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德国及其盟友芬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能够调动240个师来进攻苏联,为了预防这一点并摧毁德军,我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主动权交给德军的司令部。我们要在德军仍在部署、还没有组织起战线、或者把部队的各个部分协调好的时候,率先发起进攻。”
——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总参谋长朱可夫
这是苏联在1989年才公布的一份资料,它的原件是一份手写稿,从笔迹上判断,起草这份文件的是当时苏军总参作战部的负责人华西列夫斯基,而落款是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和总参谋长朱可夫。
不过,在原件上并没有两人的签名,也没有最高统帅斯大林的签名,因此,这份文件的真实性曾经一度遭到了质疑,但是尽管如此,这份文件的内容,依然在俄罗斯史学界掀起轩然大波,人们都有点被搞糊涂了,苏联怎么会有一份主动进攻德国的计划?关于苏德战争的爆发,究竟还有多少未解之谜呢?
06
1941年6月22日凌晨3点30分,第一批德军轰炸机飞过苏联边境,把炸弹投在了白俄罗斯境内;3分钟以后,乌克兰的城市遭到空袭;10分钟以后,波罗的海沿岸的考那斯和其它城市,也落下了炸弹,紧接着,德国陆军及其盟友近190个师,约350万人,一举越过长约2000公里的边境线,向苏联发起了全面进攻。
苏德战争爆发了。
当天,希特勒骄横地在柏林宣布:
“为了防止苏联人对第三帝国的袭击,我们对苏联发动了先发制人的进攻。”
此后纳粹宣传人员就把德国在苏联的战役说成是为反对威胁着欧洲文明的邪恶的布尔什维克帝国,而进行的防御性的十字军远征,纳粹德国的这番说辞,自然是为了粉饰自己对苏联的野蛮入侵,是完完全全的舆论欺诈。
可是,苏联档案中发现的这份进攻计划,又让事情变得扑朔迷离起来,难道苏联人真的要对第三帝国发动袭击吗?
这个计划书很可能是在1940年春天以后,开始进行战争准备,军事系统就要不断地研究制定作战计划,是由不同层次的军官来考虑、来制定,然后提交给上层决策部门,比如说总参谋部,最后一直到斯大林手里,各种各样具体的部署的考虑都有,但是总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也就是所谓的防御反击的这种作战方式。
事实上,苏联对德国的防御计划早已有之,早在1938年3月,时任红军总参谋长的沙波什尼科夫就曾提交了一份绝密的防御计划,其中设计了两套防御方案,而方案的核心,都是“在进行战略防御后马上转入全面进攻”。
此后的三年中,苏军总参谋部不断更新着他们的防御计划,内容多有调整,然而方案的核心却从未变动,那就是“要实施进攻性的防御”。
就是说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资本,我们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全世界无产者,在每个国家里占的比重都是比较高的,全世界无产者一条心,然后德国胆敢进攻我们苏联的话,也就是进攻无产阶级的国家,德国本身的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就会起来革命,因此,苏联在应对德国要进攻方面,他基本上是一种反攻的战略。就是说你打我,我马上实施反击。
在1941年5月15日的这份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苏军总参谋部的真实意图:
“在敌人处于展开阶段,还未来得及部署战场和组织各兵种的协同动作时,应先于敌人展开部队,发起进攻并击溃德军。”
——1941年5月15日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和总参谋部给斯大林的报告
也就是说,把“进攻性防御”变成了“防御性进攻”。
反攻和进攻差多少呢?
就是谁打第一枪的问题。
苏联原来的计划是,你打第一枪,我然后就全线地推到你的占领地区,那么现在假如我们说,你不打第一枪,我也可以采取一种比较主动的方法,所以出现了5月15日这样的一个计划,跟它的整个军事上的指导思想,包括整个大战略的指导思想,基本上是吻合的。
可是最终,这份计划并没有付诸实践。
作为统帅的斯大林非常清楚,按照苏军当时的作战水平,根本不具备主动进攻德国的能力。
截至1941年春,苏军有230到240个步兵师,50个坦克师和25个全副武装的机械化师,而德军总兵力约为180个步兵师,12个摩托化师和20个装甲师,虽然数量上苏军占了优势,可是作战人员的素质水平却相差得很远。
就在之前的苏联大清洗中,众多优秀的将领和指挥官都遭受了灭顶之灾,据统计5位红军元帅里有3人遇难,15位军队司令中有13人遭到清洗,195位师长中有110人被枪决,所有军区司令员及政委,几乎都遭到了“清洗”。
苏联军队的指挥系统一度瘫痪,人员也都很不齐整。
一支军队的指挥系统其实在清洗运动中是被打乱了,所以一度军队的指挥系统实际上处在某种混乱状态,1940年以后,斯大林意识到这一点,开始重组指挥系统,一大批年轻人被提拔上来,新的军官被提拔到比较高的位置上,但是他们缺乏经验,也没有很好的军事素养,来不及替补原来被清洗掉的那些军官的作用,很难替代。
然而斯大林的这一软肋,却被希特勒清楚地看在眼里,在下令入侵苏联之前,希特勒在“狼穴”自信满满地叫嚣:
“对于苏联,你只要在门上踢一脚,整栋破房子就会倒下。”
苏德战争爆发后,相比希特勒的咄咄逼人,斯大林显得很沉寂,他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当中,甚至一开始的战争总动员,都是由外交部长莫洛托夫来做的。
不少外国媒体由此猜测,斯大林是被希特勒打蒙了。
那么,在这消失的十几天里,斯大林究竟在做些什么?面对德军的突然袭击,他又如何去弥补自己战前的种种过失呢?
07
6月22日凌晨4点30分,就在法西斯侵略军发起地面总攻的时候,莫斯科还处在睡梦之中,然而,此时的克里姆林宫里却气氛凝重,苏共中央全体政治局委员已经到齐,他们都在等待着斯大林的决断。
据朱可夫回忆:
“当我和铁木辛哥进入办公室时,斯大林脸色苍白,坐在桌旁,手里握着装满了烟草的烟斗,他说,应当立即给德国使馆打个电话,过了不久,莫洛托夫匆匆走进办公室说,德国政府已向我国宣战,听到这个消息,斯大林颓然地坐在椅子上,很长时间没有说话。”
从我们看到的资料来讲,斯大林实际上是很崩溃的,他认为列宁去世前把他的事业像作为他的遗产一样地传给我们了,我们继承他的事业,现在我们遭到这么大的损失,实际上列宁的事业要断送在我们的手里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尽管斯大林这个名字是“钢铁的人”的意思,但是德国进攻这件事对他来说,冲击是非常非常大的。
6月22日早晨7点15分,在斯大林的授意下,国防人民委员会发布了第2号作战命令,要求边境军区实施猛烈反击,消灭入侵之敌。
可是根据当时的前线战况,这个命令根本无法执行。
开战仅4个小时,德军轰炸机就猛烈袭击了西部、基辅和波罗的海沿岸三个特别军区的66个机场,800多架尚未起飞的飞机直接被摧毁,300多架飞机在空中被击落,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许多城市和铁路枢纽,都遭到了轰炸;在西部边境全线,红军同德军地面部队展开了激战。
这个实际上就源于在一次大战中,表现出来的进攻样式,因为在那个时候,坦克还不是很成熟,尤其是坦克集群作战理论,大纵深作战理论还没有出现,因此那个时候以步兵为主的话,首先是一个前沿的接敌,然后缓慢地展开,然后主力的动员,最后进入决战,因此斯大林觉得今天的战争,可能依然会延续这样一个进程,但是他却没有意识到,希特勒的闪击战已经完全抛弃了这个过程,一开始就是快速地突击。
战前,斯大林曾根据侦察情报认为,希特勒会在西方和被占领的国家,保持50%的陆军和空军,也就是说,德军入侵苏联的总兵力不会超过90个师,
而事实上,德军入侵苏联时,希特勒只留下了不到三分之一的兵力,几乎所有的陆军主力师都投入到了苏联战场,不仅如此,德军每个师达到12000到16000人,而苏联的师只保持和平时期的人数,每个师只有不到8000人,几乎只有德军的一半。
入侵部队在炮兵方面也比苏军多一倍,火炮牵引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更要命的是,苏联对德军的进攻方向判断失误,在前期制定的防御计划中,斯大林认为,南方乌克兰地区将是希特勒的目标,因此把重兵放在了西南方向,可是当德军发起进攻的时候,斯大林才惊觉,德国的主攻方向是在西北部,沿明斯克、斯摩棱斯克、莫斯科一线,而此时再调动部队,已经是远水救不了近火了。
苏联一看形势不对,马上把驻乌克兰的很多部队往北面调,因此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初,实际上很多苏联军队不是忙于和德军较量,而是忙于调动,还走在路上,这样也给苏军的抵抗带来很大的被动。
然而,在这种形势下,当晚9点15分,国防人民委员会还是下达了第3号作战命令,再次要求苏军转入反攻,粉碎主要方向上的敌人,并向敌国领土挺进。
而苏军的这种冒失打法,几乎正中德军下怀,当时,苏军的作战能力和装备都不如德军,一旦苏军正面接敌,与德军展开对攻战,德军的优势就显露无遗,德国陆军上将赫尔曼·霍特指挥的坦克军群,几天之内就在苏联国土上推进了50至70公里,而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坦克战中,苏联一天就损失了100多辆T-62坦克,苏联战前所有的骄傲,都在滚滚黑烟中灰飞烟灭了。
为了发动对苏战争,德军被划分为三个集团军群,按照计划,北方集团军群向列宁格勒推进,中央集团军群向莫斯科推进,南方集团军群向基辅和顿涅茨盆地推进,南方和北方集团军群各包括一个装甲集群,在莫斯科轴线上的中央集团军群,有两个装甲集群,可以看出,“巴巴罗萨计划”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面进攻,北中南三路齐头并进,进攻莫斯科的兵力只是稍微多一些,然而,这个看上去“霸气十足”的进攻计划,却有着致命的弱点,也就是这一步棋的差错,让苏联人看到了转机。
苏德战争初期,从6月22日至7月9日,德军的战果可谓辉煌,在西北方向,德军向苏联内陆推进了约400到450公里;在西面方向推进了450到600公里;在西南方向推进300到350公里。
而苏军则损失惨重。
西部边境军区170个师中有28个师被歼灭,70个师的人员武器损失过半,苏联人的伤亡达到了75万,而且还损失了1万辆坦克和近2000架飞机。
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弗朗茨·哈尔德,在他的日记中写道:
“就我而言,断言我们在两个星期内,就赢得了对俄国的战役并不为过。”
看上去,希特勒征服苏联的野心,好像就要实现了,然而,一场意想不到的危机却在德军内部爆发了。
7月下旬,在进攻的主要方向上,德军最高统帅之间发生了严重分歧,以冯·布劳希奇和哈尔德为首的陆军司令部坚决主张全力进攻莫斯科,而希特勒则对此表示反对。
原来希特勒的想法,主要是靠北南两翼与苏军决战,北面打到列宁格勒占下芬兰之后,就可以和芬兰一起控制波罗的海;向南面打下乌克兰,就可以获得乌克兰的粮食、矿产,尤其是高加索地区的石油。
但是陆军总部的想法是什么呢?
他们认为进攻苏联的主要问题、主要矛盾在于寻找苏联的主力决战,那么只有从中路进攻莫斯科,才能迫使苏联的主力迎战,只要我们能够歼灭他的主力,我们整个对苏作战的战略优势就建立起来了。
那么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苏联广大的纵深和德国作战力量的有限性来讲,应当说陆军总部的观点是更好一些。
但是为了顺利拿下乌克兰和列宁格勒,希特勒下令,必须从中央集团军分出好几个步兵师和装甲师,调到南路和北路,而莫斯科可以等一等再说。
8月下旬,希特勒在一项指令中,对那些不能赞赏他的、战略天才的陆军元帅和将军们,进行了严厉批评,并骂他们是一群“脑袋已被过时理论弄得陈腐不堪的人”,这可把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气疯了,第二天他就在日记中大发牢骚:
“不能忍受、闻所未闻、莫名其妙……”
这个与德国的地理位置有关系。
因为德国处在欧洲的中部,四周都是平原,因此有了火车铁路之后,他感觉到空间不是问题,兵力机动是很快的,所以他感觉不到空间的压力,我们知道前面拿破仑当年进攻俄国,吃亏就吃亏在这里,因为纵深太长,冬天来临,结果兵败莫斯科。但是希特勒的问题也在这里,他觉得他到了今天有了铁路之后,他可以避免拿破仑当年那样的悲剧,所以对地理空间的认知感受,他是根深蒂固的。
而就是希特勒的这次一意孤行,给苏联赢得了时间。
1941年7月3日,久未露面的斯大林终于出现了,他代表党中央发表广播演说,号召全国人民,立即重新安排全部生活和国家经济,以适应同强大而残酷的敌人作战的要求,当时,苏联喊出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使每个苏联人真切地感受到祖国的危险,朱可夫在回忆录中动情地写道:
“苏联虽大,可是我们无路可退。”
此时在前线,虽然有数百万苏军士兵沦为俘虏,但是也有无数的苏军士兵以个人、小组、排、营、旅和整师的形式杀出重围,重新加入到了红军的大部队中,还发起了多次反击,迫使德国人后退并重新部署。
在基辅保卫战中,苏联人把德国人向东乌克兰的推进迟滞了近一个月之久,斯摩棱斯克地区的战斗,则把德军向莫斯科的推进迟滞了两个月,而列宁格勒的久攻不下,进一步打乱了希特勒的如意算盘,最终,德军不得不暂时放弃攻打列宁格勒,转而向莫斯科进发,这个时候,已是1941年的10月,俄罗斯的寒冬近在眼前。
德国能不能实现它的既定的目标,不完全是德国一方面的因素,还要看苏联方面的因素,苏联方面的抵抗和应对,他调整的一个过程,后来华西列夫斯基在他的回忆录里面讲到斯大林在战争过程当中的表现的时候,他也肯定了斯大林一开始对这场战争怎么指挥,他不是太熟练,至少对现代战争还没有摸着门道,但是很快他就学会了,所以斯大林作为一个战略家来说,我们应该给予充分地肯定,他具有这样的能力。
1941年10月中旬,德军推进至距离莫斯科60公里的地方,苏联中央各部和外国使馆,紧急撤退到伏尔加河上的古比雪夫城,然后,秋雨开始不停地落下,通往莫斯科的道路变得泥泞不堪,曾参加莫斯科战役的德国第4军团参谋长勃鲁门特里将军后来回忆道:
“从这时候起,曾经在同一条路上,走向莫斯科的拿破仑大军的鬼影和拿破仑全军覆没的惨象,就常常萦绕在纳粹征服者的睡梦中了。”
苏联人最终守住了红色首都,让纳粹德国尝到了当年拿破仑兵败莫斯科的滋味,而这都已经是后话了。
在1941年的冬天,斯大林顶住了他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危机,而对整个苏联来说,并不是严寒守住了这个国家,是千百万英勇顽强的人民捍卫了自己的国土,后来有人问年老的莫洛托夫:
“斯大林为什么会在判断战争爆发的时间上,出现这么大的失误?”
莫洛托夫说:
“怎么可能做出精确的判断呢?任何人在斯大林的位子上,都没法比他做得更好了。”
(全文完)
来源:亚丘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沈志权行文之前,得声明在先:说刘邦“无赖”,绝非笔者妄言,对汉之高祖亦绝无半点轻侮诋毁之意,而仅仅是引用太上皇刘太公的说辞而已。...
- 取消这,取消那,我们都见证了啥?······························
-
“节俭”查尔斯一晚喝掉纳税人44万欧?罗斯柴尔德家族被惊动!
来源:新欧洲网易号、文|Tutti新闻背景:据法新社9月20日最新消息,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当天抵达法国,进行自其登基后的首次国事访问。报道称,由于法国几个月前的抗议活动,... - “君子”人格的政治哲学意涵及其时代转换【摘要】儒家“君子”概念通常被理解为一个道德概念,其实是一个人格概念:不仅是道德人格,而首先是政治人格;即便道德人格方面...
- 来源:知乎作者降央白措 【第一部分】2008年,美国金融资本家教育了全世界2007年,因为华尔街的金融资本疯狂作死,在美国推行房产零元购,让大量不具备还款能力的次级信用...
- 以下文章来源于今视点 ,作者十月蛐蛐原文标题为:除了金句“纸老虎”,毛选对生活还有哪些帮助?这两年中国内外压力不小,不过越是生活不...
-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小时候,我们学到许多名人故事,这些人物形象正直、聪明、忠义,他们的故事影响了我...
-
100多年前,李鸿章大胆预言:若想中国没后患,必须先灭日本!
来源:胡侃文史1895年,李鸿章拿着刚刚签订的《马关条约》,老泪纵横地站在了慈禧面前,这个老人为国家付出了他所有的尊严,却只换来慈禧一句“难为你了”。李鸿章泪流满面地... -
你以为古代没有的10样东西,不仅有且普遍存在,看看古人有多先进
在我们的印象里,古代的生活应该是落后又不方便的,现在的这些文明利器在那时候统统不存在。然而事实上,古人的智慧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高,你... - 转自大河报博览成语总是能用最简短的字,说出最丰富的含义。18个冷门而惊艳的成语,如果能认识五个,算你厉害。01郢中白雪【释义】指高雅的乐曲或诗文。【出处】战国·楚·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