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疆域变迁-一部中华民族征战拓展简史

繁体
上页 | 3/5页 | 下页

但随着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北境的平城迁到南方的洛阳即随后的汉化改革,北魏的南北差距逐渐增大对立,最后引发了六镇之乱。

六镇原是北魏前期为了防御北方的柔然而沿平城北由西向东设置的六个军事据点: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但随着北魏一统北方,柔然也在北魏的打击下也日益衰落,六镇的军事政治地位开始变轻。北魏首都南迁洛阳后,依然保持着原来的鲜卑族语言、习俗的六镇将士的待遇下降,升迁也被排斥在门阀之外,最后终在524年引发了大暴乱。

接下来的剧本简直如同东汉末年的重演,在镇压六镇中许多豪强集团极大的发展了势力,其中势力最大的是驻扎在晋阳的契胡酋长尔朱荣。对胡太后擅权不满的孝明帝私下密诏令尔朱荣进京“勤王”,颇有野心的尔朱荣大喜过望,遂率大军向洛阳进军——而尔朱荣进京也如同董卓进京的翻版。听到风声的胡太后毒死了孝明帝,另立了一个三岁的小皇帝。但尔朱荣并未停止进兵,他以为孝明帝报仇为名入京后将胡太后与后者所立的幼帝元钊投入黄河之中淹死,文武百官2000余人与北魏诸王也被杀死,经过此次河阴之变,迁到洛阳的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政权的汉族大家被消灭殆尽。大权落入尔朱荣之手。

为了把持朝政,尔朱荣另立孝庄帝,但孝庄帝却不甘心做傀儡。530年,孝庄帝趁尔朱荣进京之际将其刺杀在明光殿。但孝庄帝又被赶来报仇的尔朱荣的堂弟尔朱世隆和侄子尔朱兆抓获杀死,北方再次陷入混战。最后脱颖而出的是权臣高欢与宇文泰,两人干脆各自拥立了一个皇帝,挟天子分庭抗衡,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已名存实亡。

534年,高欢拥立的孝静帝迁都于邺(今河南安阳北至河北临漳南),这就是历史上的东魏政权。雍州刺史兼尚书令宇文泰立元宝炬为帝,建都长安,这就是历史上的西魏政权。

北朝大乱之际,对南朝的防线几乎崩溃,萧梁于523年趁势北伐,将国界退回到了淮河以北-秦岭一线。而为了镇压六镇起义,北魏不得不求助于自己的宿敌柔然人,这导致北魏的南北疆域都大为收缩。

东魏与西魏互相攻伐多年,互有胜负。宇文泰虽然一度攻占洛阳,但始终无法突破洛阳东北的虎牢关东进;而企图从山西向关中进军的高欢也无法攻下西魏在汾河下游的据点玉璧西进,两国大致以南北流向的黄河中游-汾河下游-函谷关-伏牛山为界。

北方的分裂导致三分天下形势重现,已取代南齐的萧梁有江南巴蜀,宇文氏占关中河西,高氏据关东河北。梁朝趁北方大乱之际趁机北伐,又将国界推回到了淮河以北,一度占据了优势。

但很快一个叫侯景的叛将改变了三国间的力量对比,导致北朝对南朝重新占据优势

身为东魏河南大将的侯景先是叛降西魏,又投降萧梁,不久又举起叛旗,对梁朝反戈一击,攻陷建康,饿死梁武帝,几乎颠覆梁朝。

在平定侯景之乱的过程中,萧氏兄弟又因争夺帝位,相互残杀。这给了北朝南进的机会。东魏南下夺取了淮南江北之地;西魏宇文泰则乘机夺得汉东、益州、襄阳等地,控制了长江上游和汉水流域的荆、雍、梁、益诸州。把疆域扩展到了今四川、云贵与湖北一带。还在消灭了盘踞在江陵的萧绎后,扶植了一个傀儡政权,即后梁(西梁)政权。西魏的这一系列的胜利使西魏成为当时三国中疆域最大、最具统一实力的政权,为以后北周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不过东魏与西魏也没维持多久,550年,高欢的儿子高洋废掉东魏皇帝元善见,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北齐政权。557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则接受西魏皇帝拓跋廓"禅让",建立了北周政权,北魏(拓跋魏)正式灭亡。

改朝换代后的南朝在陈宣帝在位时(573-578年)发动北伐一度收复淮南淮北的失地,北周则联合陈朝一同对付北齐,577年北周终于灭掉北齐,又把陈朝的淮南江北之地夺走,继前秦、北魏之后第三次统一了北方。此时的局势似乎恢复到了三国末年西晋与吴国对峙的局面,占据了长江上游与江北诸地的北周只需水陆并进就可灭掉南陈一统天下了,不过这一大业随着580年北周宣帝宇文赟的病死而无法实现了。继位的周静帝宇文衍年幼,大权已落入左丞相杨坚之手,另一次改朝换代即将来临,统一的任务将留给另一个新兴的王朝。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

昙花王朝

公元581年,年仅9岁的北周静帝禅位于大丞相、“外公”杨坚,曾一统北方的北周,也是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北周宣告灭亡,杨坚改国号为隋,即隋文帝。

登上皇帝宝座的杨坚只是继承了北周的疆域,要想统一天下还需要消灭几个割据势力:南方的是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朝和位于江陵一隅之地的西梁;北方则是突厥支持的北齐残余势力、盘踞营州的高宝宁。

在东北地区,北齐灭亡后,其营州刺史高宝宁借助突厥的势力割据辽西营州地区不降。在西魏(北周)与东魏(北齐)政权并立时期,突厥汗国强大了起来并统一了大漠草原,北周与北齐慑于新兴突厥汗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也互相为了消灭对方,都争相采取向突厥纳贡、和亲的政策,以换取突厥帝国的支持。突厥则借机获取了大量经济利益,并“自豪”的夸耀道:“我南边有两个儿子,要什么有什么,啥都不缺”。

隋朝刚刚建立时,盘踞大漠的突厥沙钵略可汗因其妻为北周千金公主,所以打着北周复仇的旗号,趁隋朝立国未稳,联合原北齐营州刺史高宝宁南下,大举攻隋,准备趁机捞一笔。

隋文帝杨坚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一面与陈朝结好,一面发兵抵御突厥,修筑长城采取防御态势。为了瓦解对手,隋文帝还实行“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策略,先后派出使臣结好西面的达头可汗和东面的处罗侯(沙钵略之弟),利用突厥各可汗间的矛盾,以分化、削弱沙钵略的力量。

隋朝经过三年防御作战,为准备反攻争取到了时间,而突厥则因隋朝的分化、离间政策,内部矛盾加深,加以灾荒严重,其势愈加不利。

在准备就绪后,开皇三年(583年)春,隋军主力20万人分道反击突厥,同时东北方面,由幽州总管阴寿率步骑数万,出卢龙塞(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古塞)猛攻高宝宁。高宝宁向突厥求救不成,只好弃城而逃,遁入碛北。营州一带悉平,北齐残余势力被完全消灭。

而突厥各部在隋朝的军事打击与外交分化下也爆发内乱,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突厥达头可汗降服于隋。屡为隋军所败的东突厥沙钵略也向隋求和称藩。在与突厥的较量中隋朝逐渐占据优势,隋文帝后来甚至被突厥尊称为“圣人可汗”,而隋朝的北界拓展到了阴山以北,已达今中蒙边界一带

隋军反击突厥获胜,北部边患基本消除,解除了南下灭陈的后顾之忧。

在伐陈之前,隋文帝先是取消了盘踞在江陵的西梁,西梁是南朝梁灭亡后,梁武帝萧衍之孙萧詧所建,因为太小,所以只能仰仗北朝鼻息,实际上是北朝西魏、北周、隋的附庸小国。西魏、北周、隋都曾在江陵设置总管,以监统其国。587年(隋文帝开皇七年),杨坚下令征召后梁皇帝萧琮至长安,并派兵进据江陵,废掉了这个前后三个皇帝,共历时三十三年的小傀儡政权。

第二年(588年)冬,隋朝大举南征,发起灭陈战争。隋文帝命晋王杨广为行军元帅,兵分八路进攻。隋军主力乘陈朝欢度元会(即春节)之机分路渡江,陈后主陈叔宝与其爱妃张丽华、孔贵嫔三人只能跳入枯井避难也未能逃脱,最终成为了隋军的俘虏。南朝最后一个政权陈朝就此灭亡——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至此结束,天下重归一统。

不过隋朝在西南地区的疆域却有所退缩,593年(隋文帝开皇十三年)隋朝在今云南地区设置了南宁州总管府,但由于当地的少数民族的反抗而被迫于开皇十七、八年间放弃。

604年(仁寿四年),64岁的隋文帝死于仁寿宫,凭借阴谋夺嫡的杨广继位,即隋炀帝。隋炀帝即位后改年号为大业,彰显了其开创一番宏大伟业的雄心壮志。

一系列浩大的国家工程纷纷上马, 首先,为了营建东都洛阳,历时十个月,每月使用二百万人。修建大运河则耗时六年,先后调发河南、淮北、淮南、河北、江南诸郡的农民和士兵三百多万人;为防备突厥又在榆林(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以东修长城,两次调发丁男一百二十万,役死者过半。从大业元年到大业十一年,杨广还先后十一次出巡,四处建造离宫。总计十余年间被征发扰动的农民不下一千万人次,隋炀帝大搞基建、急功近利的做法透支了民力——其中“天下死于役”的惨象开始显现。

除了营造东都洛阳,修建大运河并四处巡游外,隋炀帝还四处征伐,开疆拓土。

公元605年(隋炀帝大业元年),隋军灭掉了越南中南部的林邑国,并设置比景、海阴、林邑三郡,但此次远征过于深入南方,作战长达数月之久,从冬季打到夏季。班师回朝途中正处炎热的夏季,隋军士兵不适应南方闷热潮湿的气候,加上长途跋涉,士兵们很多染上疾病,死者高达十分之四、五。主帅刘方也染病死在回军途中。由于过于遥远,隋朝大军撤退不久,林邑国就恢复了其故地,三郡只维持了数月。隋朝南界仍然维持在北纬18度的越南横山一带。但在海南岛正式设置了珠崖、儋耳、临振等三郡。

北周的西界原在敦煌一带,608年(隋炀帝大业四年),隋炀帝从突厥手中夺取了伊吾城,610年设置伊吾郡,将势力深入西域东部。

609年(隋炀帝大业五年)隋炀帝趁吐谷浑被铁勒击败之际,吞并了于329年建国的吐谷浑。

吐谷浑汗国是在青海、河西一带的国家。始祖是辽西鲜卑慕容涉归的庶长子慕容吐谷浑,处在半游牧半定居阶段。控制着丝绸南路河西走廊主干线青海道。

大业五年(609年),炀帝总领六军亲征吐谷浑,灭吐谷浑取得其故地,一直西巡到达焉支山,并召开了一场“万国博览会”,会上吐屯设向炀帝献地数千里,炀帝大悦,以之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设置且末、西海、河源四郡,这一地区是此前中原王朝从未设置过行政区域的地方,隋朝西北疆域也拓展到了今新疆东部与青海大部。但数年后隋朝即陷入内乱,吐谷浑又趁机返回了故地。

不过在东北,隋炀帝的开疆遭遇到了失败。

在隋朝东北部的是地跨鸭绿江两岸,位于今中国辽宁东部、吉林中部和朝鲜北部的高句丽,隋灭南朝陈后,高句丽平原王即备战防御隋军来犯。

开皇十七年(598年)时,高句丽婴阳王率众万余人攻辽西。隋文帝借此发动大军三十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然而路途险恶,死伤惨重,隋文帝只好退兵。随后以婴阳王遣使请和而告终。

为了彻底消灭东北的这一隐患,隋炀帝于大业八年(612年)、大业九年(613年)与大业十年(614年)连续三年对高句丽发动了三次大规模征讨,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其中仅大业八年(612年)第一次进攻高句丽就征调士卒一百一十三万余。陆军集中于涿郡(今北京),水军集中于东莱(今山东莱州)。另调民夫二百万,以运送衣甲、粮食等。

连续三年的征战浪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使隋朝数十万军人丧生,大量民夫死亡,物资损失巨大,过度征敛破坏了隋朝的经济,最终引发了大崩溃。

隋军虽然在大业六年(612年)在辽水西岸设置了辽东郡,但疆界只抵达辽河下游一线——这一年也成为隋朝版图达到最大的一年,因为声势浩大的农民大起义已于上一年爆发——大业七年(611年),王薄率领民众在长白山(今山东章丘东北)起义,揭开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第二年、杨素的儿子、负责督运粮草的兵部尚书杨玄感也于后方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举兵起义,众多达官子弟踊跃参加,带动全国各地纷纷发动叛变,隋朝统治集团也开始分裂。这也预示着盛极一时的隋朝开始土崩瓦解——此时距隋朝统一仅仅20多年。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

盛唐气象

公元617年,隋炀帝杨广的表兄、留守太原的李渊趁杨广被困于江都,天下大乱之际自晋阳(今山西太原)起兵,一路南下攻入关中,占领了长安。李渊占领了隋朝旧都后,仍打着拥护隋朝的招牌扩展势力,拥立隋炀帝之孙代王杨侑为新皇帝,而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到了第二年,得知杨广被杀后,李渊立即逼杨侑禅位给自己,改年号武德,建国号唐。

建立唐朝时,李渊控制的地区为关中与河东地区(今山西南部),还有西南汉中巴蜀一带,而自秦汉以来,占据关中巴蜀的政权往往是最后一统天下的胜利者。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

立足关中的李渊采取先西后东的战略,先是命次子秦王李世民统兵,先后消灭了割据陇西的薛举父子与河西的李轨,消除了东进的后顾之忧。接着又击败勾结突厥,攻入河东占领太原,企图威胁关中的刘武周与宋金刚,收复了太原,刘武周、宋金刚逃往突厥,不久被杀。

此时北方黄河流域已形成夏国窦建德、郑国王世充与唐朝三足鼎立之势。次年,李世民奉命率军东征,擒获夏王窦建德,迫降洛阳王世充,此后唐军平定了各地农民起义及南方割据势力,基本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

不过,在北方边疆,由于东突厥的支持,还有割据夏州、盐州、绥州(陕西北部与黄河以南的内蒙古等地)与唐朝对抗的梁师都,在北疆定襄还有东突厥扶植的隋炀帝之孙杨政道等隋朝残余势力。

随着天下的平定,唐朝内部争夺继承权的斗争愈演愈烈,626年终于爆发了玄武门之变,杀兄诛弟的李世民逼迫父亲李渊“禅位”于自己,李世民登基即位,即唐太宗。北方东突厥颉利可汗趁唐太宗刚刚即位二十天,发大军南下,一度进至渭水便桥之北,距唐都长安仅20余公里。唐太宗与数人冒险骑马驰至渭水上,与颉利隔河而谈,责其背约入侵。突厥见李世民亲至大惊,以为对方早有准备,又见到随后而至的唐军会集,军容甚盛,于是请和。唐太宗斩白马与颉利可汗盟于便桥之上,见占不到便宜的突厥这才撤军退走。

此后数年,李世民励精图治,继续国力,准备反击。628年,唐太宗发兵攻打梁师都,颉利可汗发兵来援师都,时逢大雪降落,突厥羊马尽皆冻死。梁师都势力这才被唐军消灭。

629年,李世民趁北方草原陷入天灾之机,联合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等诸部,派大将李靖、李勣等率10万大军,由山西、甘肃等地分路出击,大举进攻东突厥。630年正月,李靖率骁骑三千,夜袭定襄,大破突厥军,同时遣间谍离间颉利的心腹。颉利亲信康苏密以隋萧皇后和炀帝孙杨政道降唐。李世勣出云中,大破突厥军于白道(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北)。颉利逃往铁山。二月,李靖与李世勣会师白道,选精骑1万追袭。进军神速的唐军离突厥牙帐7里时,颉利才发觉,仓惶间乘千里马先行遁逃,但最后还是被唐军擒获押送至长安,东突厥汗国亡。唐朝拓地自阴山北至大漠。唐朝威震天下,李世民因此被西域诸国尊为“天可汗”。

漠南的东突厥已被消灭,但此时铁勒部中的薛延陀已在漠北兴起,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又发兵大败薛延陀,薛延陀首领多弥可汗拔灼被其附庸回纥人杀死。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军投降,薛延陀灭亡。唐朝北疆也达到极盛,扩展到贝加尔湖以北的西伯利亚南部地区。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贞观二十年(646年),唐朝在漠北设立燕然都护府(高宗时改为安北都护府,治所在今蒙古国哈尔和林西北),在漠南设立单于都护府。

平定东突厥之后,唐太宗开始经营西域。

贞观四年(630年),原属西突厥的伊吾城内附,唐朝在此地设置伊州,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门户;贞观八年(634年),隋末复国的吐谷浑寇边,唐太宗派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出击,吐谷浑伏允可汗逃入沙漠,后为国人所杀,太宗另立伏允的儿子伏顺为新王,吐谷浑归附唐朝,成为唐朝属国。加之西部的党项等族也纷纷归附,唐朝边界推进到黄河河曲一带,但未能达到隋朝全盛时期。

贞观十三年(639年),太宗以高昌王麴文泰与西突厥结盟,对唐朝不利,遂命侯君集、薛万彻等率兵讨伐高昌。次年,唐军灭高昌国,设置西州——高昌国自北魏年间脱离中央王朝自立,至此重归中央。此时西突厥内部变乱迭起,贵族争立,内讧不断,唐军趁势夺取了北方西突厥所据的可图浮汗城,设置庭州,并在高昌设置安西都护府进行统辖。

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安西都护郭孝恪率三千步骑夜袭焉耆国,生擒焉耆王龙突骑支,献俘东都洛阳,灭焉耆国,647年唐军又攻灭龟兹(今新疆库车),西域震动,天山南路诸国纷纷摆脱西突厥控制,归附唐朝,安西都护府也移至龟兹,以统辖天山南路的安西四镇——龟兹、焉耆(后为碎叶)、于阗、疏勒,西域天山南路诸国至此尽皆归于唐朝。西突厥势力退守于碎叶川为中心的天山以北地区。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

相比于在西方的开疆拓土,在东北方向,唐太宗讨伐高句丽未能成功。唐朝初年,朝鲜半岛上处于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的局面。新罗遣使朝唐,述说百济攻占其40余城,并与高句丽图密断绝其朝唐的通路,向唐朝求援。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以高句丽摄政弑主虐民为由,亲率六军亲征高句丽。虽然唐军取得多次大胜,但由于当地寒冷难耐、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加之路途遥远,粮食将尽,只能班师还朝。

此后,唐军不断以水陆偏师对高句丽发动骚扰性攻击,使其国人疲于应付,耽误农时,以削弱其实力。

唐太宗逝世后,其子高宗李治继位,唐朝疆土继续拓展。永徽二年(651年),早先归附唐朝的西突厥大将阿史那贺鲁趁唐太宗去世之际,起兵叛唐自立,唐朝被迫放弃四镇将安西都护府迁回西州。

显庆二年(657年),唐将苏定方率军平定阿史那贺鲁并将其献俘于唐太宗昭陵之前。西进的唐军直至今伊犁河与巴尔喀什湖之南,显赫一时的西突厥灭亡,其东起阿尔泰山,西至咸海的领地纳入唐朝版图,唐廷设置了几十个羁縻府州予以统治。显庆三年(658年),为加强对西域的统治,安西都护府又迁回龟兹。龙朔二年(662年)唐军又击破天山的铁勒,声威远震天下。龙朔元年(661年),位于今伊朗的波斯帝国被新兴的大食(阿拉伯帝国)所灭,波斯末代皇帝之子俾路斯一路跋山涉水来到长安,请求唐高宗出兵抗击阿拉伯人的入侵,助其复国。由于路途遥远,唐高宗拒绝了直接出兵,但还是派军护送波斯王子等人返回,并遣使招抚了于阗以西、波斯以东的吐火罗地区诸部,并设置月氏、条支、波斯等都督府,助其抵抗大食。最西面的波斯都督府已到达今阿富汗与伊朗边境一带,统属于安西都护府——唐朝西部疆域也达到极盛,但这一形势只维持了三年多,664年以后大食东进,吐火罗诸地逐渐被其蚕食,唐朝势力就被迫撤回到葱岭以东了。

虽然唐朝在北方与西方的领土上远超两汉,但在西南却有所不及,唐初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唐朝势力渡过金沙江,设立南宁州总管府,并在今云南境内设置姚州,今贵州与广西境内多为蛮獠部落,太宗、高宗时设置了许多羁縻州,逐渐纳入唐朝版图。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

而在东方对高句丽的战事中,唐高宗也取得了突破。

高宗显庆五年(660年),由于高句丽与百济联合进攻新罗,新罗国向唐朝求援,唐军分兵两路从陆海两个方向出兵,在海战中击败了援助百济的日本,配合新罗灭掉了百济,并在其故地(今韩国西南部)设置熊津都督府予以统治。总章元年(669年),唐高宗又趁高句丽内乱,灭高句丽,收复辽东半岛与朝鲜半岛北部等地区,并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历经隋唐两朝、四位帝王的征伐,终于将高句丽这个东北最大的隐患完全消灭,唐朝在东方的疆域也达到极盛。

但这一全盛局面为时却颇短,南面的熊津都督府只维持了5年(660-665年),新罗在战后趁机夺取了百济与高句丽的故地,在几乎统一了朝鲜半岛后,新罗立马见好就收,向唐朝遣使谢罪、称臣示好。唐朝被迫将于670年将安东都护府自平壤内迁至辽东(后来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又内迁到辽河以西),默认了新罗对朝鲜半岛浿江(大同江)以南地区的控制。因为此时唐朝也顾不上对新罗兴师问罪了,因为西面一个更强大的势力已经崛起,威胁着唐朝对西域的统治,唐廷不得不收缩东线的经略去应付西线,这个西线的威胁就是吐蕃王朝。

在唐太宗成为天可汗之际,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也统一了青藏高原。在唐太宗与松赞干布双双去世后,两国一度和好的关系被打破。

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向北扩张的吐蕃族进入河源地区,灭掉了与唐朝之间的缓冲国吐谷浑,唐朝派薛仁贵率军出兵河源地区,企图送吐谷浑部回归故地,但被吐蕃击败而未果。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唐蕃盟誓规定河西九曲(黄河上游拐弯处)作为"闲壤"存在于唐蕃之间,但后来吐蕃又贿赂鄯州都督杨矩,请求唐睿宗将河西九曲之地送给吐蕃,作为金城公主的汤沐邑。刚即位不久的唐睿宗准许,而此地也成为了吐蕃屡次进犯唐朝陇右的前进基地。

此后,吐蕃咄咄逼人的开始与唐朝争夺西域,安西四镇几度易手,失而复得。

第一次:

咸亨元年(670年)吐蕃攻陷安西四镇,唐将薛仁贵率军出征,在大非川(今青海共和西南)全军覆没,一直到上元二年(675年)唐朝才收复四镇;

第二次:

仪凤三年(678年)吐蕃第二次攻陷安西四镇,次年——调露元年(679年)唐军再次收复四镇;

第三次:

垂拱二年(686年),因唐高宗去世,临朝称制的武则天忙于内部政斗,下诏放弃安西四镇,将镇军全部撤回西州;长寿元年(692年),已稳固了统治的武则天以王孝杰领18万唐军再入西域,克复安西四镇,安西都护府再次迁回龟兹,吸取了教训的唐朝征发重兵3万人镇守此地,此后唐军一直稳固控制着安西四镇,一直到安史之乱爆发。

在唐朝忙于同吐蕃争夺西域之际,北方也发生了变化,调露元年(679年),漠南单于都护府境内的突厥叛唐,并于永淳元年(682)年复国,兼并漠北之地,建立了后突厥汗国,唐朝势力被迫退出漠北,缩至阴山以南,安北都护府也内迁到漠南今内蒙古境内,其在漠北的最大疆域维持了33年。

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东北部的契丹首领孙万荣、李尽忠起兵攻陷营州等地,一度切断了辽西走廊,断绝了中原与辽东之间的联系,武则天发兵讨伐不成,此后十余年间,唐朝内部武李争斗,政变频繁,无暇顾及边疆。

直至唐玄宗即位后,局势才稳定下来,经过数年励精图治,玄宗开始重振大唐声威。玄宗开元三年(715年),唐朝势力再次扩展到葱岭以西;开元五年(717年),唐军收复了沦陷17年的营州等13州之地;开元二十年(745年),唐朝与回纥与葛逻禄等部联合,灭掉了存在了半个多世纪的后突厥汗国,漠北突厥故地被与唐朝和好的回纥占据;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唐军击灭叛唐占据碎叶的突骑施部,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地区再次纳入唐朝版图;

在东北,玄宗时期设置了室韦都督府(管辖室韦部落)、黑水都督府(管辖黑水靺鞨部)与渤海都督府(管辖靺鞨粟末部)等机构(黄色斜线),通过册封来管辖这些部族地区,虽未实际统治,但确立了其与唐朝的臣属关系;

而在与吐蕃的较量中,唐朝也逐渐占据主动,在河陇战场,开元十七年(729年)唐军一举攻下了吐蕃占据的战略要地石堡城(在今青海湟源西南),拓境千余里。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吐蕃再度攻占石堡城。天宝八载(749年),唐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又率军夺回,此后哥舒翰继续发动攻势,尽收黄河九曲部落,吐蕃东进的后勤基地已被唐军占据。天宝十三载(754年),哥舒翰在九曲之地设立洮河、洮阳两郡,使蕃人“屏息不敢近青海、牧马不能过临洮”,唐蕃分界线已向西推进到青海湖至黄河河曲以西一线。至此,唐在河陇战场上已占明显优势。

在西域战场上,唐蕃双方远程攻战,互有胜负。吐蕃与后突厥汗国及突骑施等部联盟,企图南北夹击唐朝,与其争夺安西四镇及北庭一带。唐朝则在西域依托安西、北庭所辖军镇,号令当地土著,或攻或守,不断巩固扩大其控制区域并堵塞吐蕃自葱岭南部北上西域的关隘道路。

后突厥及突骑施衰落后,唐蕃争夺的重点又转移到葱岭以南地区。天宝六载——也就是哥舒翰夺取石堡城的这一年,唐将高仙芝率骑兵万余,从安西出发,远程奔袭依附吐蕃的小勃律,行军数千里,历时百余日,先后攻下吐蕃重兵镇守的连云堡(在今阿富汗东北喷赤河南源附近)和小勃律都城,俘小勃律王而还,附近依附吐蕃的20余个小国重新归附唐朝。

天宝九载(750年),又攻破依附吐蕃的竭师国(今巴基斯坦奇特拉尔),俘虏其国王;并击灭了摇摆于唐蕃之间的突骑施残部,擒获伪可汗。但公元751年,高仙芝率汉蕃步骑两万余人在怛罗斯地区与大食交战,由于随军征讨的葛逻禄部叛变,唐军腹背受敌,为大食所败,唐朝势力一度退守葱岭以东,高仙芝被解职入朝,不久其副将封常清接替了安西四镇节度使之职,次年又兼任北庭节度使,统一指挥西域唐朝军队的封常清卷土重来。天宝十二载(753年),封常清先后攻破依附吐蕃的大勃律(今克什米尔巴勒提斯坦)和西域东部要道上的播仙(今新疆且末),堵住了吐蕃北进西域的通道。

天宝十四载(755年)四月至六月间,封常清再率大军西征,唐军从轮台出发,绕准噶尔盆地一周,横扫了此前临阵倒戈的葛逻禄部,受降耀兵而归。唐朝在西域的势力臻于极盛。至此,唐在对吐蕃东西两个战场上都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3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