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洞见CC、大道知行
苏轼: 人总要自己治愈自己
林语堂曾说: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受尽磨难,他曾一次次被逼到命运的绝境处。但面对扑面的风雨,他毫不沮丧;想到未卜的前路,也没有一丝焦虑。他总能在困境中,活出豁达。
如果此时,你正为生活而感到焦躁彷徨,不妨读一读苏轼这6首诗词。当你诵读两三遍后,相信一切内耗和不安,都能得到治愈和平息。
01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初到黄州》
1079年的“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他离死神最近的一次。在牢里待了103天后,苏轼终于被释放,命算是保住了。第二年,43岁的苏轼被贬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
说是团练副使,却不准擅自离开这个地方,也没有签署公文的权力,还要受到官府的监视。
黄州是一个穷苦的小镇,僻陋多雨,气侯不好。任何人被发配到这样一个地方,心情都好不到哪里去。
只有苏轼例外,他有一首《初到黄州》。在艰难的处境中,在险恶的环境中,他说这里水好,鱼肯定美味;这里山好,感觉闻到了笋子的香味。
真正的智者,从不在失望中沉沦,而是发现生活的另一番美好。
苏轼就是善于发现人生之美的智者。在黄州,一家人生活无着,他从学士变成了农夫,学着种稻,收获之后,像个孩子一样高兴。
他时常喝着小酒,与友人漫游,一次夜游赤壁,留下了千古传唱的《赤壁赋》。本是囚徒一般的生活,在苏轼的经营下,却变成神仙一般的生活。
生活不会事事顺意,只有善于发现美好的人,才能获得幸福。
林清玄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事事如意。
粗茶淡饭没关系,朋友散场也没关系,生活不易也无所谓,只要你还拥有热腾腾的灵魂,日子就不会差。
02
真正的乐趣从吃开始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猪肉颂》
这是苏轼最有食欲的一首诗,每次读都会流口水。小时候羡慕苏轼,长大后才佩服苏轼。
苏轼被贬黄州,一家二十几口人的生活成了困难。饭都吃不饱,更何况吃好呢?苏轼会找吃的,他盯上了猪肉。黄州的猪肉便宜,当地人不会做,做得也不好吃。苏轼把猪肉买回来,自己研究菜式。《猪肉颂》就是苏轼烹调的真实记录,也就是后世的“东坡肉”。
不仅是东坡肉,他还发明了“东坡羹”。他写有《东坡羹》文:东坡羹,盖东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芦菔若荠,皆揉洗数过,去辛苦汁,以生油少许涂釜缘及瓷盌在菜汤中,入生米为糁。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热爱美食的人,是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会做美食的人,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那灶头升起的烟火,治愈了胃,也治愈了那颗受伤的心。
不仅爱吃,苏轼还喜欢给食物取名。有一次,他在朋友刘唐年家里,吃到一种酥饼,是用米粉煎制而成。饼又酥又脆,苏轼吃得高兴,就问刘唐年这个饼叫什么名字。刘唐年说:农家小吃,哪有什么名字。苏轼大笑说:那就叫“为甚酥”吧。
朋友们都笑了起来,苏轼就是这样,总能在点滴生活中,展现自己的幽默。
康震老师说:苏轼之所以被称为美食家,并不仅仅在于说他能吃到精美并昂贵的食物。而是他用非常精致的态度来对待他倒霉的时候,以及每一个普通的一餐。他也用这样精致的态度来对待自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把日子过好。
真正的精致,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在食物中,苏轼总会找到治愈的力量。
如果你觉得不快乐,就找一个时间,精心为自己准备一餐饭,然后用心品味其中的味道,就会感到幸福。
03
人间有味是清欢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苏轼最治愈的一句诗,当属“人间有味是清欢。”写下此词时,苏轼在汝州。
离开生活了四年的黄州,苏轼恍如重生。他喜欢游山玩水,虽是冬日,依然游兴大发。这一天,他约上好友刘倩叔,一同游览南山。斜风细雨,瑟瑟清寒,苏轼全不在意。
他们自带着食物,不过是清茶、野菜,非常简单。可苏轼喝着清茶,吃着菜蔬,却犹如世间最珍稀的美味。他感慨:世间最美味的,就是这清淡的欢愉呀。
苏轼风光过,他也曾低落到谷底,一家人衣食无着,要亲自下地劳作。看遍风雨之后,终于明白平平淡淡、粗茶淡饭已经是人间幸福。
正如杨绛所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如果你觉得生活太平淡,说明你幸福,因为没出事。
04
人总要自己治愈自己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
有人说苏轼的后半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苏轼在黄州呆了四年,又被起用,辗转在苏杭之间当知州。平平静静过了10年,一纸贬书下来,又被贬到惠州。
惠州地处岭南,多瘴气,在古时,那就是发配重刑犯的地方。有人传言:发配到岭南,很少有能活着回来的。苏轼被贬到岭南,又从天上掉到了地狱,此时的他,已经57岁了。走了一千五百里路,横越南方的山脉,他千里迢迢来到了惠州。相比于初贬黄州时手足无措,这一次到惠州,苏轼从容了许多。
他说惠州风景很美,当地居民对他也很好,住了一段日子,就“鸡犬识东坡”了。在惠州,他发明了烤羊脊:惠州市肆寥落,然日杀一羊。不敢与在官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骨间亦有微肉,煮熟热酒漉,随意用酒薄点盐炙,微焦食之,终日摘剔牙綮,如蟹螯逸味。
他还爱上了酿酒,自己酿过橘子酒和松酒,俨然一个行家。他一面滤酒,一面喝个不停,直到醉得不省人事。这样的苏东坡,想想就可爱。
惠州的荔枝,也让苏轼爱不释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给岭南打了一千年的广告。
在苏轼眼中,岭南不是那个瘴疠满地,荒芜不堪的地方,而是一个可爱的、可亲的地方。这里的荔枝很美,这里的人很好。
他将自己比喻为脱钩之鱼,是啊,挂在钩上,怎能解脱呢?在惠州,他用荔枝、用酒、用美食治愈了自己。
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带伤的人,无论什么时候,你都要相信,真正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当你沉沦时,如果连你都放弃自己,那么才是彻底没救了。
05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
本以为惠州会是苏轼人生的终老之地,命运加诸于他的苦难,却并没有结束。1097年,花甲之年的苏轼被贬到了儋州,即今日的海南岛。在宋朝,这是比死刑低一等的处罚。
海南的环境比惠州还要糟糕:岭南天气卑湿,地气蒸溽,而海南为甚。夏秋之交,物无不腐坏者。人非金石,其何能久?在这里,怎么能生活久呢?而苏轼就在这里生活了三年。
没有住的地方,在当地居民的帮助下,他盖了一间简陋的房子,房后就是槟榔林,他的房子便叫“槟榔居”。
海南地处偏远,苏东坡回归自在,他自如地和他人交往。他的朋友有农夫、读书人,有时候,和村民在槟榔树下就聊起天来。
庄稼汉没有苏轼的学识,说我不知道说什么。苏轼说:那就谈鬼,告诉我几个鬼故事。在与村民的自在交往中,苏轼获得了快乐,有时候村民一天不来和他聊天,苏轼一定不开心。
苏轼有一篇短文《书上元夜游》,可见他在儋州的心情: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这一年的上元节,有几个老书生来看苏轼,问他,月亮皎洁,要不一起出去走走。苏轼欣然应允,穿过村舍、小巷,看到汉族和少数民族混杂在一起,卖酒卖肉的满街都是。一直玩到三更天才回去,而家里的仆从们早已打起了鼾声,而苏轼却因今晚的出游而笑而不语。
多年前,苏轼的好友王巩,因受乌台诗案连累,被流放广西宾州。在被贬的日子里,侍妾柔奴不离不弃,相知相守,苏轼问她岭南风土应该不是太好吧,柔奴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深受触动,写下诗句: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而这句词如今成了他在儋州的写照。来到儋州的苏轼,已然将儋州当作了第二故乡。
《菜根谭》里有一句名言:心随境转则凡,心能转境则圣。
快乐的人在荒原,依然有发自内心的璀璨笑容;忧郁的人在沃野,也可能愁容满面。
决定我们人生的,从来都是心态。当你坦然面对命运加诸的苦难,当在苦难中努力寻找治愈的光亮,那么,身在何处,都如在乐原。
06
兹游奇绝冠平生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有宋以来,苏轼是第一个被贬到海南的高官。三年后,他被赦归来,如果要问苏轼是什么感受?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什么意思?被贬到这么远,我也不恨,就是觉得这是我平生最奇绝的一次经历。
在海南,苏轼制墨、吃蚝、写诗,过得不亦乐乎。
有一次,他顶着大西瓜,在田地里边走边唱。一个七十岁的老婆婆说:翰林大人,你过去在朝当大官,现在想来,是不是一场春梦。想必,苏轼一定又是一场大笑吧。
流放的生活,被苏轼生生过成了诗。把生活过成诗的,还有汪曾祺。
汪曾祺是一个美食家,生活中普通的菜蔬,萝卜、白菜,在他笔下,都充满了甘甜的滋味。被划为右派后,汪曾祺被分到西山种树。一大早上山工作,带两个干馒头,一大块腌萝卜。顿顿吃腌菜馒头,汪曾祺也熬不住。但汪曾祺有办法。秋天了,上山摘酸枣吃。草里有蝈蝈,抓半筐,烧着吃。咬一口腌萝卜,嚼半个烧蝈蝈,吃馒头,香。
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自己找点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嘛呢?这是汪曾祺的感悟。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如果你为了错过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与群星擦身而过。
智慧的人,总是会在灰暗的时候,发现温柔的光束。丰子恺说: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
苏轼,就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人。不论处于何种境地,他都能发现生活中的有趣之处、可爱之处、可欢喜之处。
如果你觉得生活太平淡,那说明你正生活在幸福当中;如果你正处于低谷,不如做做饭,用食物治愈心灵;如果你觉得人生艰难,深呼一口气,笑着面对,相信人生自有安排。
一个阶段的处境并不会决定你的一生,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自己,保持对生活的热情无论何时都不会错。
如果你累了,就读一读苏轼吧,在他的诗中寻找豁达,寻找让你幸福快乐的力量。
得而不喜,失而不忧。
公元1097年,苏轼因一些不合时宜的言论,被贬到千里之外的海南。
弟弟苏辙也遭受牵连,被贬雷州。双方被贬的地点都是南边,两人日夜兼程,终于在藤州见了面。当时已过晌午,两人找了一个路边小摊,打算坐下来吃碗面,再聊以后的打算。
但小摊的面条,实在粗粝涩口,苏辙细嚼慢咽,吃得极为艰难。而苏轼这边,很快就连汤带水地把面吃完了。
他望着愁容满面,连连叹气的苏辙说:“九三郎,这面这么难吃,你何必还去咀嚼它呢?”
生命里的坎坷曲折,就像一碗粗粝涩口的面条,越是细嚼,越是难以下咽。倒不如速速咽下,忘却过程的艰难,先填饱肚子,再来过好你的日子。
人生短暂,而磨难漫长。
修炼出一个好心态,不去细嚼生活的烦恼。
哪怕遇到再大的风浪,哪怕经历再剧烈的起伏,你也能把一份苦不堪言的日子过得津津有味。
1
以平常心,看待得失成败
什么是平常心?
庄子给出了最好的回答:得而不喜,失而不忧。
每个人一生的命运,都处在无尽的变化当中。
今日得,明日失;今朝成,明朝败,高低交错,苦乐交织,都是生活的常态。
总有人会忍不住去细嚼这些成败得失,以致郁郁寡欢,自伤心志;
那些活得通透的人,无论是得到还是失去,无论是赞誉还是诽谤,都懂得持一颗平常心,从容度日。
苏轼在未参加科举以前,才名早已流传在外。后来,他不仅科举考试取得第二名。在为杰出人士特设的制科中,也大放异彩。
仁宗皇帝看过他在制科的策论后,就觉得此人才堪大用,有意培养他为宰相。可苏轼还没过朝廷的历练期,仁宗就去世了。
随后,英宗即位。
英宗素知苏轼的才能,有意破格擢用苏轼为知制诰那样的御前重职。可是底下大臣总是以各种借口阻拦,再加上英宗短命,最终也没能实现。
到了宋神宗时,他也想委苏轼重任,将其提拔到身边。
一个叫谢景温的小人却在此时诬告苏轼贩卖私盐、瓷器等物,一个劲地往苏轼身上泼脏水。朝廷其他见不得苏轼好的人,见此情形,也在一旁煽风点火,逼得苏轼只得自请外放。
自此之后,苏轼几度远离了政治中心,人生也跟着飘摇不定。
苏轼的才情有目共睹,又有几代皇帝的赏识,入仕的起点非常之高。奈何,他虽有这番际遇,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理想幻灭,最终落得个有运无命的结局。
但这种种起落,没有拖垮苏轼,反倒让他对人世看得更加清明。
正如他在《凌虚台记》里所写:
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
古时候那宫楼殿宇,修得再富丽堂皇,数世之后,也早已变成断壁残垣。人生的得失成败,本来就忽来忽往,不着边际,你我又怎么能够预料到呢?
明白这一点后,他自然不会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朝夕的得失之中。
在被外放的日子,他闲下来访僧问友,于禅里中寻找人生真谛;累了便煮水烹茶,在茶香氤氲里静品清欢。
正所谓:虎啸龙吟凌云志,落花流水平常心。
无论世间风云如何变幻,他总能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以平常心对无常事,哪怕外界风浪再大,你也能在岁月的长河里,稳坐钓鱼台。
2
以包容心,释怀过往恩怨
苏轼曾说:“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这是苏轼被别人陷害,初贬黄州时发出的感慨。
他一生陷在党争之中,遭遇的明枪暗箭,不在少数。更有几次,被朋友背叛,差点就命丧黄泉。
但无论别人如何对他,他都不曾真的对谁有过怨恨。
苏轼青年时,曾有一个好友,名叫沈括。他们曾同在翰林院任职,平时一起上班,一起品诗论文,感情很好。
后来,苏轼被外放杭州,沈括就在京城跟随王安石变法。两人的生活轨迹也开始南辕北辙。
沈括在朝中,所思所想,自然是如何尽快把新法实施下去。
而苏轼在外边,目睹老百姓饱受新法之苦后,所书所写全是新法的弊端。
两人身份不同,立场不同,不知不觉,就站到了彼此的对立面。
有一次,皇帝派沈括到杭州去巡查,还当面嘱咐他:“苏轼杭州通判,卿其善遇之。”
没想到,沈括一到杭州,表面上装得跟苏轼很亲厚,背地里却各种搜罗苏轼讽刺新法的“罪证”。一回京,就把苏轼告上了朝廷。
所幸,皇帝明白苏轼的为人,并没有多加
而沈括的反复无常,也引起了神宗的厌恶,一纸诏书,便将他贬到了宣州。后来,苏轼还曾特意拜会过沈括。
并写了一篇《书沈存中石墨》,夸赞沈括所做的一些功绩,语句之间没有丝毫怨怼之气。
苏轼一生交往过很多人,也被不少人背叛、中伤过,但在他眼里,却无一个可恨之人。
而我们在与别人交往时,也难免会产生矛盾分歧,有时甚至还会发生伤害。面对他人的中伤,如果一味让自己沉溺怨恨,反倒伤及自身。
王尔德曾说:
一个人不能永远在胸中养着一条毒蛇,不能夜夜起身,在灵魂的园子里栽种荆棘。就算为了自己,你也必须饶恕一些人。
虽然时间无法弥补过去的伤,但宽容却可以成为治愈一切的药。
人生苦短,请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该释怀的释怀,该放下的放下。赶走别人制造的阴霾,你的世界就会留下一大片晴空。
3
以豁达心,坦然面对人生风雨
听过一段话:
人生就像一条曲线,有高峰有低谷,有春风得意也有落魄十分。每个冲出低谷,直达高峰的人,都有他们的“低谷哲学”。
而苏轼的低谷哲学,仅仅两个字:豁达。
因为豁达,他从高峰跌落谷底,从庙堂走到村野,依旧能谈笑风生。
因为豁达,他穿过瘴气弥漫的岭南,走到荒凉闭塞的海南,仍然能稳步前行。
无论遭遇什么困境,经历多少颠沛流离,他都能随遇而安。
公元1074年,苏轼自请外任密州。由于俸禄锐减,没办法养活一大家子。他堂堂太守,只能整天带着通判刘廷式,去废弃园圃中挖枸杞和野菊充饥。
在这种落魄境地之下,苏轼却怡然自乐,自我聊慰道:
多事始知田舍好,凶年偏觉野蔬香。
多事时能安居乡村,荒年时能吃到野菜,在苏轼看来,已经是莫大的幸运。然而这种苦日子,仅仅是他苦难人生的开始。
他被贬到偏远的惠州时,不仅食不果腹,更有瘴气和瘴疠时时威胁人命。
但他却能于糟糠中见珠玉,于艰难处存乐观。
在给儿子写信的时候,还特意提到,这个地方有很多好吃的荔枝,千万别让那些陷害他的人知道。
后来,他被流放到了海南儋州。
那时的儋州,“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碳,夏无寒泉。”谁去那里,都是九死一生。
何况,苏轼彼时已经六十多岁了。但苏轼一到那里,便把那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他在那里办学堂、搞学风,培养出了海南第一位进士;海南孤悬海外,缺医少药,他就带种植药材,给他们开方治病;
他还苦口婆心地劝说乡民们重视农耕,替他们改进农具,带领他们垦荒,大面积种植水稻。在那块荒凉的土地上,苏轼用他的豁达,救赎了自己,更用所学所识,渡了一方百姓。
读过苏轼的人都知道,苏轼的宦海浮沉,其实就是一部贬谪史。他的故事,一眼瞧过去,全是流离辗转,苦辣辛酸。
可当你真正读懂他,你就会发现:
在最险恶波折的境遇里,他用一副豁达的心胸,超越了所有的不幸。
正如林语堂所评价的:
“苏轼最大的魅力,不是让内心被环境吞噬,而是超出环境,以内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
当命运的风雨无情地袭来,我们都不妨学学苏轼的姿态。哪怕生命萧瑟,也要竹杖芒鞋,随性而行,一蓑烟雨任平生。
▽
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有一个苏东坡。他虽一生坎坷,经历的苦难更是数倍于常人,但他却从不去细嚼这些烦恼。
而是选择将命运的苦涩一一咽下,并把它们尽数化作成长的养料。他用一生的时间,让忧患的生活在凡尘中开出了花。
有句话说得很对,人生多歧路,唯有多看开。在任何的艰难曲折里,只要你懂得,用豁达去超越苦难,用余生撷取美好。
那么,在你往后的生命中,就再也没有翻不过的山、过不去的坎。而烦恼于你,也终将会化为过眼云烟。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大军南下,侵略上谷、渔阳,杀边境吏民千余人。卫青率领汉军出击,将匈奴人痛揍一顿,俘虏数千人,尽收河南(此处指河套以南)之地,随后控制了河套...
- 在宋代以前,平民百姓买东西都会用铜钱,只有大户人家才会用银子,而且铜钱银子携带非常的不方便,稍微多带一点就会非常的重,直到宋代出现...
- 石家庄,曾是共和国的重要的纺织品生产基地,上个世纪,全市有多达十多个国营棉纺厂,有著名的华北制药厂,还有一位因进行企业改革而全国闻名的马胜利(原石家庄造纸厂厂长)...
- “中央三令五申不得拖欠农民工工资,他们就是不听。 ”01郭大勇是我的族弟,但我和他并不熟,有一年,他忽然找到我,管我叫哥,我也就答应下来了。说来惭愧,我从小和父母在...
- 对于黄河,毛泽东总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沁园春·雪》中曾写下“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描写的就是气势磅礴的黄河,在长征结束到达陕北后,他曾两次东渡黄河,一次是在1936...
- 整个宋朝,包括明朝的大部分时间里军队的战斗力很差,没有攻击能力,只能被动挨打。为此北宋在河北拼命折腾黄河,结果弄决口了三回,自己人淹死了一大堆,到最后女真人还是想...
- 2020-2022三年抗疫,怎么评价?我用一个最粗浅的算法,做个大概的估算:有人说,如果什么都不做,裸接原始株,会有5%的死亡率——那就是2020年会死5%*14亿=7000万人。(武汉20...
- 巴黎和会:中国第一次向西方列强们说出了:NO!1919 年 1 月,法国巴黎的大街小巷洋溢着轻松欢快的气氛。来自世界各国的代表齐聚巴黎,...
- 我家场院的北屋就是所谓的牲口圈。我经常看着父亲喂我自家养的小黄牛,还和父亲在这牲口圈里作伴睡觉过夜,看着牛和场院。这小黄牛特别老实,我还敢摸它的犄角呢。平常小黄牛...
- 一些世界知名博物馆的显要位置都摆放着这样的三彩罗汉坐像,其艺术价值丝毫不亚于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杰作,它们均来自于中国,雕像烧造于辽宋之际,原本被秘藏于河北易县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