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奇文-李邦献<省心杂言> :原文+译文

繁体
上页 | 2/7页 | 下页

<省心杂言>

原文

简言择交,可以无悔吝,可以免忧辱。

无瑕之玉,可以为国器。

孝悌之子,可以为家瑞。

【译文】

选择朋友言语简要,可以没有悔恨和遗憾,可以避免忧愁和耻辱。

没有瑕疵的美玉,可以成为国家的宝物。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子女,可以成为家庭的祥瑞。

原文

为政之要,曰公与勤。

成家之道,曰俭与清。

【译文】

治理政事的关键在于公正与勤勉。

成就家业的方法在于节俭与清廉。

原文

闻善言则拜告,有过则喜,非圣贤不能。

【译文】

听到善言就拜谢告知,有了过错就感到欣喜,只有圣贤之人才能做到这样。

原文

寳货用之有尽,忠孝享之无穷。

和以处众,寛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译文】

财宝货物使用起来会有耗尽的时候,忠诚和孝顺带来的福泽却享用不尽。

以和善的态度与众人相处,以宽厚的胸怀对待下属,以恕道对待他人,这是君子的风范。

原文

坐宻室如通衢,驭寸心如六马,可以免过。

【译文】

坐在密闭的房间里却如同处在四通八达的大道上一样心境开阔,驾驭自己的内心就像驾驭六匹马一样收放自如,这样可以避免过错。

原文

谗言巧佞言甘,

忠言直信言寡。

【译文】

谗言往往花言巧语、阿谀谄媚且听起来很悦耳,

忠言通常直言不讳、真诚可信且话语简洁。

原文

多言则背道,

多欲则伤生。

【译文】

言语过多就会背离正道,

欲望过多就会伤害生命。

原文

语人之短不曰直,

济人之恶不曰义。

【译文】

谈论别人的短处不能称之为正直,

帮助别人做坏事不能称之为有义气。

原文

好胜者必争,

贪荣者必辱。

【译文】

喜好争强好胜的人必定会与人争斗,

贪图荣耀的人必定会遭受耻辱。

原文

知足则乐,

务贪则忧。

【译文】

懂得知足就会快乐,

一心贪求就会忧虑。

原文

好名则立异,

立异则身危,

故圣人以名为戒。

【译文】

喜好名声的人就会标新立异,

标新立异就会使自身陷入危险,

所以圣人把名声作为警戒。

原文

内睦者家道昌,

外睦者人事济。

【译文】

家庭内部和睦,家庭就会昌盛;

与外人关系和睦,做事就会顺利。

原文

不匿人短,不周人急,非仁义人也。

【译文】

不隐匿别人的短处,不救助别人的急难,就不是仁义之人。

原文

心不清,则无以见道。

志不确,则无以立功。

【译文】

内心不清净,就无法领悟道理。

志向不坚定,就无法建立功业。

原文

结怨于人,谓之种祸。

舍善不为,谓之自贼。

【译文】

与人结怨,这叫做种下祸根。

舍弃善事不去做,这叫做自我伤害。

原文

诺轻者,信必寡。

面誉者,背必非。

【译文】

轻易许诺的人,必定很少守信用。

当面赞誉的人,背后必定非议。

原文

孝于亲,则子孝。

钦于人,则众钦。

【译文】

孝顺父母,子女也会孝顺。

敬重他人,众人也会敬重。

原文

声色者败德之具,

思虑者残生之本。

【译文】

沉迷声色是败坏品德的工具,

过度思虑是残害生命的根源。

原文

为善不如舍恶,

救过不如省非。

【译文】

做善事不如摒弃恶行,

弥补过错不如反省错误。

原文

欲不匮,则博施。

欲长乐,则守分。

【译文】

想要财物不匮乏,就要广泛施舍。

想要长久快乐,就要安守本分。

原文

广积不如教子,

避祸不如省非。

【译文】

广泛积累财富不如教导子女,

躲避灾祸不如反省错误。

原文

勉强为善,胜于因循为恶。

【译文】

勉强去做善事,胜过因循守旧去做恶事。

原文

责人者不全交,

自恕者不改过。

【译文】

苛责别人的人难以交到真心朋友,

自我宽恕的人不会改正过错。

原文

自满者败

自矜者愚

自贼者忍

【译文】

自满的人会失败,

自负的人很愚蠢,

自我伤害的人能忍耐。

原文

多言获利,不如黙而无害。

【译文】

多说话获取利益,不如沉默而不惹祸。

原文

寡言省谤,

寡欲保身。

行坦途者,肆而忽,故疾走。

则蹷行险途者,畏而谨,故徐歩则不跌,然后知安乐。

有致死之道,忧患为养生之本,可不省诸。

【译文】

少说话可以减少他人的诽谤,

少欲望可以保护自身。

走在平坦道路上的人,因为肆意而疏忽,所以快速奔跑就容易摔倒;

走在艰险道路上的人,因为畏惧而谨慎,所以缓慢行走就不会跌倒。

由此可知,安乐之中有招致死亡的道理,忧患反而是养生的根本,怎能不加以反省呢?

原文

太庙之牺,被文绣,

而悔不及鹪鹩深林一枝之乐也。

广积聚者,遗子孙。

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

【译文】

太庙中用作祭品的牛,披着华丽的锦绣,

却后悔比不上在深林中自由自在、拥有一枝可栖息的鹪鹩快乐。

大量积聚财富的人,是给子孙留下祸害;

过度沉迷声色的人,是用斧头残害自己的性命。

原文

以众资已者,心逸而事济。

以已御众者,心劳而怨聚。

【译文】

依靠众人的力量来成就自己的人,内心安逸而且事情容易成功;

用自己一人来驾驭众人的人,内心劳累而且怨恨会聚集。

原文

自信者,人亦信之。胡越犹弟兄。

自疑者,人亦疑之。身外皆敌国。

【译文】

自信的人,别人也信任他,即使相隔遥远如胡地和越地的人也如同兄弟;

自我怀疑的人,别人也怀疑他,仿佛自己周围全是敌人。

原文

渔猎不同风,舟车不并容。

饮食嗜好,礼义贪残,四夷与中国殊若冰炭。

至于推诚则不欺,守信则不疑,非但六合之内可行,

动天地感鬼神,非诚信不可。

【译文】

捕鱼和打猎的方式不同,船和车不能同时容纳。

饮食喜好、礼仪规范、贪婪残暴等方面,四方夷族和中原地区差异巨大如同冰与炭。

至于推心置腹就不会有欺骗,坚守信用就不会有怀疑,不但在全天下都可行,

甚至能感动天地、鬼神,没有诚信是不行的。

原文

为善如负重登山,志虽确,而力犹恐不及。

为恶如乗骏走坂,虽不加鞭,策而足,亦不能制。

【译文】

做善事就如同背着沉重的东西登山,志向虽然坚定,但力量还是恐怕不够。

做恶事就如同骑着骏马冲下山坡,即使不挥鞭,速度也快得无法控制。

原文

务名者,杀其身。

多财者,祸其后。

【译文】

追求名声的人,会害了自己的性命。

拥有很多财富的人,会给后代带来灾祸。

原文

善恶报缓者,非天网踈,

是欲成君子而灭小人也。

【译文】

善恶的报应来得慢,不是天网稀疏,

而是想要成就君子而消灭小人。

原文

祸福者,天地所以爱人也。如雷雨雪霜,皆欲生成万物。

故君子恐惧而畏,小人侥幸而忽。

畏其祸则福生,忽其福则祸至。

传所谓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也。

【译文】

祸福,是天地用来爱护人的方式。就像雷、雨、雪、霜,都是想要生成万物。

所以君子因恐惧而敬畏,小人却心存侥幸而忽视。

敬畏灾祸那么福就会产生,忽视福分那么灾祸就会到来。

正如《左传》中所说祸福没有定数,都是人自己招来的。

原文

薄于所亲,而责人重者,不可与言交好。

名欲速者,不可与共谋。

贪而喜诈者,不可与同利害。

忍而好胜者,不可与同逸乐。

【译文】

对自己的亲人刻薄,却苛责别人很重的人,不能和他谈论交好之事。

追求名声速度快的人,不能和他共同谋划。

贪婪而喜欢欺诈的人,不能和他共享利益和承担风险。

隐忍而喜好争胜的人,不能和他一同安逸享乐。

原文

以忠沽名者,讦。

以信沽名者,诈。

以亷沽名者,贪。

以洁沽名者,污。

忠信亷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

有一于此,乡原之徒,又何足取哉!

【译文】

用忠诚来沽名钓誉的人,是好攻击别人。

用诚信来沽名钓誉的人,是狡诈。

用廉洁来沽名钓誉的人,是贪婪。

用高洁来沽名钓誉的人,是污浊。

忠诚、诚信、廉洁、高洁,是立身的根本,不是用来钓取名声的工具。

如果有其中一种情况,那么那些伪善的人,又有什么可取之处呢!

原文

为已重者,不仁。

好广积者,不义。

足恭者,无礼。

贪名者,无智。

【译文】

只看重自己的人,是不仁。

喜欢大量积聚财富的人,是不义。

过度恭敬的人,是无礼。

贪图名声的人,是无智。

原文

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

或闻之曰:欲可去乎?

曰:不可。

饥者欲食,寒者欲衣,无后者欲子孙,是甘于自杀也。

然知足而不贪,知节而不滛,无沽名之心,而不求功,亦庻几乎欲可窒也。

【译文】

功名、官爵、货财、声色,都可称之为欲望,都可能导致杀身之祸。

有人听到这里问道:欲望可以去除吗?

回答说:不可以。

饥饿的人想要食物,寒冷的人想要衣服,没有后代的人想要子孙,这是甘愿自杀式的行为。

然而知足而不贪婪,知道节制而不淫乱,没有沽名钓誉之心,也不追求功劳,这样或许可以遏制欲望。

原文

立身之道,内刚外柔。

肥家之道,上逊下顺。

不和,不可以接物。

不容,不可以驭下。

【译文】

立身的原则是内心刚强而外表柔和。

使家庭富裕的方法是长辈谦逊而晚辈顺从。

不和睦,就不能与他人交往;

不宽容,就不能驾驭下属。

原文

天下有甚于饥食渴饮之道?

而世或以名称,已或以为能事,哀哉!

臣之忠子之孝弟之悌是也。

孔子以文学为孝悌之余事,孟子谓良知良能不出于学,是非圣人,强人以甚难耳。岂爱欲汩其心,而妻子爵禄为贼忠孝之具。

间有得臣子之道者,宜乎表出于世,苟以孔孟之道反求诸已,则知舍孝悌不足以。

为人移孝悌,为忠顺则立身,行已之道当然,世或可称,已何能之有?

【译文】

天下有比饥饿时吃饭、口渴时喝水更重要的道理吗?

然而世人有的以名声来标榜自己,有的以为自己有能力做事,实在可悲啊!

臣子的忠诚、子女的孝顺、兄弟的友爱就是这样的道理。

孔子把文学看作是孝悌之余的事情,孟子说良知良能不是从学习中得来,这并不是圣人强人所难。难道是爱欲淹没了人心,而妻子、儿女、爵位、俸禄成为损害忠孝的工具吗?

偶尔有懂得臣子之道的人,应该在世上表现出来,如果用孔孟之道反过来要求自己,就会知道舍弃孝悌就不足以做人。

把孝悌转化为忠诚和顺,那么立身行事的原则就自然恰当,世人或许会称赞,但自己又有什么特别的能力呢?

原文

其出而用药疗疾,知古今无方可用。

此无他,闻见力极则止。

至于应变,则无有穷尽噫。

岂但论医也,士之学问,其失正在是。

苟以是心反之,孳孳旦夜,自不知为有余,纵未能尽愈天下之疾,亦庻几乎十失二三也。

【译文】

那些出来用药治病的人,知道古今没有固定的方子可用。

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见闻和能力达到极限就停止了。

至于应对变化,就没有穷尽了。

唉!这哪里只是谈论医术呢?士人的学问,失误也正在这里。

如果用这样的心态反过来要求自己,孜孜不倦地日夜努力,自然不会觉得自己已经足够,即使不能完全治愈天下的疾病,也或许能减少十分之二三的失误。

原文

知不足者,好学。

耻问者,自满。

一为君子,一为小人,自取如何耳。

【译文】

知道自己不足的人,爱好学习。

以向人请教为耻的人,自我满足。

一个是君子,一个是小人,取决于自己如何选择。

原文

不自重者,取辱。

不自畏者,招祸。

不自满者,受益。

不自是者,博闻。

吉凶悔吝自天然,无有不由己者。

【译文】

不自我尊重的人,会招致侮辱。

不自我畏惧的人,会招来灾祸。

不自我满足的人,会受益。

不自我肯定的人,会见识广博。

吉祥、凶险、悔恨、吝惜自然有其规律,没有不是由自己决定的。

原文

寿夭在天,安危在人。

知天理者,夭。

或可寿忽人事者,虽安必危。

【译文】

寿命长短在于上天,安危在于人自己。

懂得天理的人,即使寿命短也可能长寿;

忽视人事的人,即使暂时安全也必定危险。

原文

千斤之石置之立坂之上,一力可以落九仭。

万斛之舟溯于急流之中,片帆可以去千里。

势使然也。

若驰羣马于平陆,集多士于大庭,非骏足竒才,不可得先。

【译文】

千斤重的石头放在陡坡上,一点力气就可以让它落下很深。

万斛重的船在急流中逆流而上,一片帆就可以行驶千里。

这是形势所导致的。

就像在平地上驱使群马,在大庭中聚集众多人才,不是骏马奇才,不可能领先。

原文

人之有过失,犹身之有疾病,

攻之以药石,诲之以廉耻,

虽过失,不害为贤者。

虽疾病,不失为全人。

【译文】

人有过失,就像身体有疾病,

用药物和道理来治疗,用廉耻来教诲,

即使有过失,也不妨碍成为贤者。

即使有疾病,也不失为完整的人。

原文

为善者不云利,逐利者不见善,舜跖之徒自此分。

舍生取义,固不可得。见利思义,圣人亦取之。

殆哉!不可言。况可为乎?

孟子答梁惠王之言,至矣。

【译文】

做善事的人不谈论利益,追逐利益的人看不到善事,舜和跖这样的人从此区分开来。

舍生取义,固然不容易做到。看到利益能想到道义,圣人也会赞许。

危险啊!不可言说,更何况去做呢?

孟子回答梁惠王的话,非常正确。

原文

口腹不节,致疾之因,

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译文】

饮食没有节制,是导致疾病的原因;

念头思虑不端正,是招来杀身之祸的根本。

原文

骄富贵者,戚戚。

安贫贱者,休休。

所以景公千驷,不及颜子之一瓢也。

【译文】

对富贵骄矜的人,忧愁不安;

安于贫贱的人,悠然自得。

所以齐景公的千辆马车,比不上颜回的一个瓢。

原文

外事无大小,中欲无浅深,有断则生,无断则死,大丈夫以断为先。

【译文】

外在的事情无论大小,心中的欲望无论深浅,有决断就能生存,没有决断就会死亡,大丈夫应当把决断放在首位。

原文

人皆有好生恶死之心,人皆有舍生取死之道,何也见善?不明耳。

【译文】

人都有热爱生命厌恶死亡的心,人也都有舍弃生命走向死亡的行为,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不能明辨善恶。

原文

教子弟无他术,使耳所闻者善,言目所见者善,行善根于心,则动容周旋,无非善。

譬如胡越交居,再世则语音变,幼则视父兄,长则视朋友,虽然善恶有种,视先世如何耳。

【译文】

教导子弟没有别的方法,让他们听到的都是善言,看到的都是善行,把行善的观念根植于心中,那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就无不是善。

就如同胡人和越人共同居住,过两代人的时间语音就会改变,年幼时看父兄,长大后看朋友,虽然善恶有遗传因素,但也要看先辈的行为如何。

原文

有过能悔者,不失为君子。

知过遂非者,其小人欤。

【译文】

有过错能够悔改的人,不失为君子。

知道过错却坚持错误的人,难道不是小人吗?

原文

官爵富贵在人,谓之傥来。

道德行义在我,谓之自得。

傥来者足以骄妻妾,自得者可以轻公卿。

君子所以修天爵而人爵,从之。

【译文】

官爵富贵取决于他人,可称之为偶然得来。

道德品行道义取决于自己,可称之为自己所拥有。

偶然得来的东西足以让妻妾骄矜,自己拥有的道德品行可以让自己轻视公卿。

所以君子修养天赐的爵位,而他人给予的爵位也会随之而来。

原文

事亲有隐,而无犯事。

君有犯,而无隐事。

师无犯,无隐。

圣人不易之论也。

古之所谓犯者,以己所见而陈之于君,不以犯上为犯也。

后世所谓犯者,处卑位而言非,其职徒以沽名之心务行其说,直前诋讦,无益于世。

愚以谓若能以事师之道事君,无隐则不敢逄君之恶,无犯则不忍暴君之失,谏可行,言可听,膏泽可下于民,不亦美欤!

【译文】

侍奉父母要有所隐瞒而不能冒犯,

侍奉君主可以冒犯但不能隐瞒,

侍奉老师既不能冒犯也不能隐瞒。

这是圣人不变的道理。

古代所说的冒犯,是把自己的见解陈述给君主,不是把冒犯上级当作冒犯。

后世所说的冒犯,是处于卑下的地位却谈论不属自己职责的事,只是出于沽名钓誉的心理竭力推行自己的主张,径直诋毁攻击,对世事毫无益处。

我认为如果能以侍奉老师的方式侍奉君主,不隐瞒就不敢迎合君主的错误,不冒犯就不忍心无视君主的过失,劝谏可以被采纳,言论可以被听取,恩泽可以施予百姓,不是很好吗!

原文

欲去病,则正本。

本固,则病可攻,药石可以效。

欲齐家,则正身,身端,则家可理,号令可以行。

固其本,端其身,非一朝一夕之事也。

【译文】

想要去除疾病,就要从根本上着手。

根本稳固了,疾病就可以治疗,药物就可以发挥效用。

想要整治家庭,就要端正自身,自身端正了,家庭就可以治理,号令就可以施行。稳固根本、端正自身,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原文

事亲孝者,事君必忠,何以知之?

良知固存,虽妻子不能移。

其爱推此以尽为臣之道。则爵禄安能易其守。

子惟知有亲焉。得不孝臣,惟知有君,安得不忠?

所以良知者,其可忘乎?

【译文】

侍奉父母孝顺的人,侍奉君主必定忠诚,怎么知道呢?

因为良知本来就存在,即使是妻子儿女也不能改变这种爱。

把这种爱推广开来,尽到做臣子的道理,那么爵位俸禄怎么能改变他的操守呢?子女只知道有父母,怎么会不孝顺呢?

臣子只知道有君主,怎么会不忠诚呢?

所以良知,怎么可以忘记呢?

原文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相须之理也。

然子不可待父慈而后孝,弟不可待兄友而后恭。

譬犹责人以信,然后报之以诚。

尽己之当,为君子所以立身之道。非求偹于人也。以礼义为交际之道,以亷耻为律己之法,游息于是,朋友见钦,而不敢欺妻子。取法而不敢侮。

尽思患预防之理,所以譬之四维,其可废而不张乎。

【译文】

父亲慈爱儿子孝顺,兄长友爱弟弟恭敬,这是相互需要的道理。

然而子女不能等父亲慈爱了才孝顺,弟弟不能等兄长友爱了才恭敬。

就好比要求别人讲信用,然后自己以真诚回报。

尽自己应当做的,是君子立身的原则,

不是要求别人完备。以礼义作为交际的原则,以廉洁知耻作为约束自己的方法,在这样的原则下生活,朋友会敬重而不敢欺骗,妻子儿女会效仿而不敢轻慢。

充分考虑预防祸患的道理,就如同国家的四维,怎么可以废弃而不加以张扬呢?

1
0
4248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