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家训|清朝篇:原文+译文

繁体
上页 | 1/6页 | 下页

毛先舒与子侄

[ 作者 ]

毛先舒(1620~1688),字稚黄,一名马癸,字驰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末诸生,入清后不求仕进。年少即能诗,稍后巧同里陆圻、柴绍炳、吴百朋、陈廷会、孙治、丁澎、虞黄吴、沈谦、张丹等人相唱和,时称"西泠十子",另与毛奇龄、毛际可二人齐名,时有"浙中三毛,文中三豪"之称。他是明清之际西泠派的重要作家。平生著作很多,晚年自订为《思古堂十四种书》。

【原文】

年富力强,却涣散精神,肆应于外,多事无益妨有益,将岁月虚过,才情浪掷,及至晓得收拾精神,近里着己时,而年力向衰,途长日暮,已不堪发愤有为矣。回而思之,真可痛哭!汝等虽在少年,日月易逝,斯言常当猛省。

【译文】

(我)年纪轻,精力旺盛的时候,却精神涣散,没有志向,放纵自己在外面应酬。这种无意义的事做多了就会妨碍有意义的事情,将年华虚度,才情浪费。等到知道了要集中精神,将分散的精力收聚回来时,却又年纪和精力不济,就像路途长远而太阳西下,已经不能发愤而有所作为了。回首想一下,真应该痛哭一场!你们虽然还是少年,但时间很容易流失,我这些话应该让你们猛然醒悟。

孙枝蔚示儿燕

孙枝蔚(1620~1687),字豹人,号溉堂,明末三原(今属陕西)人。明亡时离家,南下江都作盐商。不久弃商读书。清康熙年问举博学鸿词,自陈衰老,不应试;授内阁中书,不久又辞归,离京客游四方。著作有《溉堂集》。

【原文】

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效此也。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儿当知之。

【译文】

起初阅读古书,切不可爱惜书籍;珍惜书太过,必然导致束之高阁,而不去阅读。所以,看书时必须加以圈点,点评文意,看坏一本后,不妨再买一本。一般说来,有钱的人家为了收藏书而去爱惜书籍,我们贫寒之家不必效仿。比如说茶杯饭碗,明知是年代久远的珍贵古瓷,难道能为了珍藏而去忍饥忍渴吗?孩子你要谨记在心啊!

郑成功与弟渡书

[ 作者 ]

郑成功(1624-1662),明末南安(今福建南安)人,唐王赐姓朱,父郑芝龙降清,成功遁人海与父绝交。桂王封为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连攻闽浙、江南各地,失利,退取台湾为根据地,奉明年号,传至孙克壤,被清兵所破而降。

【原文】

兄弟隔别数载,聚首几日,忽然被挟而去,天也命也!弟之多方劝谏,继以痛哭,可谓无所不至矣。而兄之坚贞自持,不特利害不能以动其心,即斧刀加吾颈,亦不能移吾志。何则?决之已早,而筹之已熟矣。今兄之心绪,尽在父亲复禀中,弟闻之亦可以了然矣!大抵清朝若信兄言,则为清人,若不信兄言,则为明臣而已,他何言哉!

盖叶、阿身为大臣,奉敕入闽,不惟传宣德意,而将以奠安兆民。不为终始之图,徒为轻率之举;不为国家虚心相商,徒以躁气叠加。凡行为暴烈举动疑忌,忽然而来,忽然而去,海外遥远,真令人应接不暇矣。此弟所目睹。总其立心,只用挟之一字而已;若用挟,则当用之干戈,不当用之叶阿为也,况兄岂可挟之人也哉?

且四府地方粮饷,仅足以养一万之兵;外此数十万之众,何处取给,将何安插,即使不逼之以剃发,尚且不能,况其迫之者乎?又况其画饼者乎?

夫虎豹生于深山,百物惧焉,一入槛阱之中,摇尾而乞怜:者,自知其不足以制之也。夫凤凰轲翔于千仞之上,悠悠乎宇宙之间,任其纵横而所之者,超超然脱乎世俗之外者也。兄名闻华夷久矣,用兵老矣,岂有舍凤凰而就虎豹者哉!

惟吾弟善事父母,厥尽孝道。从此之后,勿以兄为念。噫!汉有子瑜而有孔明,楚有伍尚而有子胥;兄弟之间,各行其志,各尽其职焉。兄敢不勉?弟其勉之!因便赋别,不尽愿

【译文】

一、兄弟聚散与兄长之志

兄弟隔别数载后短暂聚首,兄长却忽然被挟而去,作者感慨此为天命。弟弟多方劝谏甚至痛哭,而兄长坚贞自持,不为利害所动,斧刀加颈也不能移其志。清朝若信兄长之言,兄长可为清人;若不信,则为明臣,心意已决且筹谋成熟。

二、对叶、阿之行的批判

叶、阿身为大臣奉敕入闽,本应传宣德意、奠安兆民,却无终始之图,徒为轻率之举,不为国家虚心相商,只凭躁气行事。行为暴烈、举动疑忌,忽来忽去,让海外之人应接不暇。作者认为若用挟,应用于干戈,而叶、阿不应如此对待兄长,何况兄长岂是可挟之人。

三、对局势的分析

四府地方粮饷仅能养一万之兵,而数十万之众无处取给、难以安插。即使不逼迫剃发都难以维持,何况逼迫之下。且只是画饼充饥,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以虎豹凤凰作比

虎豹生于深山让百物惧怕,但入槛阱则摇尾乞怜,自知不足以制人。凤凰翱翔千仞之上,超然而脱乎世俗之外。兄长名闻华夷、用兵已久,岂有舍凤凰而就虎豹之理。

五、对弟弟的嘱托与共勉

作者嘱托弟弟善事父母,尽孝道,勿以兄长为念。并以汉之诸葛孔明与诸葛子瑜、楚之伍子胥与伍尚为例,说明兄弟之间可各行其志、各尽其职,勉励兄长与自己都要努力。最后因便赋别,情感真挚而深沉。

魏禧给子世侃书

[ 作者 ]

魏禧,字冰叔,号裕斋、勺庭,江西宁都人。 明末清初历史人物,与侯朝宗、汪琬合称“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 与兄魏祥、弟魏礼并美,世称“三魏”,与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等合称“易堂九子”,多次参加抗清斗争。 康熙十九年十一月十七日(1681年1月6日),去世,时年五十七。

【原文】

自出门后,三次大病,参药之费,计五十金。七月光福一病,仅存皮骨,揽镜以照,徒然心惊。当沉疴时,自念家死客死,要有前定,然汝母无依,汝尚未婚娶成立,不能不动心耳。吾垂六十无子,立汝为后,吾弟、吾弟妇阴驱显率,使汝为吾子。然吾兄弟如一身,视诸子不太异。古人于世父、叔父并称父子,不称叔侄。即今汝为吾子,与禾为子一间耳,况吾兄弟乎?吾家杜忠厚,征君积德力善,为乡里望人。吾兄弟少好口语,舌锋毒舌利,颇以此贾怨谤。然未尝敢行一害人事,欺诈人财,败众以成私也。

汝资性略聪明,能晓事。夫聪明当用于正,亲师取友,迸归一路,则为圣贤,为豪杰,事半而功倍。若用于不正,则适足以长傲、饰非、助恶,归于杀身而败名。不然,即用于无益事。小若了了,稍长,锋颖消亡,一事无成,终归废物而已。吾以家贫负石田出游,自念老矣,欲为汝营婚娶,不以债负相遗。不能家居教汝,叉去吾庐叔父远,少督责。汝母妇人,多姑息之爱。吾以此耿耿于心也。

吾先代来称素封者八世,至征君家声益大。吾兄弟以文学为当路所礼,又肯出气力为人,故门弟虽小,在僻邑中尝若气焰,族里姻友于汝兄弟辈多礼貌,优容其失。汝勿以此为得意。夫吾何德何能干姻族,而姻族乃折节包荒若此,吾惧乎有失而背督之者相倍蓰也。吾幼补诸生,长而有闻,今碌碌若此。汝辈不逮吾,不知几寻文,敢长傲乎?孔子日:"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吾手所提抱人也,今为祖父者,不知凡几。汝童而长,壮而老,直旦暮间事。吾家五世无六十上人,他思吾言始知之。父母爱子均然,妇人尤望其子之孝顺,汝事母大小节宜加意。溪水泛涨之时,当慎出入,守先生约束。花源亦可督之习字也。庚申八月朔,力疾书于昊门之桃花坞。

【译文】

一、自身经历与对家庭的牵挂

作者自出门后三次大病,花费五十金医药费。七月在光福一病,仅存皮骨,揽镜自照心惊。生病时想到家死客死有前定,但因汝母无依,汝尚未婚娶成立而不能不动心。作者年近六十无子,立汝为后,兄弟间共同促成此事。作者认为自家兄弟如一身,视诸子无太大差异,古人于世父、叔父并称父子,如今汝为吾子与禾为子差别不大。

二、对汝的期望与告诫

汝资性略聪明,能晓事。作者强调聪明当用于正,亲师取友,走正道则可为圣贤豪杰,事半功倍;若用于不正,会助长傲慢、掩饰错误、助恶,导致杀身败名,或用于无益之事,最终一事无成。作者因家贫出游,想为汝营婚娶,不留下债务。不能家居教汝,又离叔父远少督责,汝母多姑息之爱,对此耿耿于怀。

三、家族背景与对汝的提醒

家族先代八世称素封,征君积德力善为乡里望人。作者兄弟以文学为当路所礼,肯出力为人,门弟虽小但在僻邑有气焰,族里姻友对汝兄弟多礼貌宽容。但作者提醒汝勿得意,因为自身无德无能受此待遇,若有失背督会更严重。作者自小补诸生,长而有闻,如今碌碌无为,汝辈不若作者,更不应长傲。引用孔子的话强调后生应努力,否则不足畏。

四、对汝的嘱托

父母爱子均然,妇人尤望子孝顺,汝应在大小事上孝顺母亲,溪水泛涨时谨慎出入,守先生约束,也可督促花源习字。最后在庚申八月朔日力疾书于吴门之桃花坞。

李际阳毋遗子弟书

[ 作者 ]

李际阳母,明代人,生平事迹不洋,

【原文】

行后不见一信,某多疑人也,这番我心甚挂牵,不比往时了。昨闻人云:尔不好钱,只是以身借人,似乎不得时人欣羡。,我心窃喜,但恐非尔所及也。

从古圣贤,啊下个不以身借人?尧舜以身借洪荒者也。死呼渡河如宗泽,死守睢阳如巡、远,以身借宗社者也,荆轲、聂政,以身借受恩者也,孔孟,以身借万古长夜者也。释迦,以身借万世作慈航者也、从古圣贤,皆是以身借人。子果有是,更当勉力多为,无前进后退,只要认得真理,力所可为,虽天下非之而不顾,即害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切莫因人言而终止也是嘱,是嘱!

大都世态炎凉,而宦途人多疑忌,议论闾,常要小心打点,表可女,居乡率心与宦途人应对也 莫视应对为春节,要知洒扫应对,便可精义入神。试味足以兴,足以容,皆是小心中做出事业。从古圣贤,没有一个不仔细小心。只有子路率尔对,夫子哂之。须慎哉!须慎哉!

【译文】

一、信件内容理解

牵挂与担忧:开篇表达了写信人对收信人的牵挂,因行后不见一信而心忧,同时点明自己多疑的性格。接着提到听闻收信人不好钱而以身借人之事,虽心喜但也有疑虑,担心收信人未必能做到如此。

以古圣贤为例:列举尧舜以身借洪荒、宗泽死呼渡河、张巡和许远死守睢阳、荆轲和聂政以身借受恩者、孔孟以身借万古长夜、释迦以身借万世作慈航等事例,说明从古圣贤皆是以身借人,鼓励收信人若有此志,应勉力多为,不畏天下非议,勇往直前,不可因他人言语而终止。

处世之警言:指出世态炎凉,宦途之人多疑忌,提醒收信人在议论纷纷中要小心打点,不可像在乡间那样率性应对宦途之人。强调洒扫应对虽看似小事,却能精义入神,成就事业,如能做到足以兴、足以容,需从小心处着手。最后以子路率尔对而被夫子哂之的例子,告诫收信人要谨慎。

二、主题思想

此信主要传达了对收信人的劝勉与告诫,一方面鼓励其以古圣贤为榜样,勇于以身借人,追求真理,不畏艰难险阻;另一方面提醒其在复杂的世态和宦途环境中要小心谨慎,不可率性而为。

三、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这封信中得到一些启示。我们可以学习古圣贤的奉献精神和勇气,在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时,坚定信念,不畏他人的质疑和反对。同时,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我们也需要保持谨慎和理智,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因冲动和率性而带来不良后果。

郑淑云示子朔

[ 作者 ]

郑淑云,晚明人,生平事迹不详。

【原文】

阅儿信,谓一身备有三穷:用世颇殷乃穷于遇,待人颜恕乃穷于交,反身颇严乃穷于行。昔司马子长云,虞卿非穷愁不能著书以自见于后世。是穷亦未尝无益于人,吾儿当以是自励也。

【译文】

读了吾儿的信(阅儿信),你思想上要作好“三穷”的准备(谓一身备有三穷):有满腔做事的热情,求用于世的心情很迫切(用也颇殷),就苦于没有好运气,遇不到好的机遇(乃穷于遇);待人宽厚,以一颗诚挚宽厚的心待人(待人颇恕),就不能交上好友(乃穷于交);苛刻的自我反省(反身颇严),就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干(乃穷于行)。

当初司马迁曾经说过(昔司马子长云):虞卿如果不穷愁潦倒(虞卿非穷愁),就不能著书立说(不能著书),让自己在后世留名(以自见于后世)。

因此穷困对人也未必没有好处(是穷亦未尝无益于人), 吾儿应当以此自勉(吾儿当以是自励也)。

顾若璞《与胞弟》

[ 作者 ]

顾若璞(1592—1681),明末清初女诗人,字和知,浙江钱塘人,晚明上林署丞顾友白之女。同邑贡生黄东生茂梧妻。早寡,以贤孝闻。生而慧,幼承家学,好读书,自经史百家及本朝典故,无不贯通,为明清之际杭州闺秀诗坛之冠,年九十仍不废诗文,无疾而终。两子及孙均赖其教养成人。著有《卧月轩稿》,又名《啸余吟稿》。

【原文】

夫溘云逝,骨铄魂销,帷殡而哭,不和死之久矣。岂能视息人世,复有所谓缘情靡丽之作邪?徒以死节易,守节难,有藐诸孤在,不敢不学古丸熊画获者,以俟其成。当是时,君舅方督学西江。余复远我父母兄弟,念不稍涉经史,奚以课藐诸孤而俟之成?余日惴惴,惧终负初志,以不得从夫子于九京也。于是酒浆殂兰壬之暇,陈发所藏书,自四子经传以及古史鉴、《皇朗通记》、《大政记》之属,日夜披览如不及。二子者,从外传入,辄令篝灯坐隅,为陈说吾所明,更相率咿唔,至丙夜乃罢。顾复乐之,诚不自知其瘁也。日月渐多,见闻与积,圣经贤传,育德洗心,旁及骚雅词赋,游焉息焉,冀以自发其哀思,舒其愤闷,幸不底于幽忧之疾。而春鸟秋虫,感时流响,率尔操觚,藏诸笥箧,虽然,亦不平鸣耳,讵敢方古班、左诸淑媛,取邯郸学步之诮耶?

【译文】

这是顾若璞写给其弟顾若祥的一封家信。作者详述了自学成才的经历,通过刻苦学习,作者成了一名才华横溢、品格高尚、性格豁达的女学者。从信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位具有丰富感情的女性,但表达的是既含蓄又热烈,极具性格魅力;作者对诗歌艺术的执迷和追求,足以深深感染她的弟弟及所有读过此信的人。在这里,作者对亲人的无私奉献,对学识的执著追求,尤其是面临困境,表现出的那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胸怀,确实令我们感佩至深。

一、内容理解

悲痛与坚守:开篇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悲痛,感觉如骨铄魂销,在逝者逝去后,只能围着灵柩哭泣,仿佛自己也随之一同死去。然而,因为守节比死节更难,且有幼子需要抚养教育,所以不敢沉浸在悲痛中,而要学古人以教育子女等待他们成长。

学习与教育:当时君舅在西江督学,自己远离父母兄弟。想到若不涉猎经史,就无法教导幼子并等待他们成才。于是在闲暇之时,翻阅藏书,从四书五经到古史鉴等书籍,日夜苦读。当孩子们从外面回来,就让他们坐在灯旁,为他们讲解自己所明白的知识,孩子们也跟着诵读,直到半夜才停止。虽然辛苦却以此为乐,不知疲倦。

寄托与创作:随着时间推移,见闻不断积累,圣经贤传不仅能育德洗心,还能让人在诗词赋中寄托哀思、舒缓愤闷,以免陷入幽忧之疾。春鸟秋虫感时流响之时,也会率尔创作,藏于箧中。但这只是不平之鸣,不敢与古代的班昭和左芬等淑媛相比,以免落得邯郸学步的笑柄。

二、主题思想

这段文字主要体现了一位女子在失去亲人后的悲痛与坚守,通过学习和教育子女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以诗词创作寄托哀思,展现了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对知识的追求。

三、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能从这段文字中得到启示。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通过学习和自我提升来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我们也可以用文学艺术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缓解压力,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郑日奎与弟侄

[ 作者 ]

郑日奎,生卒年不详,字次公,号静庵,清贵溪(今江西贵溪)人。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官工部员外郎,升礼部主事。康熙年间,曾与王士祯同典乡试。著有《静庵集》、《格言录》。

【原文】

为蚕养桑,非为桑也。以桑饭蚕,非为蚕也。逮蚕茧而丝成,不特无桑,蚕亦亡矣。取其精,弃其粗;取其神,去其形,所谓罗万卷于胸中而不留一字者乎。

【译文】

这是一封谈读书的家信。作者用了类比的艺术手法,用桑和蚕之间的关系,形象生动地说明读书之道及其作用意义。在作者看来,读书的目的不在于读书,而在于通过读书认识世界,增长知识和才干。

一、内容理解

养桑与饭蚕:首先指出为蚕养桑,目的并非仅仅是为了桑本身;以桑喂蚕,也不是为了蚕本身。这暗示了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行为的背后往往有着更深层次的考量。

丝成后的变化:等到蚕茧形成而丝织成后,不但没有了桑,蚕也不复存在。这一过程象征着事物的发展和转化,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原有的要素可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取精弃粗与取神去形:接着提出要取其精、弃其粗,取其神、去其形。这表达了一种对事物本质的追求和对表面形式的超越。在学习、创作或人生的历程中,我们应该注重汲取精华,摒弃糟粕,抓住事物的核心精神,而不被外在的形式所束缚。

罗万卷而不留一字:最后以 “所谓罗万卷于胸中而不留一字者乎” 作结,进一步强调了对知识的内化和超越。阅读万卷书不是为了死记硬背文字,而是要将知识融会贯通,内化为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达到一种看似不留一字却胸有万卷的境界。

二、主题思想

这段文字通过养桑与蚕的关系,引申出对事物本质的追求、对知识的内化以及对人生境界的思考。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各种事物和经历时,要善于洞察本质,超越表面现象,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和境界。

三、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这段文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不能满足于表面的知识积累,而要深入理解和掌握核心内容,培养自己的分析和创新能力。在人际交往和生活中,我们也应透过表象看本质,珍惜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摒弃无意义的繁琐和形式主义。同时,我们要不断反思和超越自己,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以更加从容和智慧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

陆进与九牧侄

[ 作者 ]

陆进,清初诗人,字荩思,余杭(今属浙江)人。生平事迹不详。著有《巢青阁集》、《巢青阁词》。

【原文】

古人云:问途于已经。而余过来人也。乐任意气,务泛览。近已头颅半白,兼有婚嫁累,何可复得少年如谢家儿佩紫罗囊耶?吾侄隽才异度,先要立念真诚,断此病根。盖任意气,德性便不能沉着;务泛览,举业便不能专工。惟虚心以择友,深心以读书,石乞石乞穷年。,守兹二戒,出而科名,则为纯臣;处而衡泌,则为名儒。千里相思,书此以勖。

【译文】

一、内容理解

自我反思与感慨:开篇引用 “问途于已经”,表明作者以过来人的身份进行自我反思。作者回忆自己曾经乐任意气,喜欢广泛浏览,但如今已头颅半白,又被婚嫁之事所累,无法再像少年时的谢家儿那般佩紫罗囊,充满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变化的感慨。

对晚辈的劝诫:接着针对侄子的隽才异度,提出首先要立念真诚,断绝任意气和务泛览这两个病根。作者认为任意气会使德性不能沉着,务泛览会导致举业不能专工。然后给出具体的建议,即虚心以择友,深心以读书,持之以恒地坚守这两点。

对未来的期许:最后作者表达了对侄子的期许,若侄子能出仕,则可为纯臣;若处江湖之远,则可为名儒。即使相隔千里,作者仍以书信勉励侄子。

二、主题思想

这段文字的主题是长辈对晚辈的人生指导和期望,强调了立念真诚、戒除不良习惯、虚心择友、深心读书的重要性,以及对晚辈在不同人生道路上都能有所成就的期许。

三、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这段文字依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年轻时要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避免浮躁和浅尝辄止。真诚做人、虚心交友、用心读书,这些品质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成就人生的重要基石。同时,对于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教导,我们也应珍视并从中汲取智慧,为自己的人生道路指引方向。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