所钟爱。在信中,陈栎首先强调儿子要自我独立,争气,求上进,成长要靠自己,不能像以往那样悠闲自在而无所事事。又特别要求儿子在任教中,要做到为人师表。就连如何教书,也事无巨细,一一指出,把心力全放在学生身上。他还教导儿子如何安排作息时间,如何注意仪表,如何与别人处好关系,并让儿子守得"勤""谨"二字。陈栎的教子之法,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今天读来,仍感亲切!如今,作为父母,多给在外的子女以必要的关爱和教诲,对于他们的成长仍是不可缺少的。
【原文】
我本未欲遣汝出,偶遇机会,故如此。妆须是自卓立、自争气、自求长进、自做取成人,不可如前日悠悠见笑于人。今幸遇亲家执敬老师,重厚典刑,可亲炙取法。姊夫子静先生博淹修洁,可以资问请益。好文字、好说话,随手录取,归日要观。仲文非特益友,实足为汝师,渠之言一一谨守,不可一毫违之。按渠之言而力行之,永永无失。
【译文】
我本来没有打算让你出外,偶然遇到机会,所以这样安排。你必须要自己独立、自己争气、自己求取进步、自己努力成人,不能像以前无所事事总是被人笑话。现在幸亏遇到亲家吴执敬老师,持重敦厚堪为榜样,可以受到熏陶学习。姐夫子静先生学问广博为人高尚,可以咨询求教。好文章、好话语,随手纪录,每天回来要看。吴仲文并非只是朋友,也足以成为你的老师,他的话要一一遵守,不能丝毫违背。按他的话努力去做,永远不会犯错。
【原文】
今受人子弟之托,须是且以教人为急,自己事且放缓。然教人读书,即是我读;教人做文字,即是如我自做;教人解书,即是我自解;教人熟而记得,即是我自熟自记得。教人便是自学。如此力行,不特人有长进,我亦自有长进。又,教人谈书,今虽不必与人尽解,然我却不可不自晓得。须是每日随人所上之书逐段自检,看解得晓得,不可徒读舂句读而不晓其道理,如和尚念经也。
【译文】
现在接受别人托付弟子给你,必须以培养孩子为重,自己的事情放缓。然而教别人读书,也是自己读书;教别人写文章,就如同自己去写;教别人明白书中的道理,就是让自己明白;教别人熟读背诵,也是让自己熟读背会。教别人就是自己学习。这样努力去做,不光别人有进步,自己也有进步。再一个,教别人谈论书中的道理,现在虽然不必要解说详细,但自己却不能不完全懂得。必须每天随着教的内容逐段自我检查,看能不能解说清楚,不能只教文句却不懂得其中的道理,如同和尚念经。
【原文】
每日早起晏眠,除登厕外莫妄出一步,不可与人闲说一句惹是非,待学生必正色端庄,如此,决不遭侮。夏楚人家多不乐此,不宜施。须是勤而有常,谨审而不敢轻易。能守得"勤"与"谨"二字,万万无失。言语要简而当、从容而分明,最不要夸张妄诞。学生事业与主人商量,各人具一日程而日日谨守之。
【译文】
每天早起晚睡,除了去厕所买药随便出门一步,不要和人说闲话招惹是非,对待学生必须严肃端庄,这样,才不会受欺辱。戒尺当地人家大多不用,就不宜施行。一定要勤奋能坚持,谨慎却不随意。能守住“勤”和“谨”两个字,万无一失。说话要简明得当,从容清楚,切忌夸张虚妄。学生的学习计划和主人商量,双方各执一份日程安排每天遵守。
来源:采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