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大神:为什么你的成名作使用的是假拉丁文?
如前文《东风劲,战鼓响:文化西风内衣破,哭爹又喊娘》所述,当西人在19世纪中后期通过碰瓷中药材“乳香”的来源炮制出“阿拉伯”的概念后,他们随之将已经使用多年的“大唐数字”命名为“阿拉伯数字”。
在此期间,为了掩盖Cipher(零)一词与华夏之间的关系(详见往期文章《对数字零的考证,亦可证明所谓的阿拉伯数字源自华夏》),西人又在1884年出版的《牛津简明英语词源学词典》(《A Concise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篡改词源,主编这本词典的沃尔特·威廉·斯基特牧师(Rev.WalterWilliamSkeat)抓耳挠腮,费尽心力,一共列出了461个英语的所谓原始词根,将这本词典中的所有词语全部归于这些词根之下。
所以,在该字典第81页中,Cipher(零)就失去了真正的华夏源头,而只能认彼时刚刚“出生”不久的“阿拉伯(Arab)”为父。
西人又将Cipher与Zero 等同起来,再把晚于Cipher出现的Zero进行“故事创作”,塑造出了一个来源于“阿拉伯”,又可以从阿拉伯追溯到拉丁语,再从拉丁语追溯到意大利语的“发展路径”,以这样的曲折迂回的方式,绕到“西方中心论”上面去,间接证明西方才是世界文明的源头。
1822年马礼逊《华英字典》Z字部分(第480页)仅仅寥寥数个单词,还找不到Zero这个单词,更不要说赋予其数学概念“零”了。
查阅1869年罗存德《英华字典》第四册第2012页可知,虽然1869年时已经出现了“Zero”这个单词,但其解释仅为“结冰之处”、“凝冰之号”,并没有“零”的数学解释。
经过对比可以发现,1869年时,罗存德根本就没有提及Zero一词来源于阿拉伯-低拉丁语-意大利语,这个说法就是那个斯基特牧师在1884年编故事时炮制出来的。
由于故事编得不错,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斯基特牧师因此被誉为“盎格鲁-撒克逊教授、研究员”(Fellow, Professor of Anglo-Saxon),并由英国艺术家『Charles Edmund Brock』于1899年专门为其绘制了一幅画像,现藏于剑桥大学基督学院。
既然斯基特牧师在1884年称Zero的词源是“阿拉伯-低拉丁语-意大利语”,那只要查查“早期的拉丁语词典”,看看有没有Zero这个词、它是怎么解释的,不就明白了?
如果拉丁语词典中没有Zero,西人处心积虑炮制的词源链条就彻底“断链”了。
于是,笔者翻开了约翰迪莫克(John Dymock, LL.D.)于1836年在费城出版的一本《安斯沃思新英拉精简词典》(A New Abridgment of Ainsworth's Dictionary, English and Latin)。
在这本词典第405页,没有查到Zero这个单词。也就是说,1836年时,拉丁语中还没有诞生Zero这个词汇。那些拉丁语论文和专著中用Zero来表示“零”的概念的西方科学大神们,这下要露馅儿了。
不仅如此,在这本英拉词典第11页,也没有查到任何有关“阿拉伯(Arab)”的单词,如Arab、Arabic、Arabian等等。说明此时的拉丁语中尚未形成有关阿拉伯的概念。
再查1843年《英语拉丁语大词典》(A Complete English-Latin and Latin-English Dictionary)第三版第15页,没有阿拉伯(Arab);第754页,出现了Zeros【非Zero】,但其解释为“一种珍贵的石头,可能是一种水晶(A kind of precious stone, perhaps, a sort of cystal)”,与Zero(零)的数学解释相去甚远。
1859年,托马斯·莫瑞尔(ThomasMorell D.D.)在美国费城出版了一本升级版的《安斯沃思精简英语和拉丁语词典》(《An abridgment of Ainsworth's dictionary, English and Latin》)。
在这本字典第1028页,也就是最后一页,没有查到Zero这个单词。
但是,在这本英拉字典第17页,有关“阿拉伯”的概念和一些词汇,如Arabian、Arabic、Arabs却出现了。注意,此时的Arab还未单独作为一个单词“正式登场”,且上述词汇的解释还比较“模糊”,只是在这三个单词之间“互相解释”,没有多余的含义。如果把Arabic的原始含义“一种树胶(乳香)”套进去,也仍然适用,它就是关于“树胶(乳香)”的三个单词,毫不违和。
此时是哪一年?
1859年。
距离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日期1860年10月,还有一年左右。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1866年罗存德出版《英华字典》第一册,在这本字典第78页,阿拉伯(Arab)终于以“亚喇伯人”的名义正式登场,并且同时衍生和创造出了“亚喇伯国(Arabia)”、“亚喇伯的(Arabic)”等英语词汇。
1891年,哈珀拉丁字典(Harper's Latin Dicitonary)——由查尔顿·T·路易斯(Charlton T. Lewis)和查尔斯·肖特(Charles Short. LL.D)新编、增补、大幅改写的一本新拉丁语字典《A New Latin Dictionary》,通过出版商哈珀兄弟在纽约发行。
该字典第150页中,对阿拉伯的相关拉丁词汇Arabia、Arabs等等,则是大书特书,仿佛在向世人宣告:你看,阿拉伯的历史很悠久,解释很详细!
其实,所以西人编造所谓的“阿拉伯-拉丁语-意大利语”的词源,与其炮制的“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的目的基本一样,都是为了表明中东地区自古以来受到的是“西方文明的影响”,以掩盖整个中东地区在过去数千年来长期与华夏交往、并受华夏深度影响的事实。
来看看中东地区的天方国(麦加)和默德那(麦地那)在中国古籍中是如何记载的。
元代汪大渊《岛夷志略》中记载的天堂,便是明代所称天方,即中东麦加。请问麦加用的是什么历法?中国授时历。
明代严从简所著《殊域周咨录》中也有天方国(麦加)的记述。
据《殊域周咨录》记载,天方国,旧名天堂,用回回历比中国历前后差三日,且“永乐七年,(大明)遣正使太监郑和等前往赏赐。其国王感恩,加额顶天,以方物狮子麒麟贡于廷”,此事足以说明,天方国历来就是中国的朝贡国之一,有君臣之仪。
再看《大明一统志》中的默德那(麦地那),有阴阳星历、医药音乐之类。全世界只有中国有阴阳理论和体系。《大明一统志》中的天方国,又名西域,其国王于明代宣德中期派遣使臣来朝贡方物。
所以,过去上千年以来,中东地区主要是受华夏文明影响,还是受西方文明影响?
答案不言而喻。
笔者在查阅数十本字典时,偶然间还发现了一桩“怪事”。
美国密歇根大学图书馆藏有1812年斯蒂芬·琼斯(Stephen Jones)出版的“雪瑞登升级版字典”——《英语通用发音解释词典》(《A General Pronouncing and Explanatory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这本字典中有一个罕见的奇怪现象,——在初步教人如何“取名”,告诉人们男人的名字、女人的名字应该怎么拼写。
如此集中的行为,不禁令人想起了日本人早先没有姓名,而后集中取名的“盛况”。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才人人有姓;这1812年,距离时间也不太远。
由此,笔者脑海中浮现出一个问题:西人普遍规范取名如此之晚,几千年前的古希腊先贤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大名却如雷贯耳,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那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在早期字典中究竟有没有留下大名呢?
不妨再深入一些,继续查查看。
带着这样的疑问和好奇,笔者翻开了1751年这本涉伪的拉丁口语简明字典《A Compendious Dictonary of The Latin Tongue》,先是发现了一个事实,该字典没有所谓的“阿拉伯数字”页码。
接着,在字母排序为ARM/ARR的页面中,遍寻不着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踪迹。而且,此时的 s 和 f 书写方式高度雷同,竟然尚未区分开来。
为什么怀疑1751年的这本字典涉伪呢?
其一,是该字典中出现了19世纪中后期才诞生的阿拉伯概念和词汇。其对阿拉伯的解释,与1859年托马斯·莫瑞尔(Thomas Morell D.D.)在美国费城出版的那本升级版《安斯沃思精简英语和拉丁语词典》的解释几乎一模一样。
其二,在对Cipher一词的解释中,可以发现Cipher的含义十分完善,既有数学名词“零”的概念,又有数字的概念,还有引申义“没有”的解释,甚至还出现了1866年罗存德《英华字典》中的“暗码”的解释。
1751年的拉丁语词典中出现了后世这么多解释,那一定是穿越了。如果不是穿越,事实果真如此的话,为什么1836年、1843年的拉丁语字典却未能将如此完善的解释继承下去?而要从后来的英语字典、英汉字典中把各个解释拼凑和组合起来,才能得到这么完善的解释?
笔者注意到,Cipher在1751年的这本拉丁语字典中被拼作Cipber,西人宣称这个词语是来自于阿拉伯语的“新造词”,但解释时却一会儿使用英语,一会儿使用意大利语。也许,他们是为了证明拉丁语源自意大利语,有这样的词源脉络,然而,倘若彼时的意大利语成熟的话,为什么要和英语夹杂在一起使用?全用意大利语不就行了?
这样做的结果,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只能证明一个问题:就是彼时的英语和意大利语皆不成熟!
其三,笔者还发现1751年的这本神奇的拉丁语词典在以时间为顺序编造有关拉丁语的发展历史,其列出的时间节点都已经到了几千年前,——你都厚颜无耻地吹上天了,咱还能说什么?
放下这本1751年的拉丁语伪作词典,咱们还是看看1773年《罗伯特安斯沃思英语拉丁语词典》(Robert Ainsworth's Dictionary, English and Latin)吧。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传说的亚历山大神灯塔,考古学家赫尔曼·蒂尔施(Hermann Thiersch)于1909年所绘制。著名的亚历山大灯塔建造于公元前3世纪,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高度接近130米,相当...
- 西方传教士汤若望发明了农历是彻彻底底的谎言明朝末年崇祯皇帝决定修订历法,徐光启是天主教徒,主张用西洋算法修订,遭到朝野反对,各方吵吵闹闹,崇祯皇帝决定各方各自测日...
- 16世纪明朝末年,公元1578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乘帆船离开欧罗巴之葡萄牙里斯本港,绕过非洲好望角抵达印度果阿。公元1582年,利玛窦从印度果阿出发,辗转...
- 西方已经承认了《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人所绘,梵蒂冈藏有两幅《坤舆万国全图》。在2017年,梵蒂冈、耶稣会等西方资料库、网站陆陆续续把《坤舆万国全图》作者利玛窦的名字删...
- 从”时间、角度60进制”说起——兼论郭守敬百刻环360圆周分度的应用百度百科词条:“六十进制是以60为基数的进位制,源于公元前3世纪的古闪族,后传至巴比伦,现仍用作记录时...
-
汤若望都当上中国国家天文台台长了,欧洲还没有天文台,珠算源自中国
1671年,法国建成天文台,1675年,英国成立天文台。很巧合的是1644年汤若望和1668年南怀仁都当上了中国国家天文台台长。汤若望和南怀仁这两个西方传教士把中国历代天文学、数... - 导读很多人谈到希腊民主的起源,慕之以为理想化的政治文明之楷模,惊叹雅典城邦作为一蕞尔小邦,其思辨及文化,何以如此深刻、卓越、灿烂。但真的是这样吗?当代著名学者何新...
- 关于南亚印度是文明古国的说法是个谎言,需要正本清源。印度自身没有历史这话是马克思说的。这话非常深刻!印度没有古代史,首先是因为这个地方古代根本就没有文字。世界上不...
- 墨家西迁造就西方文明考证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大潮中,墨家作为一股独特的学术力量,脱颖而出,成为当时学术领域中一颗璀璨的明星。战国末年,学术界涌现出众多流...
-
伪史之镜:高中女生10年编造100万字古俄史,仅次于亚里士多德!
她是一名普通的中国高中肄业生,却在维基百科上创造了一段“史诗”。凭借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超凡的写作能力,她写下了超过百万字的古俄罗斯历史,进行过4800多次修改,覆盖... - 上海博物馆的“古埃及文明大展”于7月19日开展以来,不少西方历史卫道士出来催:你们这帮“西方伪史论”者,赶紧去上海博物馆去打假呀!不敢去啦?其实,急什么?这个展览要展...
- “你要说出名儿?咱也算出过。”李爽的普通话里搅拌着一口京片子。脑后一根又粗又黑的大辫子甩到前面,她发出一连串爽朗的笑声。“那大报小报,电视上,说什么‘有损国格’,...
- 一、常见借代词语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社稷、轩辕:国家4、南冠:囚犯5、同窗:同学6、烽烟:战争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11、...
- 所谓“西方伪史论”,直指西方文化的根基,认为西方古史的根基——古埃及、巴比伦、古希腊的历史,是近代欧洲人伪造的,代表作有何新《希腊伪史考》,董并生、诸玄识等人《虚...
- 一场意外不断的闹剧式起义,竟然终结了一个时代从1895年10月到1911年4月,革命党人进行了十次武装起义。无一例外,全部失败。一开始,大家认为起义失败,是因为慈禧还活着。但...
- 上关于林彪事件的学术史研究,学界同仁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近年来,海内外专题性的综述文章已有多篇[1],但质量参差不齐,有的资料不全,有的识力短绌,有的观点偏狭,较为全...
- 在纪念华国锋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021年2月20日) 王沪宁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华国...
- 壹 北京,天子脚下。一位嚣张女子,一位卑微打工人。嚣张女子:「我现在就违法解除你......」打工人:「你凭什么违法解除我......」嚣张女子:「我违法你管得着吗......」「...
- 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中,统治者将平民分为“士农工商”,而商人排位却居末尾,这是怎么原因呢?主要分为三点一、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
-
统统上战场,乌克兰颁布最强“抓壮丁”令,国民党看了都自愧不如
《军武次位面》作者:大伊万目前,俄乌军事冲突已爆发540天。自从前几天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怒气冲冲地宣布,说要对乌克兰的动员体制进行改革之后,乌克兰方面果然祭出了一整套... - 刘旦宅(1931~2011),原名浑,又名小粟,后改名旦宅,别名海云生,浙江温州人。刘旦宅出生之地温州是一个民间艺术之乡,瓯绣、瓯塑、青田石刻、黄杨木雕等民间工艺久享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