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疆域变迁-一部中华民族征战拓展简史

繁体
上页 | 5/5页 | 下页

辽朝在时,西夏位于黄河套内的东北角被辽朝夺去,无力恢复。黄河套内的胜州等地也为辽朝夺去,设置了金肃州、河清军与宁边州。西夏又与北宋在横山地区展开拉锯战,双方互相占领对方的堡垒城寨,并且扩大到河湟青海地区,持续近一个世纪。北宋屡败之后采取浅攻、进筑的战略逐步向北推进以蚕食西夏领土,夏崇宗后期已丧失横山地区,一度陷入危机。但金朝的兴起挽救了西夏,为牵制辽宋,金太宗以割地为条件与西夏结盟,把下寨以北、阴山以南的辽地割给西夏,西夏则改对金朝称藩。于是西夏最终取得原属辽的黄河前套内三州(金肃军、河清军、宁边州)与北宋河西的府州、丰州等地,东北与金朝以黄河为界,又从金朝扶植的傀儡伪齐(统治黄河以南、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共存在了七年)手中夺取原属北宋的陕西廓州、乐州、西宁州、积石军等河湟之地,会州北部与横山以北战略沿边要地也划给了西夏。西夏建国之初的疆域除绥州外全部恢复,其版图达到巅峰,此后西夏摇摆于宋、辽之间以图存,于是形成金、宋、夏新的三国鼎立之局。

虽然新兴的金朝灭辽并宋,成为新的东亚霸主,但在东部和西北的疆域却不及辽朝。993年,辽朝曾以鸭绿江下游东岸数百里地“赐予”朝鲜半岛上的高丽,但1014年又将其夺回,建保、宣、定三州。高丽趁辽亡之际又来争夺鸭绿江下游东岸保、定、宣三州之地,出于灭辽伐宋的需要,金朝最终将此东岸三州让与高丽,自此金朝与高丽即以鸭绿江下游为界。

由于金朝致力于南下灭宋,因此对西北蒙古高原的控制也不如辽朝,并未以重兵镇守,因此中期始有鞑靼扰边之患。13世纪初,西北汪古部与弘吉剌部已经叛入蒙古,金朝西界逐渐退缩至大兴安岭一带,不得不修筑“金长城”作为防御,而正是这个在漠北草原上兴起的更为强悍的游牧民族,将把西夏、西辽、金朝与南宋全部终结。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

偏安江南

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3月,攻陷北宋都城东京的金人带着被俘虏的宋徽宗与宋钦宗北返,临行前还按图索骥,根据皇家名册将赵氏宗亲一网打尽,前后俘虏3000余人以斩草除根。但还是有一条漏网之鱼逃脱了厄运,那就是此前在金军围城之际被派往敌营求和的宋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赵构。被派往金营赵构也知此去凶多吉少,于是出京后只是在黄河以北盘桓,反而因祸得福,逃过一劫。

由于进展太快,无法完全消化中原地区的金朝为了统治广大新占领的汉地,扶植原北宋宰相张邦昌建立张楚傀儡政权,企图“以汉治汉”。但这一以异姓取代赵宋的做法遭到了宋人的激烈反对,金军一撤兵,张楚政权就被推翻,只维持了一个多月。唯一继承人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商丘)被拥立即位,建立南宋,赵构即宋高宗。

得知张邦昌被废黜,金朝于1127年底—1130年又三次南下攻宋,企图消灭南宋政权。第一次打到汉江流域,宋高宗放弃黄河防线南逃扬州;第二次金军打到扬州,饮马长江——当金军进兵到离扬州只有100里时,赵构正在床上颠鸾倒凤,得知金兵杀到的赵构仓皇之间只带了5、6个内侍一路飞奔渡江南逃,吓得从此得了阳痿之症,此后再也没能生出儿子来;第三次金兵打过长江,兵锋一直推进到浙江、江西与湖南中部,东路军占建康、陷杭州、下明州,追的宋高宗赵构驾船逃入海中避难。由于不谙水战加之遇上风暴,金军船只只差一日路程而未能追上赵构,但金将完颜宗弼(即岳飞传中的金兀术)在北返时却被宋将韩世忠堵截在黄天荡,几乎不得北还,此后金军再不敢过江。但北方大片领土都被一意求和的宋高宗放弃,依次沦陷于金朝之手。

在全面进攻失败后,金军扶植刘豫建立齐国作为傀儡政权来统治黄河以南的山东、河南、陕西之地,令其与南宋对抗,并将进攻重点转向西线,企图避开东线河湖纵横的江淮战场,在夺取川陕后自上游顺流而下攻灭南宋。

但南宋此时已逐渐稳固了统治,在川陕战场上,虽然陕西等地被金人占领,但宋军却在和尚原与仙人关之战中击败金军,确保了四川的安全。而在中路的荆襄战区,由于伪齐战斗力不堪,襄阳、郢州、随州、邓州、唐州、信阳军等六郡之地也被宋将岳飞收复。金朝不得不废掉存在了7年的刘豫政权,于1139年在主和派完颜挞懒的建议下将河南、陕西地还给南宋,双方约定以黄河为界,南宋则向金纳币称臣。

但次年金朝主和的挞懒失势被处死,主战派完颜宗弼等人得势,金朝又反悔发兵将河南等地夺回,完颜宗弼亲自上场再次南下攻宋。但金军的攻势很快被以岳飞等为首的宋军所阻,岳家军在先后取得郾城、颍昌等战的胜利后一度反攻收复郑州,逼近河南府洛阳,一度逼近到距汴京仅45里之遥的朱仙镇。

经过十余年的战争始终无力攻灭南宋的金朝不得不于绍兴十一年(1141年)与南宋第二次达成和议,双方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为界,南宋放弃北方的疆土,此前被岳飞收复唐、邓、商、虢等州也被割让给金朝,主战的岳飞则在1142年12月末的除夕夜被屈膝投降的宋高宗杀死。南宋向金朝称臣并每年向其纳贡银、绢各25万两、匹,称为岁币。

但这次和平仅仅维持了20年。1149年,金朝发生政变,右丞相、海陵王完颜亮杀死金熙宗后夺取皇位,1153年海陵王迁都燕京(今北京),称金中都;1161年又将都城迁至黄河流域的北宋故都汴京,发大军南征,准备灭掉南宋混一天下。宋金之间战端又起。

就在亲率大军南下的完颜亮再度饮马长江之际,忽然后院起火——留守金朝东京(今辽宁辽阳)的完颜雍(完颜亮从弟)利用完颜亮在前线作战、中原空虚的机会发动政变,即位称帝,即金世宗。完颜亮进退失据,决定孤注一掷,先渡江灭宋后再北返平定“内乱”,但在采石之战中被宋军击败。不愿送死的金兵发生哗变,完颜亮也被杀死。宋军趁机反攻,在西线的吴璘收复川陕秦凤、熙河、永兴3路13个州军,中路与东路收复河南与两淮大部。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

1161-1163年南宋一度收复的地区(绿色斜线)

此时已稳固了统治的金世宗开始反击,宋军收复地区再度丧失。金军的毁盟南侵令宋高宗的妥协求和政策破产,不得已之下在1162年6月传位于养子赵昚(即宋孝宗),自己做太上皇去了。

志在恢复旧土的宋孝宗即位后任用主战派张骏等人,于1163年开启“隆兴北伐”(隆兴为宋孝宗年号)。刚刚掌握政权的金世宗完颜雍试图与宋讲和,但遭到南宋方面的拒绝。宋军在取得了几次小胜之后就大败于宿州。在金军突破两淮防线,再度逼近扬州的形势下,1164年双方再次达成和议,南宋将收复的海、泗、唐、邓、商、秦割让给金朝,两国仍以淮水到大散关为界,但由君臣关系变为叔侄关系,岁币数额减少10万。在隆兴和议达成后,双方维持了40多年的和平。

到了13世纪初的时候,已逐步衰落的金朝开始面临蒙古高原新兴游牧部落的侵扰,总揽了南宋军政大权的权相韩侂胄为提高威望,在宋宁宗的支持下于开禧年间再度北伐。但南宋的战斗力实在太差,1207年,东路宋军在占领了淮北泗州等地后,就在金军的反击下很快溃败,真州、扬州反而被金军占领;西路的宋将吴曦降金,接受蜀王封号,献阶、成、秦、凤4州予金以换取后者的支持,企图割据四川。南宋不但未能收复故土,连上游的巴蜀之地也有丧失的危险。幸好不满吴曦投敌的部将将其诛杀,才转危为安,吴曦只做了41天的蜀王。

韩侂胄不自量力导致的失败引起了主和派的围攻,礼部侍郎史弥远等人发动政变杀死韩侂胄,并将其首级献给金朝予以求和。最终双方在1208年第三次达成和议(即嘉定和议,嘉定为宋宁宗年号),仍依旧界,宋朝对金朝称侄,但岁币增至30万。还要另给金军犒军银(赔款)三百万两。此后由于宋金两国同步衰落,双方的平衡一直维持到另一个强权的兴起,那就是漠北的蒙古。

在蒙古铁骑的凌冽攻势下,金朝第八位皇帝金宣宗于1214年放弃中都,迁都南京(今开封),许多不满金朝压迫的北方民众纷纷起义,其中规模最大的为河北、山东的红袄军。1218年,以李全等为首的红袄军以山东青、莒、密、登、莱、潍、淄、滨、棣、宁海、济南等二府九州版籍归宋,南宋名义上的疆土一度延伸至海河流域。但由于南宋政府对李全实施分化瓦解政策,双方逐渐反目,李全在蒙古的攻击下于1226年又投降了蒙古。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

失去北方疆土的金朝不敌蒙古,于是决定向南拓地,企图夺取南宋领土作为补偿,于是宋金之间战端又起。南宋军力虽进攻不足,但防守有余,金军的南侵很快就被击退,反而陷入两面作战的困境。

1233年,蒙古军占领汴京,金哀宗逃往蔡州。为尽快灭金,蒙古利用宋金世仇,与南宋达成联合灭金的协议。公元1234年,在两国联军的围攻下,蔡州被攻陷,金哀宗自尽,金朝灭亡。

当南宋大将孟珙军回到南宋都城临安,将金哀宗的遗骨送到太庙告慰时,南宋全国上下一片欢欢腾。金朝灭亡与蒙古军北归使南宋君臣认为收复故土大大好机会已经来临,企图北伐收复以归德、汴京与洛阳三京为中心的河南之地,然后“踞关守河”,以黄河、潼关为防线防御蒙古。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

1234年南宋“端平入洛”推进线(红色虚线)

1234年6月,南宋最后一次北伐开始,这就是历史上的“端平入洛”(端平为宋理宗年号)。蒙古军得知宋军渡淮北上,掘开黄河淹没开封至寿春的大片地区,导致宋军不得不在深至腰颈的水中跋涉。1234年7月,宋军进入了沦陷百余年的汴京城,但中原地区经战争蹂躏已残破不堪,两淮的运粮队又陷入黄河泥潭,简直寸步难移。好不容易才抵达开封的宋军只带了5天的军粮西进洛阳,由于洛阳城也被蒙古军袭掠一空,粮饷无法及时运到的宋军不得不采嵩草充饥。已经埋伏在城外的蒙古军趁宋军饥饿疲敝之际发起进攻,洛阳宋军大败,只有300多步兵逃回。得知宋军在洛阳溃败的消息,在汴京的宋军也急忙撤军,慌乱之中几乎将全部辎重都遗弃在了中原。刚刚收复的三京旋即丧失,此番北返的结果是丧失近半、寸土未得。而蒙古大汗窝阔台则以南宋毁约开衅为由 于次年大举发兵南下攻宋,蒙宋之间一场近四十年的攻防鏖战也就此开始。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

大哉乾元

12世纪末的漠北蒙古高原处于分裂状态,塔塔儿、克烈、乃蛮、篾儿乞等各部互相攻杀,连年征战不已。蒙古草原上“星空团团转旋,各部纷纷作乱。谁能在床铺上安睡!都去劫掠财源。大地滚滚翻腾,天下到处作乱。谁能在被窝里安睡!人们相杀相残。”金朝为达到控制这一地区的目的,每三年遣兵向漠北剿杀,谓之减丁;一方面授予某部首领官职赏赐的手段,挑动诸部互相残杀,以分化瓦解的方式鼓励草原各部的争战,令其互相削弱。

在这种混乱的形势下,1162年5月,一个婴儿在漠北草原斡难河上游地区的蒙古乞颜部呱呱坠地,据说其出生之际手心中握有黑色血块——这是“杀戮、流血”的征兆,有人则认为这个孩子“将征服整个大地,将把灾害与悲痛带给许多部落和国家。”

但这个被命名为铁木真的孩子却颇为不幸,在他9岁时,其父亲也速该被塔塔儿部毒死,其部众也被他部夺去,铁木真一家陷入了“除影子外无伴当”的困境,铁木真不得不接过父亲的衣钵从头再来。18岁时,昔日仇敌蔑儿乞部又抢走了他的妻子,铁木真向蔑儿乞部开战,打败了蔑儿乞人。1184年前后,铁木真被推举为蒙古乞颜部可汗。铁木真称汗引起了雄心勃勃的安答(义兄)札木合的忌恨,札木合联合塔塔儿、泰赤兀等13部向铁木真发动了“十三翼之战”,将其打败——这也是铁木真一生所经历60余场战争中唯一一次战败。意识到自己力量还弱小的铁木真先是投靠克烈部得以逐渐壮大,又与强大的金朝建立臣属关系,对各部展开兼并战争。成吉思汗立国之际,东亚地区诸国分立。有契丹人建立的西辽,党项人建立的西夏,南北对峙的金与南宋,白蛮段氏建立的大理,教派分立、四分五裂的的吐蕃地区,由于相互牵制,与草原毗邻的金朝、西夏与西辽都无法全力经略控制漠北地区,这为铁木真统一漠北诸部提供了条件。出身乞颜氏的铁木真经过十余年征战,先后击败攻灭蔑里乞、塔塔儿、弘喇吉、克烈、乃蛮诸部势力,完成了蒙古高原的统一,最终成为草原各部之共主。1206年春,在斡难河举行的忽里台大会上,各部共同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号成吉思汗,正式建立大蒙古国。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后采取了先平定西北(1206-1210年),再用兵中原的战略(1211—1216年大举南下攻金)。1216年以后蒙古军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西征中亚。1211年,西辽属国畏兀儿(高昌回鹘)与哈喇鲁在成吉思汗的招降下归附,蒙古取得新疆东部乌鲁木齐、吐鲁番与哈密一带。1211年又攻取西辽另一属国哈喇鲁(即唐朝时的葛逻禄),将疆域拓展到巴尔喀什湖以东的天山南北。1211-1218年间在北方则征服了贝加尔湖地区诸部。1208年,被蒙古击败的乃蛮部太阳罕子屈出律逃往西辽,被西辽皇帝直鲁古收留。颇有野心的屈出律则联络中亚的花剌子模推翻了直鲁古,于1211年鸠占鹊巢的篡夺了西辽皇位,取而代之。1218年,成吉思汗遣军征讨,攻杀乃蛮王屈出律,灭西辽。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

在征服西北各部的同时,成吉思汗于1205—1209年三次兴兵打击较弱的西夏,以削弱其对金朝的支援。西夏向金朝求援,金朝却认为“敌人相攻,吾国之福”,拒绝提供援助。西夏被迫纳女请和,臣服于蒙古,断绝与金的臣属关系,转而发兵助蒙古攻金。削弱了西夏并断绝夏金联盟,斩断了金朝的一大外援后,成吉思汗在1210年正式断绝与金朝的朝贡关系,南下攻金,于1211年秋季拉开了为时24年的蒙金战争的序幕。已处于衰落的金朝无法抵挡蒙古军的铁骑,成吉思汗集中兵力在野狐岭(今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击破金军四十万,一举击垮了金军主力。攻入居庸关的蒙古军杀至其首都中都城下,并攻陷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大批州县。1214年蒙古军再度兵临中都城下,金宣宗向成吉思汗纳贡求和,前者才解围而去。但被蒙古军攻破劫掠的两河、山东等黄河以北地区残破不堪,五月,心有余悸的金宣宗惧怕蒙古军再度来袭,迁都于黄河以南的南京汴京。蒙古军以此为借口卷土重来、再度南下,于次年二月攻破中都,先后攻下河东、河北、山东等地。

在蒙古崛起之前,金朝是东亚的霸主,但其战略环境却是四面受敌,东有高丽,西北有西夏,南面是世仇南宋。面对蒙古丧师失地的金宣宗不但没有在外交上交好邻国以专力对付蒙古,反而萌发了“失之于蒙,取偿于宋”的想法,企图夺取较弱的南宋的土地作为补偿,于是宋金战端又起,金朝陷入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至1221年,金朝黄河以北之地基本上尽落入蒙古之手。金辽西重镇北京(今内蒙古宁城县大名城)也被蒙古军攻陷。驻守辽东的金将蒲鲜万奴叛金自立,不久降附蒙古,辽东的契丹人也推举耶律留哥反金附蒙,自称辽王,金朝已失去对东北的控制。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

就在成吉思汗攻金之时,传来了中亚花剌子模杀害蒙古商队使者的消息,成吉思汗亲自率大军主力西征复仇。留大将木华黎继续攻金。新即位的金哀宗改变政策,停止历时七年的对宋战争以节省兵力,减少外敌,并拉拢西夏。深受蒙古征发调遣之苦的西夏也趁蒙古军主力西征之际与金朝议和,与金朝约为“兄弟之国”结盟抗蒙。得到喘息的金朝又凭借黄河与潼关天险,设立“关河防线”,蒙古一时攻之不下。

灭花剌子模后,1226年成吉思汗回师成吉思汗亲征西夏,夺取甘、肃等州,次年灭西夏,彻底翦除了金朝的外援。但成吉思汗也于七月病逝于军中,鉴于金朝依仗关河防线,蒙古军一时攻之不下。一向联远攻近、破敌联盟,力避树敌过多的成吉思汗在临终前留下了假道南宋绕至金朝侧后迂回包抄的方略。

遗命称:“金精兵在潼关,南据连山,北限大河,难以攻破。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许我,则下兵唐(今河南省唐河县)、邓(今河南省邓州市),直捣大梁(即汴京,今河南开封)。金急,必征兵潼关。然以数万之众,千里赴援,人马疲惫,虽至不能战,破之必矣。”

但担心“假途灭虢”的南宋对蒙古的要求予以回绝,称“道不可假,师无可借,粮无可贷。”南宋军民甚至烧毁栈道,抗拒蒙古军。于是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即位后以武力强行向南宋借道,自关中进入汉中,经金州、均州,渡汉水直驱邓州。在三峰山全歼金军主力。金哀宗弃汴京先逃往归德,又逃往蔡州。南宋见金朝灭亡在即,也与蒙古联络议定南北夹击、联合灭金。1234年正月,蒙宋联军攻破蔡州,金哀宗自杀,末帝死于乱军之中,金朝灭亡。

而在蒙古军主力西征之际,辽东的耶律留哥与蒲鲜万奴趁机发展势力,并相互攻伐。1218年,蒙古军联合耶律留哥击破并降服叛蒙的契丹军,1233年,又灭蒲鲜万奴建立的东夏国,并攻破高丽王都,迫使其质子入贡。原金朝的辽东诸地也被蒙古纳入囊中。

灭金后,窝阔台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张,一面组织“长子西征”,攻打东欧的钦察、斡罗思等国,一面南下攻宋,另外还派遣人向北招降拓地,直抵西伯利亚北极圈内的“日不落之山”。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

南宋在与蒙古联合灭金之后,企图趁蒙古军主力北还之际将防线推进到黄河,收复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归德等故都旧地。但这次“端平入洛”很快被蒙古军击败,蒙古军遂以此为借口大举南下。东线一度进入襄阳;西路一度攻破成都,抄掠四川平原,但始终未能突破宋军在川东南的山地防线。1251年,拖雷(成吉思汗第四子)长子蒙哥继位为新大汗,汗位从窝阔台一系转入拖雷系。蒙哥一面派其弟旭烈兀发起第三次蒙古西征,进攻西亚地区;一面命另一个弟弟忽必烈再次对南宋发动攻势。由于东线江淮有长江天险,西线四川地形崎岖复杂,双方鏖战多年,蒙古军都未有大的突破。于是蒙古军故伎重演,准备采取迂回包抄战略,向南宋背后发起进攻,以达到对南宋南北夹击的目的。相比于借道灭金的“小迂回”,这次取道大理以袭南宋侧后可谓“大迂回”,率远征军的忽必烈要经吐蕃,绕过四川,行军千里后直插南宋西南后方的大理。窝阔台即位后将西夏之地封给儿子阔端,1239年,阔端派军教派林立、处于分裂状态的吐蕃地区,招请吐蕃宗教首领萨班前来凉州会晤。1246那年,萨班接受蒙古的招降,表示愿意归顺,接受了蒙古大汗的管辖。因此从宁夏经甘肃向四川进军的忽必烈顺利的通过,于12月攻破大理城。次年(1254年)攻取云南地区五城、八府、四郡三十七部,俘虏大理国王段兴智,立国300多年的大理国灭亡。灭大理后,蒙古军进入吐蕃,镇压了不愿服从的部分吐蕃贵族,完全控制了吐蕃地区,后设置宣政院分三道宣慰司予以管理。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

部署完毕后,蒙哥下诏大举攻宋,忽必烈指挥江淮战场的东路军,兀良合台军由云南北上,蒙哥亲自主持西线战事,企图消灭四川宋军后浮江而下,但在合州山城钓鱼城下受阻。顿兵坚城之下的蒙古军久攻不下,蒙哥也染上瘟疫死于军中,蒙古军北撤而还。蒙哥死后,留守后方和林的幼弟阿里不哥在漠北称汗,在东线的忽必烈立得知立即撤鄂州之围与南宋议和后返回争夺汗位,南宋再次逃过一劫。山东汉人李璮(李全之子)也趁蒙古汗廷分裂之机,起兵反叛。1260年,忽必烈也在部分蒙古宗王、贵族拥戴下继承汗位,即位于开平府(后升其为上都),蒙古内部爆发争夺汗位的大战。

经过4年战争,忽必烈最终击败阿里不哥成为新的大汗。同时又一举歼灭李璮叛军,收回了“汉人世侯”的兵权。

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1272年),改金中都为大都,定都于此。

稳定了内部后,忽必烈于1264年下诏重开对宋战争,对南宋展开最后一击。忽必烈改变蒙哥占据四川、浮江东下的“图蜀灭宋”战略,改为中间突破,计划先拿下长江中游的襄樊,然后顺江东下直捣鄂州(今湖北武昌)将南宋长江防线截为两段,渡江后水陆并进、直取临安。在蒙古军的全力进攻下,坚守多年的襄阳最终陷落。1276年,元兵逼近宋都临安,南宋小皇帝奉表投降。南宋残余势力仓惶南逃,后又拥立赵罡、赵昺两个小皇帝,最终在1279年在元军的海陆夹击下,南宋残军于广东崖山全军覆没,南宋灭亡。至此,原来分裂的六大势力(西辽、西夏、金、吐蕃地区、大理、南宋)已经全部被蒙古军消灭吞并,但蒙古部的乃蛮部故地与西辽西部已不在元朝管辖之下了。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

原来成吉思汗在世时,曾将拓展的天山、阿尔泰山、额尔齐斯河以西的土地封给三个儿子,长子术赤被封在今黑海以北的钦察草原,1236年蒙古大军又发动第二次西征,一直打到东欧,后术赤之子拔都在此建立钦察汗国。次子察合台受封原西辽及畏兀尔故地(今天山南北与阿富汗东北部的中亚地区)。新疆天山以北的原乃蛮部故地(今额尔齐斯河、鄂毕河及巴尔喀什湖以东)大部分封给了三子窝阔台;至窝阔台在世时,各汗国已内政自治,但大汗还可指挥各部,到了蒙哥在位时,各部逐渐不相统属,互相争夺大汗之位。后来忽必烈为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又将阿姆河以西直至两河流域的西亚之地封给旭烈兀,以争取他的支持,横跨亚欧的蒙古帝国遂分裂为元帝国与四大汗国。

在南方攻灭南宋大功告成之际,西北蒙古宗王又掀起叛乱,窝阔台后王与察合台后王不承认忽必烈的汗位,在西北地区与元朝展开争夺。1251年,蒙哥曾在今新疆东北乌鲁木齐一带设置别失八里行省,治所别失八里,后一度被察合台汗国据为己有,后期才复归元朝。未分封的今伊犁河流域在1275年元世祖忽必烈时期设置阿力麻里行省,以阿力麻里为治所,但因夹在察合台与窝阔台汗国之间,仅存两年就并入察合台汗国。1276年西北宗王、蒙哥第四子昔里吉又反叛,趁机扩充势力的窝阔台、察合台后王占据阿力麻里等地,骚扰天山南北,甚至一度攻入和林。忽必烈虽一度击败窝阔台后王海都,收复阿力麻里等地,但西道宗王的叛乱战争持续近30年,直到至元二十年(1283年)才被平定。1303年元成宗时双方才达成和解,察合台汗国承认元帝的大汗地位,元朝则承认其对西北地区的控制,双方的战争这才告一段落。1309年,在元朝的支持下,窝阔台汗国被察合台汗国吞并,其领地被察合台汗国与元朝瓜分,阿尔泰山以北的领土并入元朝,南部领地大部被察合台汗国吞并,但今新疆大部已不在元朝疆域之内了。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

灭宋后元朝又四处用兵,讨伐不肯臣服的周边诸国,在元军打击下,缅甸的蒲甘王朝分崩离析,许多小邦国纷纷归附元朝,元朝西南边疆拓大到今老挝、泰国北部与缅甸中部一带。在东北,1285年元朝还在高丽设征东行省,以高丽国王兼任行政长官,甚至一度在今韩国济州岛上设置耽罗军民总管府。1290年,元朝罢东宁路,将所辖鸭绿江下游南岸之地复归高丽管辖,其与高丽西北边界也从慈悲岭—铁岭退至高丽长城一线,1294年,又在高丽国王的乞求下将济州岛还给高丽治理。

至14世纪初之时,元朝疆域北达西伯利亚,西起额尔齐斯河,东至额霍斯克海,东部拥有朝鲜半岛东北部,西南包括今克什米尔地区及喜马拉雅山南麓,南疆囊括今缅甸东北和泰国北部;东南海上于澎湖列岛设置巡检司(1360年),疆域空前广阔,“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

日月同辉

1368年正月,已经战胜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诸多竞争对手的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明朝肇始之际,已占有浙江、江南、湖广、江西四省之地,东南进入福建已攻下福州;西南兵临湖南永州;西北已至河南南阳,北方攻至山东益都。同年明军南取两广、北伐中原,8月,元顺帝被逐出大都,最终逃往漠北。接着明军开始征讨四方,肃清各地割据与残元势力。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

洪武四年(1371年)8月消灭盘踞巴蜀的明夏政权;洪武五年(1372年)西征扩廓帖木儿(王保保),进至甘肃,后为防御蒙古,又在嘉峪关外至罗布泊间设置安定、阿端、曲先、罕东等关西四卫实施羁縻统治;洪武十五年(1382年)大军出征元朝梁王控制的云南,梁王把匝剌瓦儿密兵败自杀,此后明军又击败兴起于云南边陲、称霸中南半岛的麓川王国,此前依附于后者的云南土司纷纷倒向明朝。

洪武二十年(1387年),在东北取辽阳,迫降北元纳哈出,辽东平定,进入东北地区的明朝在辽东设置辽东都司。亲元的高丽王朝趁元末大乱之际将北部边界扩展至铁岭,明太祖朱元璋企图恢复旧界并在朝鲜半岛西北部设卫所驻防,双方发生冲突。1392年,奉命出征明朝的高丽大将李成桂趁机取代高丽王氏,建立朝鲜王朝,转而亲明,朱元璋遂撤将卫所车至江北,将图们江以南之地“赐予”朝鲜,两国遂以鸭绿江与图们江为界。

同年,明军又北伐进取塞外大宁之地;北界抵达狼山-阴山-潢河一线,形成了一道东起辽东,经大宁、开平至东胜的较为平直的防线。

明朝建立之后,西藏政教领袖喃加巴藏卜遣使纳贡并亲自入朝,被封为炽盛佛宝国师。与元朝敕封国师以统领藏区教政不同,明朝实施多封众建的政策,大封法王,分而治之。并在青藏高原设置“二府一司”,即朵甘、乌思藏二都司与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实行羁縻统治。

经此二十余年征战,除漠北等地外,元朝疆域几乎尽入明朝版图。

由于逃往漠北的蒙古势力始终未被消灭,为巩固边防,朱元璋大封诸子为王,以其作为“塞王”镇守北方边陲,作为北疆防线。但朱元璋死后明朝就爆发内乱。建文帝削藩引发朱棣起兵“靖难”,为解除后顾之忧,自北平起兵的朱棣先取长城之外的大宁,裹挟北平行都司军队与被封于大宁的宁王朱权及其护卫一同南撤,这也是明朝弃塞外、守长城的开始。

明初曾在蒙古兀良哈部聚集地老哈河与辽河流域设置福余卫、泰宁卫、朵颜卫,即“兀良哈”三卫(朵颜三卫),明成祖起兵“靖难”之际,兀良哈曾驱兵相助,朱棣夺取帝位后改年号为永乐,后迁都北京,即明成祖。为酬劳兀良哈助驾问鼎之功,永乐帝即位后,将原宁王封地大宁都司内迁至河北保定,原来的辖地让与兀良哈,使得北京失去了一道北部屏障。大宁都司的撤销使得开平卫孤立在外,于是北方长城外卫所如开平卫、东胜卫、兴和所等也或废除、或内迁,居延海一带的亦集乃路也于永乐三年前弃守;至宣德五年(1430年),明朝北疆防线已退至长城,变得蜿蜒曲折。塞外原大宁、开平、东胜等卫所虽仍有军队巡视,但已逐渐成为蒙古诸部与明朝之间的缓冲地带。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

在明朝北疆收缩之际,其它方向的疆域则有了拓展。

永乐二年至四年,在西北关西四卫的基础上又增加哈密、赤斤蒙古、沙州三卫,将其扩展至七卫,以断蒙古瓦剌部之右臂,并打通了前往西域的孔道。

明初安南发生内乱,陈朝大臣黎季犛弑主篡位,又欺骗明朝称陈式绝后,获得明朝册封。但不久东窗事发,老挝将原安南国王之弟陈天平送到明朝,明成祖遂于永乐四年(1406年)护送陈天平归国,但又被黎氏所杀。明成祖出兵安南、兴师问罪,俘杀黎季犛父子,尽收其地,在今越南中北部设置布政使司,下辖17府、47州、157县,交趾旧地在自唐末脱离中国500多年后重归版图。但明朝的统治遭到当地反抗加之一些官员处置失当,明朝长期镇压无果,在统治了22年后的宣德二年(1427)撤销交趾布政使司、退出交趾,安南再度独立。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在云南布政使司正式府州外还设置了大量宣抚司与宣慰司,囊括元朝旧疆。明成祖时形成南甸、干崖两个宣抚司和麓川平缅、木邦、孟养、缅甸、八百、车里、老挝、大古喇、底马撒和底兀剌十个宣慰司,遍及今缅甸、老挝中北部与泰国与北部,但大古喇、底马撒和底兀剌3个宣慰司因路途遥远难以控制,不久就放弃。到正统年间云南边陲形成“三宣六慰”(南甸宣抚司、干崖宣抚司、陇川宣抚司,车里宣慰司、缅甸宣慰司、木邦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孟养宣慰司、老挝宣慰司)。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

永乐七年(1409年),明朝在辽东都司以北设置奴儿干都司,将东北边疆拓展到黑龙江、松花江与乌苏里江流域,统领东北北抵外兴安岭、东至苦兀(库页岛)、南达鸭绿江的广大地区,全盛时期统领300余卫。宦官亦失哈曾先后10次前往巡视,在其黑龙江下游东岸的治所特林村北建庙立碑宣谕镇抚,后来形成两年一巡之制。虽然奴儿干都司撤销在宣德十年(1435年),控制力大为减弱,但下属的卫所依然存在。

由于未能完全消灭残元势力,逃往漠北的蒙古分裂为鞑靼与瓦剌两部后,仍威胁明朝北疆,土木之战中瓦剌俘虏亲征的明英宗,围攻北京,明朝由盛转衰,边疆开始不断退缩。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

明英宗天顺年间,蒙古鞑靼部趁明朝北疆收缩之际开始进入河套地区,并据此不断骚扰延绥、宁夏、大同等地,逐渐成为明朝边患。成化以后,河套地区完全沦陷,明朝陕西北界已退缩至延绥(榆林)至宁夏的长城一带。自弘治至嘉靖年间,明廷屡次廷议恢复河套,但将怯兵弱,皆无果而终。

而在西北,从东察合台汗国分裂出来的土鲁番不断侵扰,成化以后,关西七卫或内迁或亡散,到1524年嘉靖年间,关西七卫全部迁入嘉峪关内。鞑靼土默特部甚至越过甘肃入据青海,到万历年间,青海的蒙古部众已达10万之多。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

西南边疆随着缅甸东吁王朝的兴起也不断退缩,嘉靖十年(1531年),缅甸东吁王朝逐步统一缅甸,不断蚕食进攻明朝所属的土司。到万历年间,三宣六慰全部被缅甸吞并,明朝出兵反击,收复部分失地,但仅保住了“三宣”,“六慰”中除车里外都已为缅甸所有,云南布政使司南界已退缩至孟艮府。

到了万历后期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又兴起,其首领努尔哈赤崛起,建立后金。明朝屡次征讨不胜,东北地区逐渐沦丧,至17世纪40年代初时山海关外的辽东都司大部与奴儿干都司旧地尽归于后金。而在西陲,蒙古卫拉特部进入西藏,建立了和硕特汗国。此时明朝内地爆发的农民大起义已如火如荼,朱明王朝的灭亡已进入倒计时。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

满清帝国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被明廷任命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的建州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以祖、父遗甲十三副起兵,经过三十余年征伐,统一了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以北的女真诸部。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东)称汗建国,史称后金。1618年,又以七大恨告天,起兵反明,公开与昔日的“主人”分庭抗衡,并在次年的萨尔浒之战中大败明军。此后,后金向明军不断展开攻势,向南蚕食吞并明朝辽东大部;向西降服漠南蒙古科尔沁等部,解除后顾之忧。第二任大汗皇太极即位后迁都盛京,改国号为清,皇太极在位期间三征林丹汗,消灭西邻的蒙古察哈尔余部,漠南蒙古如土默特、鄂尔多斯等部相继降服,在切断明朝左臂后皇太极又两次南征朝鲜,迫使其向清朝称臣,断明朝之右臂,破除了明朝与蒙古、朝鲜的三方同盟。对于明朝,清军采取迂回战略,绕开明朝山海关与锦州防线,屡次越过长城深入内地,威胁北京,最南甚至攻掠至徐州附近,以削弱明朝实力。至1644年入关前,山海关之外、长城以北的明朝领土几乎尽为清朝所有,包括今内蒙古与东三省,北至外兴安岭以北,西起贝加尔湖,东至萨哈林岛(库页岛)之间的广大地区。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

1644年三月,明朝在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覆亡,驻守山海关的明朝总兵吴三桂权衡利弊后引清兵入关,在山海关之战中击败李自成大顺军。十月,清顺治皇帝定都北京,并分兵进攻明朝残余势力与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经过近二十年征战至康熙元年(1662年),逃往缅甸的南明永历帝被擒获处死,除郑成功还占据福建厦门、金门等地与夔东十三家外,清朝已经拥有了明朝的全部疆土。

见在大陆已无法抵挡清军,坚持反清的郑成功转而东渡台湾,驱逐了盘踞在此处的荷兰殖民者,并以此地作为抗清基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平定了三藩之乱的康熙帝任命施琅为大将军平定台湾,郑成功之孙郑克塽兵败出降,台湾纳入清朝版图。

平定了南方之后,康熙帝又在北疆两次击败盘踞雅克萨的俄军(1685-1688年),驱逐了盘踞此处的沙俄侵略者,1689年清朝与俄国订立《尼布楚条约》,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以额尔古纳河与外兴安岭为界,遏制住了俄罗斯趁明清鼎革之际对中国黑龙江流域的蚕食,但贝加尔湖以东、以南的布里雅特蒙古被划入沙俄版图,不过与俄国的订约停战使得清朝可以腾出手来对付一个更大的威胁,那就是蒙古准噶尔部;在清军取得雅克萨反击战胜利的同年,漠西蒙古的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大举西侵,侵占漠北蒙古喀尔喀三部领地并进扰漠南。喀尔喀三部向清朝求援,康熙帝三次亲征,在乌兰布通、昭莫多之战中击破噶尔丹军,收复蒙古高原,外蒙古也归附清朝。康熙三十七年,在清军的追击下,噶尔丹自杀。次年,青海与套西也归入清朝版图。

而在西藏,早在入关前,清朝政府就与西藏建立了联系。顺治年间,清朝派遣官员入藏册封,与之建立了从属关系。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又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承认其政教合一的体制。但康熙五十六年时,准噶尔部的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侄子)从伊犁经阿里偷袭拉萨,占据西藏,结束了和硕特部在西藏的统治。康熙五十七年,清军自青海入藏,很快平定了准噶尔部在西藏的骚扰叛乱,将其势力驱逐出西藏,并开始在西藏驻兵,后又设置驻藏大臣予以监督管理。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图谋割据,在青海发动叛乱,清军出兵平定并设置西宁办事大臣,将青海地区置于清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之下。

雍正五年(1727年),清朝又与俄国签订《布连斯奇界约》和《恰克图条约》,规定了东起额尔古纳河西至沙必达巴哈(今俄罗斯西萨彦岭)之间的中段边界。由于要集中力量对付准噶尔部,雍正帝在谈判中做出让步,不但放弃了恰克图旧市,贝加尔湖地区也被让与俄国。

准噶尔部在西藏的势力虽被清除,但仍在西北与清朝为敌。一直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经康、雍、乾三朝,与清朝缠斗七十余年的准噶尔部被彻底消灭,天山以北纳入清朝版图。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又平定了天山以南的回部首领大小和卓叛乱。至此,准噶尔部曾盘踞侵占的漠北蒙古、青藏高原与西域地区尽入清朝版图,乾隆帝取“故土新归”之意,将西域改称新疆。清朝疆域达到全盛,其北起萨彦岭、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

时间进入19世纪后,随着清朝国势衰弱与列强东来侵略,清朝疆域开始变形萎缩。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

南方:英国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击败清政府,割占香港岛与九龙司地方一区,葡萄牙也趁机攫取了澳门;

东北方:沙皇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趁火打劫,通过威逼讹诈割占了黑龙江以北与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100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当于法德两国领土面积之和;

西北方:1864-1884年,俄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约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895年又与英国瓜分了帕米尔高原大部;

西南方:西藏达拉克地区被并入英国克什米尔,英法两国又通过划界蚕食西藏与云南边疆地区;

东南方:1895年,清廷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台湾及澎湖列岛被迫割让与日本;

但在清政府的努力下,新疆大部与东三省地区得而复失,得以保全。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

1865年,中亚浩罕国的阿古柏入侵新疆,占据南疆与北疆部分地区,建立了所谓的“哲德沙尔汗国”,支持前者的俄国也趁机出兵占据伊犁地区。1877年,清朝派左宗棠出兵击败阿古柏,收复新疆并通过谈判虎口夺食,从俄国手中收回了伊犁大部。1895年,同样觊觎东北地区的俄国不满日本在《马关条约》中割占清朝辽东半岛的要求,联合德国和法国向日本发难,迫使其把辽东半岛还给清政府,即“三国干涉还辽”,日本图谋未能得逞,转而勒索清政府三千万两白银作为赔偿。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俄国借镇压义和团出兵占据东三省,但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却一直拒不撤兵,图谋永远独霸我国东北地区,将其变成“黄俄罗斯”。这又引起了同样觊觎中国东北地区的日本的不满,1904年日本先发制人,挑起了日俄战争,将俄国击败,报了“三国还辽”的一箭之仇。战败的俄国不得不与之妥协,划分了两国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约定东北地区主权仍归中国,中国这才收回了对东北地区的统治权。

1912年,清朝覆亡、民国肇始,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宣告终结,新的一页历史开始了。

附:中国朝代更替表:夏、商、西周、东周、秦、西楚、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明和清。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一部中华民族征战拓展简史

来源:天下方舆

3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