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家训|清朝篇:原文+译文

繁体
上页 | 4/6页 | 下页

汪帷宪寒灯絮语

[ 作者 ]

汪帷宪,生卒年不详,字子宜,一字积山,号水莲,清仁和(今浙江杭州市)人。雍正拨贡。工书。著有《尊闻录》、《积山诗文集》。

【原文】

古人读书贵精不贵多。非不事多也,积少以至多,则虽多而不杂,可无遗忘之患。此其道如长日之加益,而人颇不觉也。是故由少而多,而精在其中矣。一言以蔽之回:无间断。间断之害,甚于不学。有人于此,自其幼时嬉戏无度,及长,始知向学,深嗜笃好,人虽休吾弗休,人将卧吾弗卧,不数年便可成就。苏明允年二十七才大发愤,谢其往来少年,闭户读书,卒为大儒,此可证。若名为-_k-A.,而悠悠忽忽,一曝十寒,人生几何,凡所谓百年者皆妄也。必也甫离成童即排岁月次第,为立以中下之资自居,每日限读书若干。一岁之中,除去庆唁祭扫交接游宴之事,大率以二百七十日为断。此二百七十日中须严立课程,守其道而无变,十年之间,经书可毕。且如此绳绳不已,则资之钝者亦敏。而书可渐增。再加十年,子史古文俱渐次可毕矣。

【译文】

一、内容理解

读书贵精不贵多的道理:古人读书贵精不贵多,并非不追求数量,而是通过积少成多,使数量虽多却不杂乱,可避免遗忘之患。这种方式就如同日子一天天过去不断积累,而人却不太能察觉。所以从少到多的过程中,精也就蕴含其中了。一言以蔽之,就是不能间断。

间断之害:强调间断读书的危害甚于不读书。以有人幼时嬉戏无度,长大后才发奋向学为例,说明只要人虽休吾弗休,人将卧吾弗卧,不数年便可成就。如苏明允(苏洵)年二十七才大发愤,闭户读书,最终成为大儒,可作为例证。

具体读书方法:若要认真读书,应在刚离开成童时期就安排好岁月次第,以中下之资自居,每日限定读书量。一年之中,除去庆唁祭扫、交接游宴之事,大概以二百七十日为学习时间。在这二百七十日中要严格设立课程,坚守读书之道不变。如此十年,经书可读完。而且这样持续下去,即使天资愚钝的人也会变得聪明,书也可以逐渐增加。再用十年,子史古文也都可以逐渐读完。

二、主题思想

这段文字的主题是倡导一种认真、持续的读书态度和方法,强调读书要贵精,通过积少成多达到精的境界,同时不能间断,要有具体的规划和严格的执行。

三、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这段文字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读书不能贪多求快,而要注重质量,通过持续不断的积累来提升自己。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制定合理的读书计划并严格执行的重要性,培养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

章学诚家书

[ 作者 ]

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小岩,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进士。自幼爱好史学,博览群书,毕生从事著述和讲学,著有《文史通义》、《枝雠通义》、《文集》。他曾在做很多书院的主讲,有关教育论议颇多。对于儿童教育,他认为要注意其记忆力胜于理解力的特点和学习兴趣,读经不可久专一经而使其生厌。

【原文】

夫学贵专门,识须坚定,皆是卓然自立,不可稍有游移者也。至功力所施,须与精神意趣相为浃洽,所谓乐则能生,不乐则不生也。昨年过镇江访刘端临教谕,自言颇用力于制数,而未能有得,吾劝之以易意以求。夫用功不同,同期于道。学以致道,犹荷担以趋远程也,数休其力而屡易其肩,然后力有余而程可致也。攻习之余,必静思以求其天倪,数体其力之谓也;求于制数,更端而究于文辞,反覆而穷于义理,循环不已,终期有得,屡易其肩之谓也。夫一尺之捶,日取其半,则终身用之不穷。专意一节,无所变计,趣固易穷,而力亦易见绌也。但功力屡变无方,而学识须坚定不易,亦犹行远路者,施折惟其所便,而所至之方,则未出门而先定者矣。

【译文】

一、内容理解

强调学贵专门与识须坚定:开篇指出学习贵在专门,见识必须坚定,要做到卓然自立,不可稍有游移。这意味着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不被外界干扰。

功力与精神意趣的关系:接着提到功力所施要与精神意趣相为浃洽,即学习要能带来乐趣,这样才能有动力持续下去。以过镇江访刘端临教谕为例,他用力于制数却未能有得,作者劝其易意以求,说明学习方法要灵活调整,以符合自己的兴趣和精神需求。

以荷担趋远程作比:将学以致道比作荷担趋远程,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要像挑担走远路一样,适时休息调整,屡易其肩,这样才能力有余而达到目标。具体来说,攻习之余要静思以求其天倪,这是数体其力;求于制数时更端究于文辞、反覆穷于义理,循环不已终期有得,这是屡易其肩。

以 “一尺之捶” 为例说明:用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则终身用之不穷” 来说明专意一节、无所变计会导致趣味易穷、力易见绌。强调在学习中要不断变化方法和角度,避免陷入单一的思维模式。

功力与学识的关系:最后指出功力屡变无方,而学识须坚定不易。就像行远路的人,途中可以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路线,但目的地在出门前就已确定。这意味着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尝试不同的方法和途径,但对知识的追求和目标要始终坚定。

二、主题思想

这段文字的主题是探讨为学的正确方法和态度,强调学贵专门、识须坚定的同时,要注重功力与精神意趣的结合,灵活运用学习方法,避免单一和僵化,以实现学有所成的目标。

三、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这段文字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学习和追求知识的过程中,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同时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不断调整和创新学习方式,避免陷入枯燥和单调的学习模式,以提高学习的效果和动力。此外,也让我们认识到在学习过程中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尝试新的事物和方法,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

李兆洛诫子书

[ 作者 ]

李兆洛(1769~1841),字申耆,晚号养一老人,阳湖(今江苏武进)人。清地理学家、文学家。嘉庆进士,曾官凤台知县。后主讲于江阴书院。通音韵、史地、历算之学,提倡骈、散合一,对桐城派文章颇为推崇。著有《养一斋集》、《历代地理一统舆图》。

【原文】

自吾曾祖始居于此,吾祖恢而大之,吾父整而饬之,吾兄全而保之,以绵延百年,贻我后之人。汝父何尝有一丝一粟裨益于其间以庇汝哉?而汝居然有庐可居,有田可耕,有书可读。汝等之幸,不可不自知之也。吾与汝伯父少小相爱相依如性命,及各长大,时时东西南北,不能常聚。然心志未尝不同。汝祖察其如此,故听其自首同居,不复异财耳。然十余年来,汝伯父之支撑门户,整理家计者,心力交殚矣,年已就衰,岂能长为汝辈做牛马哉?故将祖产所贻,均匀剖析,可分者分之,不可分者仍公之。庶几各有职业,各知艰难。此不得

已之苦心,可以告无罪于先人者也。吾生平粗伉,惟略识文字,于人情曲折,每不甚谙,齑盐琐悉,尤所不耐。著衣吃饭皆赖父兄庇荫耳。年才过五十,已觉衰病侵寻,又婚嫁已了,颇复思逍遥人间,不与世事,欲自勉强持家作计,诚不能也。故以吾兄分授与我者,复析为二,以授汝等,自今以往,吾但仰食汝等,不复有所关预也。汝等资皆中下,吾不望以功名显荣,能纯纯谨谨为乡里自好之人,便是克守家法,吾愿足矣。苟能自守,已足终身饱暖;不能自守,虽铜山金穴,岂有济哉!保家之道,制节谨度而已;保身之道,谨言信行而已。非分之想莫萌,无益之事莫做,此吾所常以语汝者也。勉之。

【译文】

一、内容理解

家族传承与感恩:开篇讲述从曾祖开始居住于此,祖辈、父辈和兄长对家业的传承与维护,历经百年,后辈得以有庐可居、有田可耕、有书可读,提醒后辈要自知幸运,珍惜家族传承。

伯父的贡献与家产分配:回忆自己与伯父少小相依,长大后虽常分离但心志相同。伯父支撑门户、整理家计,心力交瘁,年已衰老,故将祖产均匀剖析,可分者分,不可分者公之,让后辈各有职业,知艰难,这是不得已的苦心,也是对先人的交代。

自身情况与家业传承:讲述自己生平粗伉,略识文字,不谙人情曲折,不耐齑盐琐悉,穿衣吃饭靠父兄庇荫。年过半百,衰病侵寻,婚嫁已了,想逍遥人间,不与世事,不能持家作计。故将兄长分授的家产再析为二,授予后辈,从此仰食后辈,不再干预。

对后辈的期望:鉴于后辈资质中下,不望以功名显荣,只希望能纯纯谨谨为乡里自好之人,克守家法。强调保家之道在于制节谨度,保身之道在于谨言信行,非分之想莫萌,无益之事莫做。

二、主题思想

这段文字的主题是家族传承、感恩与对后辈的教诲,强调珍惜家族基业,理解长辈的苦心,各守其职,克守家法,以纯谨自好、制节谨度、谨言信行为保家保身之道。

三、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这段文字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珍惜家族的传承和长辈的努力,感恩先辈的付出。同时,对于个人的发展,强调要根据自身情况设定合理的目标,不奢求过高的功名显荣,而是以诚实、谨慎的态度做人做事。在生活中,要学会节制和适度,避免非分之想和无益之事,以保持家庭的稳定和个人的身心健康。

复郑夫人书

[ 作者 ]

林则徐(1785~1850),字少穆,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嘉庆进士。道光18年(1838)任湖广总督,主张禁烟,后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留下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壮举。他又积极筹备海防,多次击退英军挑衅。而清廷投降派却诬其糜饷劳师,办理不善,被革去两广总督之职。次年派赴浙江镇海协防。不久充军新疆伊犁,25年后还,后任陕西巡抚,又擢云贵总督。林则徐以禁烟抗英而流芳百世,诗文、书法、家训亦颇值称道。

【原文】

前日发一信后,昨日接连家书两函。一系七月二十一日发,一系七月二十五日发。知次儿病已霍然,且已准备应试,甚以为念。余发此信时,想次儿已于矮屋中缴卷出矣,前发一信,嘱不必应试,仔细一思,发函时正在风檐矮屋中接题起草,迨信到时,至快总在月底,函中云云,已成昨日黄花,不免多此一言。临颖匆匆,竟未思及,真堪失笑。然使次儿因病未能考试,或以父为责为虑者,阅信后尚可释然也。

此地鸦片触目,十户之中,吸者半数。即官场中染此者亦多,可恨之极!决意严行禁止。现正委广洲道与英夷办理交涉,今后不得来此贩运,违者并禁绝其贸易,但未知有无成效也。

大儿在京,闻睡时甚迟,交友犹多,未知染此癖否?当驰函痛戒之。夫人如发信去,亦须得及,毋使余担心也。次儿三儿在家,承夫人督教,当不至此。惟闻族中子弟,亦有此不疲者,一入黑籍,身体即隳,今后将永远提不起精神,办不成大事,是亦林氏之不幸也。未知彼父兄所司何事,而竟放任至此,是真咄咄怪事。

前据促常表兄来信,知夫人近患脚肿,何来信绝未提及?想已全愈矣!甚念。月底子嘉兄将回闽省亲,届时将托伊顺便一造吾家银两亦托伊带来。家中用途如何?可省则省,不可省处,亦不必过事俭啬王戎钻核,终非佳士;布孙布被,亦属佥壬接人处事,当从大处落墨,一钱不会,余不取也。

【译文】

自从前日寄出一封信后,昨日又收到了两封家书,一封是七月二十一日发出的,另一封是二十五日的。得知二儿的病情已经好转,并且已经准备参加考试,我深感欣慰。当我写这封信时,估计二儿应该已经在矮屋中完成答题出来了,我之前曾建议他不必应试,但那时我正忙于在风檐矮屋中接收题目和草拟信件。信件最快也要到月底才能到达,那时的建议已过时,不禁让人觉得多此一举。匆忙之中,我并未考虑到这一点,实属失笑。然而,如果二儿因病未能参加考试,或者担忧我的责备,阅读这封信后,希望能让他释怀一些。

这里鸦片泛滥,十户中几乎有半数人染指。连官场上也有很多人沉溺于此,实在令人痛恨。我已决定坚决禁止,并已委派广洲道与英国人交涉,今后不允许鸦片在此地贩卖,违者将严惩,但还不清楚成效如何。

大儿在京中,听说睡眠时间较晚,交友情况我不清楚,不知道是否也染上了这个恶习,我会尽快写信严厉告诫。夫人若要通信,也请尽快,以免我过于担忧。二儿和三儿在家,有夫人您的监督教导,应该不至于如此。只是听说族中的子弟中也有不少人沉溺于此,一旦陷入,身体和精神都会大受影响,无法成就大事,这对林氏家族来说是不幸的。我想知道他们的父母为何放任至此,真是令人难以理解的事。

先前听说常表兄来信提到夫人脚部肿胀,但你的信中并未提及,想必已经痊愈了吧!我很挂念。月底子嘉兄将回福建探亲,我会托他顺路回家,并代我带去银两。家中开支要量入为出,能节省的地方就节省,但也不必过于节俭。王戎钻核之事不可效仿,布孙布被的行为也非君子所为。在接人待物上,应从大局出发,不必过于斤斤计较于一钱之物。

倭仁示曜云两侄

[ 作者 ]

倭仁(1804~1871),字艮峰,乌齐格里氏,蒙古正红旗人。官至工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官居正一品。

【原文】

到京后宜谢绝酬应,收敛身心,热读旧义,时时涵泳,按期作课,勿令生疏。断不可闲游听戏,大众聚谈,荒废正业。体亲心期望之殷,三年一场,甚非容易,努力为之,勿自误也。

予尝独居深念,时切隐忧。吾家世敦朴素,自入仕途,渐习奢侈,衣服器用踵事增华。纵口腹之欲,典当有所弗借;饰耳目之观,贳取暂图快意。只知体面,罔顾艰难。抑思盛衰循环,富贵岂能常有?一旦事殊势异,家人习奢日久,必不能顿俭,必至失所。失祖宗节俭之风,致子孙饥寒之渐,可虑者一。先世孝友传家,敦崇仁让,同居共食,人无闲言。近年以来,猜嫌渐起,或以外人谗间,或以意见纷歧,一言之细遂至忿争,一物之微动分尔我,乖睽离异,言之痛心。致祖父含怒于九泉,子孙效尤于数世,可虑者二。汝大伯父暨我暨汝父。赖先人德荫幸列科名,一脉书香,常虞失坠。汝辈兄弟中,成不知义命,妄意捐升田以荫得官裕。姿质驽钝,所望读书应举者,惟汝辈数人耳。曜报捐知县,想已无志《诗》、《书》,不知"资郎"二字,有志者皆耻言之。趁此少壮精神、宽闲岁月,勤学好问,广览博闻,求为国家有用之才,将来登科第,建事功,尽孝全忠,何等荣贵,而乃以铜臭功名自甘菲薄耶?无志甚矣!此端一开,少年中无定见,皆思就此一途,诵读之心意不专,清白之家声日替,可虑者三。以上三事,皆家门兴败关头,吾故痛切言之。

汝辈身列胶庠,非毫无知识者,须念物力之艰,力求俭约,勿习浮华,勿学放纵,将平日爱华靡、喜疏散种种积习全行改变,作一个醇谨朴实子弟,较之鲜衣肥马为有识所窃笑者,不相去万万耶?汝辈天性醇厚,尚知孝道,近闻手足间亦渐有乖离之意,此最不可。须知骨肉至重,凡百皆轻,勿贪货财,勿私妻子,勿以亲心偏向而退有怨言,勿以言语参差而辄生嫌隙。兄宽弟忍,式好无犹;和气薰蒸,祯祥自至。而其所以能刻苦,能知友爱,则总在勤奋读书耳。平日静坐收心,除温习举业外,取古人嘉言善行手录心维,思古人何以能此,我何以不如古人,因愧生愤,必求如古人而后已,则精神内敛而一切骛外驰求之念自息,道心日生,而孝弟忠信、仁厚礼让自感触而即发矣。不然,淡泊之味终不敌物欲之浓,质地之美日夺于习俗之敝,虽欲祛奢崇俭,革薄从忠,乌可得哉!

予德衰薄,不能正身齐家,时用内愧,然念汝爱汝,故以我所欲改者戒汝,所欲能者勉汝。知而不言,是我负汝辈;言之不听,是汝辈负我,并自负也。思之,思之,勿作一场闲话看过。

【译文】

倭仁痛感家中子弟日习奢侈之风,担心实清白之家庭声誉会由此毁于一旦,因而在书信中要求曜云两侄多读书,用学识净化自己的身心,戒除不良习气,以求日后建功立业。他还特别指出,兄弟之间应和睦团结"勿贪货财"、"勿以言语参差而辄生嫌隙''以免败坏家庭声誉,贻笑于世人。这篇家训对于现今家长如何教育子女读书、做人仍具有一定的意义。尤须强调的是,作者能够以平等的姿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要求子侄辈引以为戒。.在长幼尊卑等级森严的社会,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一、内容理解

初到京城的嘱托:要求晚辈到京城后谢绝酬应,收敛身心,热读旧义,按时作课,不可闲游听戏、大众聚谈而荒废正业。强调父母期望之殷,三年一场考试来之不易,应努力为之,勿自误。

家族隐忧的阐述:

奢侈之风:家族原本敦朴素,入仕途后渐习奢侈,衣服器用越来越华丽,放纵口腹之欲,只知体面,罔顾艰难。担忧盛衰循环,一旦事殊势异,家人习奢日久不能顿俭,致子孙饥寒,失祖宗节俭之风。

家族不睦:先世孝友传家,近年猜嫌渐起,因外人谗间或意见分歧而致忿争,乖睽离异,痛心疾首,恐致祖父含怒九泉,子孙效尤数世。

读书风气:家族一脉书香,后辈中有人不知义命,妄意捐升田以荫得官,而有资质读书应举者却志在铜臭功名,自甘菲薄。此端一开,少年皆思此途,诵读之心不专,清白之家声日替。

对晚辈的期望与劝诫:

行为要求:希望晚辈念物力之艰,力求俭约,勿习浮华,勿学放纵,改变爱华靡、喜疏散的积习,作醇谨朴实子弟。

手足之情:强调骨肉至重,勿贪货财、私妻子,勿因亲心偏向或言语参差而生嫌隙,兄宽弟忍,和气薰蒸。

读书修身:通过勤奋读书,静坐收心,温习举业,手录古人嘉言善行并思考,以生愧生愤之心求如古人,使精神内敛,道心日生,激发孝弟忠信、仁厚礼让。否则,难以祛奢崇俭,革薄从忠。

长辈的自省与期望:作者自认德衰薄,不能正身齐家而内愧,但因爱晚辈,以自己所欲改者戒之,所欲能者勉之。强调知而不言是负晚辈,言之不听是晚辈负自己和自负,希望晚辈深思,勿作闲话看过。

二、主题思想

这段文字的主题是长辈对晚辈在京城的行为、家族兴衰的担忧以及对晚辈的品德修养和读书进取的期望。强调要收敛身心、勤奋读书、俭约朴实、友爱兄弟,以保持家族的传统美德和兴旺发展。

三、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这段文字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和工作,避免沉迷于娱乐和社交而荒废正业。同时,要保持俭朴的生活作风,不追求奢华和虚荣,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家庭中,要重视亲情,和睦相处,避免因利益和琐事而产生矛盾。通过自我反思和修身养性,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和素质,为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