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的夜晚,依旧车水马龙。参加完重庆市民族中学的军训汇报表演活动后,谢彬蓉乘坐3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和地铁返回,到家时已经深夜十二点了。在军训汇报表演的仪式上,她在大凉山教过的彝族学生切吉惹伍上台领奖,她代表切吉惹伍的家长,从重庆市渝北区的家中到大渡口区的学校,来回奔波6个多小时,专程参加了这次活动。
谢彬蓉:在这个学校高一新生军训的总结表彰中,切吉惹伍被评为优秀学员,第一个上台领奖。我以她家长的身份参加活动,特别开心。上次,她们开运动会我也去了。孩子们在外地上学,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把我当家长,邀请我去参加学校的一些活动,所以这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点滴了。
在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服役时的谢彬蓉(照片由本人提供)
谢彬蓉曾是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的一名大校军官,在西北大漠戈壁深处服役20年,2013年转业时选择自主择业。从2014年2月起,她来到大凉山区义务支教,2019年11月,总台央广国防时空《中国退役军人》栏目记者来到她当时的支教所在地四川省美姑县瓦古乡扎甘洛村教学点采访,后来以《绽放在大凉山上的军中绿花》为题,报道了她义务支教的感人事迹。
谢彬蓉(右五)看望那些她曾经教过、走出大凉山在重庆上学的孩子们(照片由本人提供)
切吉惹伍是谢彬蓉在扎甘洛村教学点支教时教过的学生。为了让她走出大山接受更好的教育,3年前,切吉惹伍六年级结束后,谢彬蓉帮她联系到重庆的学校来上初中。今年,切吉惹伍考上了高中,成为高一的新生。在大凉山支教这些年,在谢彬蓉的帮助下,走出大凉山来到城市学习、工作的学生已经有十几个。说到这时,谢彬蓉嘴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思绪也被拉回到了她在大凉山支教时,把一个个放羊、放牛的孩子拉回教室的那些难忘时光。其中,最让她费心的是一个叫吉克阿果的女孩。
谢彬蓉:上学时,吉克阿果经常来得最晚,她妈妈爸爸也跟我说过,一大早,孩子要先去放牛放羊,才来上学。一次,又到上课时间了,吉克阿果还没来,原来又是去放羊了,那天还下着特别大的雨,我去山上找她回来上课,由于雨天路滑,我摔倒好几次,找到她时,已经浑身是泥水。我反复给她父母做工作,要让孩子按时到校,好好读书,孩子本身很聪明,不读书太可惜了。
谢彬蓉(左一)给孩子们改善生活(照片由本人提供)
如今,这个名叫吉克阿果的彝族姑娘已经考上了大学。在谢彬蓉看来,只要能让孩子们接受教育、多学知识,将来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和改变家乡,哪怕付出和牺牲再多,她都觉得值得。支教期间,谢彬蓉不仅没有一分钱的工资,反而自掏腰包,给孩子们购买文具、书籍和生活用品。
谢彬蓉:比如给孩子们买一些学习辅导资料,给教室里买书架、买墙上的装饰和一些文创产品,给孩子们买衣服、生活用品,还有过年或者节假日,掏钱买菜给孩子们改善生活,都是我自己补贴。
谢彬蓉正在给孩子们剪指甲,帮助他们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照片由本人提供)
在大凉山支教的那些日子里,谢彬蓉既当孩子们的老师又当妈妈,从督促孩子们每天刷牙、洗脸和洗衣服,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文明行为,再到教他们学知识、说普通话,她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情感。2021年寒假期间,谢彬蓉在重庆家中不慎摔倒,左脚骨折,短暂休养一段时间后,还未痊愈,她就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大凉山,拄着拐杖照常上课、家访。
谢彬蓉:去医院检查,脚已经骨折了。教学点上,虽然学生们有另外一个老师先带着,但我心里特别着急。在家休养了两个月,还没好我就返回支教点去了,好几个月我上课都是拄着拐杖,脚上包着纱布,穿着拖鞋。
脚伤未愈的谢彬蓉迫不及待返回课堂给孩子们上课(照片由本人提供)
在扎甘洛,因为海拔高,米饭煮不熟,她常常吃夹生米饭;出山一趟不容易,她每一次在教学点一待就是整整一学期,周末、节假日都不回家;住宿条件简陋,房间里不时有蛇、老鼠出没;山里的信号不好,她经常要爬到山顶,才能把电话打出去……支教10年,谢彬蓉以军人特有的毅力,经历着常人不曾经历的艰辛,在大凉山默默坚守,无悔付出。
谢彬蓉:要说不苦肯定是假的,但对于军人出身的我,那些苦不算什么。我去支教,不为什么,就是想教孩子。我尽自己所能,能做多少做多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回头来看,这10年的支教生活其实特别充实、快乐,看到孩子们成长进步,我感到特别开心。
今年彝族新年时,谢彬蓉(左一)回到大凉山和乡亲们一起合影留念(照片由本人提供)
谢彬蓉扎根大凉山,无怨无悔投身支教事业,体现了一名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服务人民的本色与初心。这10年,她不仅得到了扎甘洛两任村支书的支持和村民的爱戴,家乡党委政府也一直在关心和支持着她。重庆市主要领导专门就她的事迹作出批示,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不仅推荐上报她为2019年度“全国最美退役军人”,还为她解决每次往返重庆与美姑县的路费,在她前年左脚不慎骨折后,还专门派出工作人员带车一路照料,把她送到千里之外的扎甘洛教学点。
谢彬蓉:那次脚受伤后,重庆市和渝北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领导特别重视,他们怕我的腿长时间坐车受不了,专门派专车送我到教学点。所以,在大凉山支教这些年,我离不开组织的关怀和支持,特别感恩组织。
谢彬蓉辅导一年级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照片由本人提供)
这些关心和支持,更加坚定了谢彬蓉支教的决心。去年9月,谢彬蓉送走了教学点上那拨六年级的孩子后,又开始了新的一年级的教学。在她的精心培育下,这个全县最简陋的教学点上,孩子们的平均单科成绩和总成绩取得第一学期全县第二、第二学期全县第一的优异成绩。
谢彬蓉:第一个学期是全县一年级第二,第二个学期是全县一年级第一,语文、数学单科成绩平均90多分,这个成绩表明,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基础。
在大凉山支教期间,谢彬蓉在这个海拔将近3000米的教学点,坚守了9个年头(杨鸿 摄)
在高海拔的大凉山,在一些乔木都不能生长的地带,唯有杜鹃花能耐受冬季的严寒。彝族人称呼杜鹃花为索玛花,在扎甘洛的彝族乡亲们看来,谢彬蓉就是傲霜绽放的索玛花。在大凉山支教这10年,谢彬蓉扎根深山,与彝家山寨的村民为邻,和谐相处,不仅把一个又一个孩子拉回课堂送出大山,让他们有机会去感知外面更加广阔斑斓的世界,而且在她的感召和影响下,当地村民的思维观念和生活风貌也潜移默化地发生了转变。
谢彬蓉:村民的变化还是很大的,比如说普通话、卫生方面,还有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现在,他们也越来越支持孩子上学接受教育了,尤其他们看到其他孩子通过上学,慢慢有一定的成长之后,更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上学。
冬日暖阳下,谢彬蓉带领扎甘洛的孩子们做课间操(照片由本人提供)
更让谢彬蓉感到欣慰的是,这些年,得益于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政策的支持,大凉山地区在教育、住房、道路、水电等方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此,她深感自豪,因为,她不仅是这些变化的见证者,也是冲锋在最前线的参与者。
谢彬蓉:我的支教生涯和我们国家的脱贫攻坚基本上是同步的,在国家脱贫政策的帮助下,乡亲们的道路变好了,我们老学校那边土坯房的住户都给迁到彝民新村集中点去了,那里通水、通电,非常方便。
今年9月份,扎甘洛村教学点进行撤点并校,所有学生都集中到了新建的中心校上学,谢彬蓉也就结束了在扎甘洛村的驻点支教任务。待孩子们一个个都安顿好后,她暂时告别了付出10年的大凉山,只身回到了重庆老家。未来的日子里,她将开启定期送教的模式,在寒暑假和国庆、五一假日期间重返扎甘洛,为孩子们辅导功课,以这样的形式继续坚守在大凉山。
10年支教生活,谢彬蓉青丝变白发,但她内心无怨无悔(图片来源于网络)
回顾支教的这10年岁月,尽管青丝变白发,但在谢彬蓉的心里,这段经历和她的20年军旅生涯一样美好难忘。如今,虽然远在重庆老家,但她对大凉山那些孩子们的关心和牵挂却一刻都没有中断,她加入孩子们现在所在班级的微信群,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进度,有时还通过网络对他们的学习提供辅导和帮助。对于在重庆上学的孩子,一到周末和节假日,她就把他们接到家中,为他们做饭,辅导他们学习,一如当初在扎甘洛支教时那样。
谢彬蓉:我没觉得我离孩子们有多远,我和他们始终没有分开,心总是在一起的。希望通过教育让他们看到外面的世界,在他们学到一定的程度、有一定的能力之后,再回去建设大凉山,让家乡发生更大的变化。
来源:央广军事《青丝变白发,一位空军退役女大校在大凉山的十年支教经历》;采制:总台军事记者杨鸿、朱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