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先生回忆拜访安享晚年的前总理赵紫阳的情景

繁体

齐先生回忆拜访安享晚年的前总理赵紫阳的情景

1980年10月17日,赵紫阳,照片來源:AFP

注:赵紫阳(1919年10月-2005年1月17日),河南滑县人,193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赵紫阳同志在地方先后担任过中共县委、地委、省委主要领导职务;在改革开放前期,赵紫阳同志担任过中央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过有益的贡献,在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中赵紫阳同志犯了严重错误。

齐先生回忆拜访安享晚年的前总理赵紫阳的情景

1983年9月1日,赵紫阳。照片来源:Kurita KAKU

那地方是你们进去的吗?

二00二年八月的一天,经电话预约,我们前去拜访他老人家。车子开到路口,见有交通禁行牌,司机不放心,下车去问路边小店的大姐,大姐很肯定说,“拐进去就是”,但接着蹦出一句话:“那地方是你们进去的吗?”司机笑着谢过她,回来告诉我们这句话,大家都笑了起来。

车子停好,我们一行走向大门。敲门,开门的是一位年轻军官,一见我们就说:认识认识,以前来过的。但仍按规定将我们各人的证件取去,关上门。约二分钟后,他重新打开门,将证件还给我们,并告知:“已向首长通报了,首长请你们进去。”

齐先生回忆拜访安享晚年的前总理赵紫阳的情景

1985年6月,赵紫阳对英国进行了正式访问

初见老人

前院并不大,是警卫人员住的地方,通往二进院的通道上有一道低矮的栏杆,后来知道是拦小狗用的。进入二进院,满院的石榴树,结满了鸡蛋大小的青皮石榴,很是怡人。老人家在院中站立着迎接我们,和我们逐一握手。老人八十三岁了,银发满头,但红光满面,气色甚佳,声音洪亮,毫无老人内气不足之态,只是和当年相比,似乎身体略显得瘦小了点。

齐先生回忆拜访安享晚年的前总理赵紫阳的情景图片来自互联网,拍摄于1983-1985年间,赵紫阳在读报纸。细节不详

我们进入室内,一大间房也,客厅、书房一体化,老先生请大家坐,室内只有两张单人布沙发,一张摺椅,不够座位,先生指向门边一张小叠椅,我们取之,才各人坐下。观之室内,约有四十平方米的样子,书柜、大桌、案桌,各式家具、音响等将房间挤得有点满,房门已显陈旧,墙面有掉皮,天花也有黄迹锈霉斑,地板脱漆,窗子皆是老式的木窗,窗廉是深红色的,但显然久未清洗,进门右侧是卫生间,洁具看上去像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产品。

齐先生回忆拜访安享晚年的前总理赵紫阳的情景1984年1月赵紫阳访问美国

钟馗、CD唱片、图书与相片

寒暄之际,我打量起房间的布置,见近门处有一玻璃柜,放有一些工艺品,其中一尊是广东石湾的钟馗瓷像,很生动,柜上置一大玻璃罩,内有精美的日本人偶和西班牙斗牛士铜像,均布灰尘,有的礼品上还有标签,落款日期都是八十年代的。

房间的一头有一台落地式音响,应该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产品,旁边放有上百张CD唱片,音乐作品居多,看起来是经常使用的。音箱上放有孙儿们的相框,相片中的孩子们四、五岁的样子,龙凤胎,极可爱。书柜内的书很多,房间内也到处是随手放下的书籍和杂志,桌子上、椅子上、柜子上到处都是,我身边就有大参考、历史研究、鲁迅著作、经济理论等,甚至还有两本怎样养狗的书。

齐先生回忆拜访安享晚年的前总理赵紫阳的情景

1987年6月29日,已卸任总统一职的卡特和夫人第二次访问中国。赵总理设宴招待,宾主举杯相尽欢。

书架顶上有放大的赵老弄孙相片,相中的他仍是人们熟悉的形象,戴着黑边眼镜,一头黑发,而眼前之人却是银发满头了。书桌很大,摆有许多文具用品,令人惊奇的是居然有一些小玉器,有卧羊、小鱼等,便于上手把玩,老人家的兴趣是很广的。画案旁边有一尊天青色的盘龙天球瓶,窗台上立有一长鼻象木雕,书架顶上还有一只南海的玳瑁标本,均具特色。画案上和书桌右侧的画缸内,塞满了一扎扎写毕的书法习作。我注意到老先生座椅旁有一个不锈钢双层小推车,上可放茶水,下可放书籍,便于在室内移动。

齐先生回忆拜访安享晚年的前总理赵紫阳的情景1984年6月13日在罗马圣若望广场参加意大利共产党总书记恩里科·贝林格的丧礼的赵总理(前排右起第二位)同各国政要在一起。照片来源: gettyimages, Edoardo Fornaciari/Contributor

“大字不出门”

老人们相交多年,所以谈话很随意,也很亲切,问及他的身体状况,他说没有什么问题,并说仍不时去打打高尔夫球,活动活动,“天气好就想去。”他笑着说。“外出有限制吗?”我们问道,他摆摆手:“没有没有,但我也不给他们添麻烦。”

六十年代他在广东任省委书记时,就素有“小诸葛”之称,以嘉其才思敏锐,如今以八十三岁高龄之躯,谈吐依然思维清晰,淡淡的河南口音仍然流畅洪亮,目光望向你时炯炯有神,笑起来的时候很慈祥。看得出来,老先生的身体真的很好,生活也很有规律,面对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老人,你不能不感受到他身上那种坦荡的气质和生命的活力。

齐先生回忆拜访安享晚年的前总理赵紫阳的情景1984年6月13日在罗马圣若望广场参加意大利共产党总书记恩里科·贝林格的丧礼期间赵紫阳和阿拉法特会面

谈到书法,老先生笑言:“我的大字不出门,我还在练”,因事先说定,他起身从画案上取出一幅写好的字,送给我们,并说明这是破例之举:“我的字只给过老院长李学先十个字,给你们的是第二个。”

他的毛笔字写得相当不错。“字不出门”,与前面说的“不给他们添麻烦”是一个意思,可见老人家自律甚严。老人们相聚甚欢,作为晚辈,我们还是大胆的取出当年中英谈判他与撒切尔夫人签字仪式的明信片,请求签名纪念,老人家倒是同意了。也许,在老人心中,当年完成收回香港的谈判,是他主政时期不能忘却的骄傲。

齐先生回忆拜访安享晚年的前总理赵紫阳的情景

1984年12月19日,中国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前右)与撒切尔夫人签署《中英联合声明》,图片来自互联网

广东乐昌产的毛尖茶

谈话间,梁大姐从外看病归来,见到我们格外亲切,说在医院排了好长时间队,才看完病,然后关切的问起当年老姐妹们的情况,说非常的想念她们。这么特殊的人物看病还要排队,可见生活早已平民化了。梁大姐身体不好,行走也已不便,我们劝她回房休息,老先生请我们稍候,亲自扶着老伴回后院房间歇息,真是夫妻恩爱有加。

老人嗜茶,到访前他提到想喝广东乐昌产的毛尖茶,并指明不要高档的,就要老百姓喝的那种普通毛尖。可惜时间来不及,我到茶叶店寻购,又根本没得卖,只好作罢。乐昌毛尖茶到底是甚么味道,能让老人家念念不忘,我至今还没有机会弄明白。

我准备了一枚寿山石闲章给老人家,老人接过后即刻找出白纸将印文印出,我告诉他这是陶铸的一句诗“心底无私天地宽”,他没说什么,只是问了一句“谁刻的”?

齐先生回忆拜访安享晚年的前总理赵紫阳的情景

1987年3月,赵紫阳。照片来源:rouviere

阳光之下,他的身影

经老人家同意,我为老人家在书房内拍了几张照片,这也是破例的,室内要闪光,不便多拍,后来到院子里,老人家和我们拍了合影,老人很随意,也很高兴。在整个会见过程中,并没有外人打扰过我们。老人家还送给我们两瓶茅台酒,是八十年代出厂的,可谓珍品,也足见情谊深切。临别,老人家将我们送到过道的栏杆处,一一握手道别,我们祝老人家健康长寿,老人家的手很绵厚,握手有力。

走过前院,我回过头看,老人家仍站立在阳光下目送我们离去,阳光下他的头发是那样的雪白,他缓缓转过身,消失在院子里。不知怎地,我突然想起布哈林遗嘱中的那段话:“同志们,你们要知道,在你们向共产主义胜利进军的高举的旗帜上,也洒有我的一滴鲜血!”

齐先生回忆拜访安享晚年的前总理赵紫阳的情景

1985年10月,参加联合国在纽约总部召开成立40周年纪念大会

编后语

透过齐先生的点滴回忆,老人晚年的生活得以部分呈现在读者面前。那个院落,那间屋子,其中各样的陈设,他搀扶夫人的身影,充满了爱与温情。阳光之下,他远去的背影,不仅刻印在齐先生的心里,也刻印在很多他未曾谋面之人的心里,时至今日,仍温暖人心。

来源:BDU历史系同学会 作者:齐民,原标题:回眸|他的身影:阳光之下、有删节。

6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三句话,陈云让华国锋主动辞去主席职务,叶剑英当场落泪

    三句话,陈云让华国锋主动辞去主席职务,叶剑英当场落泪

    三句话,陈云让华国锋主动辞去主席职务,叶剑英当场落泪自1980年11月,中共中央连续召开了九次会议。而这几次会议之中,有一个矛盾点极为突出,那就是关于华国锋的去留。人们...
  • 中央特科的闲棋冷子

    特工的味道1946年初春,上海闸北。一声长鸣,火车“轰隆隆”而来,在站台停下。一个穿着黑呢大衣的中年人掀开窗帘往外看,“刷”地窗帘又被一双大手粗暴地拉上了。他抬头看了...
  • 毛泽东与他的秘书们:叶子龙发明“圈阅”制度

    编者按:叶子龙是主席的五大秘书之一,他和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江青不同之处是,他不仅是中央军委机要室主任,而且是担任了毛主席27年之久的机要秘书。叶子龙是湖南浏阳...
  • 西路军始末

    红军西路军,这是一个悲壮而又沉重的名词。西路军2万余人在河西走廊基本全军覆没,这在我军战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惨烈一幕。也正因于此,这段历史成为了争议非常大的一个话题。争...
  • “文革”中的洋人造反派

    编者按:李敦白忆述其“文革”初期的风云际会时直言:“政治权力的致命吸引,呼风唤雨的巨大幻觉,也让我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李敦白,一九二一年生,美国进步人士。一九四...
  • 王中远:“是我埋葬了林彪父子”

    王中远:“是我埋葬了林彪父子”

    编者按:1971年9月13日凌晨,林彪乘256号三叉戟飞机坠毁在蒙古人民共和国肯特省省会温都尔汗时,他的身份是:中央副主席、副总理、军委副主席、共和国元帅。林彪的飞机坠毁给...
  • 那些不该被遗忘的人

    那些不该被遗忘的人

    百年未遇之大变局,适逢多事之秋,跟大家分享一些信息吧。第一条信息,德国之声(DW)于2024年9月12日报道称,前CIA华裔特工马玉清因向某国出售大量国家机密,被判10年监禁。...
  • 师哲回忆毛主席和江青的婚事,被问到:他们是通过谁认识的?

    前言1953年1月29日,毛主席亲自批准成立了中央编译局,负责系统地翻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著作。中央编译局第一任局长是著名的俄文翻译家师哲,他曾担任过毛主席、...
  • 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告台湾同胞书

    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告台湾同胞书

    1949年3月15日,新华社发表题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时评,第一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将“解放...
  • 红色记忆:顾顺章叛变后,中央特科处死其妻张杏华

    1979年的某个日子,中央特科昔日的第一科科长洪扬生,踏进了顾顺章独女顾利群的家门。见到顾利群,洪扬生眼眶泛红,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由于保密原则,他对于当年那桩震惊一时...
  • 揭秘真实的“余则成”

    电视剧《潜伏》剧照。右起:吴敬中、余则成、李涯谍战剧《潜伏》一经播出便轰动一时,主人公余则成打入军统天津站与敌人斗智斗勇、屡建奇功的潜伏故事,成为人们猎奇的热门话...
  • 汉武帝——中国财政史上一大狠角

    汉武帝——中国财政史上一大狠角

    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大军南下,侵略上谷、渔阳,杀边境吏民千余人。卫青率领汉军出击,将匈奴人痛揍一顿,俘虏数千人,尽收河南(此处指河套以南)之地,随后控制了河套...
  • 香港回归后是否要改变政治体制?李瑞环讲了一个老太太洗茶壶的故事

    一直以来,“香港回归”是亿万中国人的夙愿。为了收回香港,一代代仁人志士前仆后继、英勇奋斗,付出巨大的努力。这其中就有八届全国政协的力量。促进回归,了却百年期盼新中...
  • 古代的“七尺男儿”,到底是多高?

    古代的“七尺男儿”,到底是多高?

    问大家一个问题:古人的平均身高,你知道是多少吗?很多人可能会回答:这我怎么知道!其实,您要是稍作思考,就会有答案,因为有一句我们非常熟悉的老话叫:堂堂七尺男儿!从...
  • 中国人最喜欢的8个汉字,说透了人生!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世界文明史上最长寿同时又最具活力的文字。汉字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蕴含着千百年来中国人的处世智慧,是良师益友,也是精神家园。早在1994...
  • 徐向前与陈昌浩:西路军遗事

    徐向前与陈昌浩:西路军遗事

    编者按: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王明“左”倾路线统治了党中央。同年4月,王明中央派出的中央代表张国焘、陈昌浩从上海来到鄂豫皖苏区中心——河南光山县...
  • 卢沟桥事变爆发前,日本间谍在华搜集情报70年

    卢沟桥事变爆发前,日本间谍在华搜集情报70年

    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了中国军队的拒绝。于是日军发动了“七七事变”,全面抗战开始。说起中日两国的矛盾,还要追溯到清末甲午战争...
  • 几何原本起源于华夏,有了阶段性研究成果

    几何原本起源于华夏,有了阶段性研究成果

    国外号称原版的《几何原本》是如何发现的?1897年,两名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的学生,闲得没事,专门跑到埃及亚明省俄克喜林库斯市的郊外去翻露天垃圾堆。注意,是露天垃圾堆。冥...
  • 绰号流年忆春秋

    绰号流年忆春秋

    文|李学朴绰号,亦做外号、诨号,通常是根据某人的生理特征、性格特点、事业成就等因素给予的非正式名字。据考证,此词汇最早出现在元朝,...
  • 韦皋-被嫌弃的赘婿,后功名卓著打脸老丈人

    转自网易公元 763 年,吐蕃匪兵入寇长安,大肆劫掠 15 天后扬长而去。仓皇出逃的唐代宗李豫终于雄赳赳气昂昂地「光复」京师、重掌中枢。为向天下证明盛唐并未远去、帝国依...
  • 王稼祥在1962年为何不得不搬出中南海?

    王稼祥同志在党史上拥有着无可置疑的地位和权威。他19岁留学苏联,24岁出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干事,25岁当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外交人...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