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字典封面上标注着“精选自雪瑞登、沃克、约翰逊”字样。在这本字典中,阿拉伯(Arab)及相关词汇也未出现。
其实,如果仔细研究,还会发现一个问题,上述版本的约翰逊词典极有可能皆是后世托古的伪作,且诞生时间皆在19世纪中晚期左右。
具体理由有如下几点:
其一,这本1755年的约翰逊词典版本与早期发现的1755年版本并不相同,后者将英语拼写成“Englisb”,而前者伪作却将英语拼写成“English”。早期发现的1755年约翰逊词典的版式,与传入欧洲的康熙字典高度相似,且二者之间的词汇存在对应关系,数量也大体相同,在4.5万个左右。
而且,笔者还发现这1755年的涉伪版本与1775年沃克的一本英语字典版式高度相似,不得不令人感叹,有了印刷技术,就是不一样呢。
其二,这本1755年的约翰逊词典中出现了完整的26个字母。而与此相对的是,此后的数十本英语字典,乃至其他史料,皆可证明26个字母在19世纪末期才在英国国内实现书同文、在20世纪初期才实现世界性书同文(以1928年的牛津英语词典为标志),得以统一和完善。
举一个例子来对比一下。
以1789年托马斯·雪瑞登(Thomas Sheridan)的一本英语词典《A Complet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第二版)为例,可以清晰发现26个字母彼时尚不健全,没有O,没有U,没有W,甚至也没有Y。
其三,这本1755年的约翰逊词典中还出现了1872年左右才在诺亚韦伯斯特字典中“系统”出现的分类法,将每个英语单词的来源标注为“来自拉丁语”、“来自于古法语”、“来自于希腊语”、“来自于撒克逊语”。其次,还出现了后世才形成并完善的单词属性分类,每个单词清晰注明是“动词”、“名词”,还是“形容词”、“代词”、“副词”等等。除却为了掩盖真实信息的少数几本伪作,这在1872年之前的几十本英语词典、英汉词典中均未出现。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基本确定在1794年以前西史所谓的“阿拉伯”概念并不存在。同时,微积分、函数等数学概念也未在西方诞生。
其四,倘若1755年、1756年、1785年的约翰逊词典为真,则按照这种出道即巅峰的字典水准,至1792年马嘎尔尼访华时,递交的国书肯定可以使用标准的“英文版”,而不会使用拉丁语作为国书。访华结束后,马嘎尔尼使团回国后出版的,也断然不会使用法语,而应该使用英语,详见往期文章《英使访华,魔鬼细节暴露诸多真相;百年憋屈,将迎来扬眉吐气那刻》。
根据《英使马戛尔尼访华档案史料汇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第165-166页、172-173页的内容显示:
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十九日(1793年9月23日),乾隆向英国发出第一道敕谕,即《大清皇帝给英吉利国王敕谕》,回应了英国使团在国书中所提的要求(例如,希望能在北京派驻人员);
同年九月三日(10月7日),又向马戛尔尼发送第二道敕谕,即《大清皇帝为开口贸易事给英国王的敕谕》,针对马戛尔尼在10月3日以书面向和珅提出的六项要求,全部加以拒绝。
上述两道敕谕的正式文本皆为拉丁文版本。这些拉丁文版后来才翻译为英文译本。
1794年马戛尔尼使团返英后,其成员出版的几部旅行记或日记。其中,副使乔治·斯当东爵士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是关于此次外交使命记录的“官方版本”。可是,在这些版本中,目前所能找到的原始版本,最初居然都是用别的文字(如法文)写成的。1798年,法文版《马嘎尔尼访华记行》(又名《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出版,后来根据法文翻译了一本,英文译作《Lord Macartney Embassy to CHINA》。刘半农先生(1891年-1934年)翻译的《1793年乾隆英使觐见记》,便是来自法文版本。
1805年《马嘎尔尼出使中国记》(《Voyage en Chine et en Tatarie》),也是法文版,作者霍姆斯·塞缪尔(Holmes Samuel,1761-1841)。
接着,我们继续努力查找1794年以后的资料,瞧瞧这阿拉伯的概念到底是何时产生的。
1812年,伦敦。有一位名叫斯蒂芬·琼斯(Stephen Jones)的人在雪瑞登的基础上出版了一本“升级版的英语字典”,名曰《英语通用发音解释词典》(《A General Pronouncing and Explanatory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现藏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图书馆。
这本字典中有“阿拉伯”的字样吗?
笔者查阅了第29页,确认没有“阿拉伯”以及与之相关的词汇。
而且,在这本升级版的字典中,可以发现1812年时,Calculus被拼作Calculous,其解释仍为“石头的”、“砂砾的”,与数学毫无关系,没有微积分的数学名词含义。此外,Calculous被读作Kalkulus,单词上方标注了数字1、2、3、4来表示声调,类似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显然这是在学习华夏韵府的发音规律。此时的C,发K的音,故与K有时通用,所以Calendar被拼作Kalendar也就不稀奇了。
同样,在这本1812年的升级版词典第169页,Function也与数学毫无关系,并没有函数的数学名词解释。笔者还注意到一个问题,该版本既然宣称是雪瑞登《英语大词典》的升级版,可是1789年托马斯·雪瑞登英语大词典中的Function可是有六个解释呀,为什么到了1812年,却减少到了两个,仅仅只剩“An office(办公室)”和“Power(权力)”两个解释?
这种人为的因素太明显了。
须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简入繁,语言也不例外。
1789年雪瑞登《英语大词典》中的Function的解释与上述被证伪的约翰逊词典版本的解释完全一致,也有一种“出道即巅峰”的感觉,完全缺乏渐进、累积的脉络,不得不令人生疑。对此情形唯一合理的解释便是,现在看到的1789年雪瑞登《英语大词典》也是被后人美化过的“李鬼”,而非原本真身,——1812年斯蒂芬·琼斯的“升级版的英语字典”《英语通用发音解释词典》可能参照的是1789年的“原本真身”进行的,故而保留了“原本真身”的一些原始信息。
在朋友不辞辛劳的大力协助下,笔者有幸又获得了一本1816年的威廉姆·恩菲尔德出版的英语字典,名曰《通用发音词典》(《A General Pronoucing Dictionary)。在这本字典第119页,Function的解释却是另外两个含义:“an employment(一份工作)”,“an occupation(职业)”。
如是,若将1812年斯蒂芬·琼斯的《英语通用发音解释词典》与1816年威廉姆·恩菲尔德的《通用发音词典》合并起来,Function一词便发展到了四个解释(6个解释中的4个),后面再衍生一些其他解释,那六个解释就齐备了。
在1816年威廉姆·恩菲尔德的《通用发音词典》第40页,Calculous一词仍旧没有发展出微积分的数学名词解释。
继续往前推进,在1843年的《英语拉丁语大词典》(A Complete English-Latin and Latin-English Dictionary)第三版中,也查不到阿拉伯(Arab)及其相关词汇。
同样地,在这本字典中,也查不到微积分Calculus一词。连这个词语都没有,西史还称它来自于拉丁语?谎言不攻自破。
再看看这本英拉字典中的Function一词,其解释为Functio(功能,这还是后世赋予的解释)、“Munus”(义务、责任),CIC则是【西塞罗Cicero】的意思。
按西史叙事,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元始前106年–元始前43年),是古罗马著名政治家、哲学家、演说家和法学家。其政治思想直接影响了帝国时期的罗马法和罗马法学家,并进一步影响了后来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而后,古罗马的政治思想又称为沟通古代和中世纪乃至近代思想的桥梁。
可是,一个明显的矛盾出现了,上述三个版本的约翰逊词典、乃至1872年的诺亚韦伯斯特字典不是都宣称Function一词最初源自拉丁语吗?可为什么英拉词典的解释,与英语字典的解释会大相径庭呢?
并且,1843年的这本英拉大词典显示,Function一词在此时也仍旧没有函数的数学名词解释。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1866年罗存德出版《英华字典》第一册,在这本字典第78页,阿拉伯(Arab)终于以“亚喇伯人”的名义正式登场,并且同时衍生和创造出了“亚喇伯国(Arabia)”、“亚喇伯的(Arabic)”等英语词汇。
注意,此时虽然罗存德创造出了阿拉伯的初始概念,但尚未普及开来,还未取得“公认”,为世人所接受。以致于到1872年时,仍旧有许多人并不知道“阿拉伯”的概念。这一点可以从1872年卢公明《英华萃林韵府》的收录情况看出来。
在该字典第20页,没有Arab(阿拉伯)相关词汇。
然而,1872年的另一本诺亚韦伯斯特英语字典却将罗存德创造的“阿拉伯”词汇收入其中,Arab解释为“A native of Arabia(阿拉伯本地人)”,Arabic / Arabian 的解释为“Pertaining to Arabia,or to its inhabitants”,即“与阿拉伯人,或阿拉伯居民有关”。
1892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芬奈儿(C.A.M. Fennell. D.L.itt)的一本英语字典,名为《斯坦福字典(英式单词和短语)》(《The Standford Dictionary of Anglicised words and Phrases》),在这本词典中,西人开始着手构建有关阿拉伯的“历史”。
在1892年的这本词典中,笔者留意到了一个单词“Gum”(树胶)。
在这本字典中,西人宣称,Arabia是拉丁语中所称的一个国家,法语中将其称为Arabie。接着,又按年代来炮制历史,一直把历史前推至1393年,还与希腊人(Greke)扯在了一起,并在1547年时再次与古希腊(Greeke)“链接”在了一起。
到了1911年,罗伯特·亨特在芝加哥主编出版了一本《新美英语百科全书》(《The New American Encyclopedi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在该字典第247页,有关阿拉伯的概念和词汇占据了整整三分之二的篇幅,且图文并茂,生怕别人不知道了。
令人吃惊的是,1892年还只是提及拉丁语和法语对阿拉伯的“拼写”,至1911年,又增加了德语、葡萄牙语的“拼写方式”。在这里,笔者再次注意到了一个奇怪的单词“Gum”(树胶)。
这个Gum的关联解释在1866年罗存德《英华字典》、1872年诺亚韦伯斯特字典中并不存在。为什么它会与阿拉伯联系在一起呢?西人为什么会将Gum的解释加到对阿拉伯的描述中去?难道Gum本身就与阿拉伯有关?
经过一番努力,笔者终于在1816年威廉姆·恩菲尔德的《通用发音词典》第17页中找到了一个最初的解释。原来,彼时的Arabic,其含义为“a kind of gum”,即“一种树胶”!
这种所谓的阿拉伯树胶,也被称之为“frankincense”(乳香),这是一种从树上提炼的有甜味的树脂,是一种香料。点燃时散发出香味,尤用于宗教礼仪,可用于提炼乳香精油、乳香纯精油。
有意思的是,祖国医学中恰好也有一味中药材,名曰乳香,它经常与“没药”(Myrrh)搭配在一起使用。
根据乳香这条线索查下去,更多的信息浮出了水面。乳香原来是橄榄科植物卡氏乳香树的胶树脂。春、夏均可采收,以春季为盛产期。采收时,干树干的皮部由下向上顺序切伤,并开一狭沟,使树脂从伤口渗出,流入沟中,数天后凝成干硬的固体,即可采取。落于地面者常粘附砂土杂质,品质较次。本品性粘,宜密闭,防尘;遇热则软化变色,故宜贮藏于阴凉处。
其分布于红海沿岸至今日之利比亚、苏丹、土耳其等地,但主要产于红海沿岸的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
就是说,乳香主要产于非洲,而不是西人故意碰瓷的“阿拉伯”!西人创造的“阿拉伯”,至多算是一个中转站,或途经地。
在阿拉伯的概念和词汇横空出世以后,主编乔治·J·哈加尔(GEORGE J.HAGAR)带领来自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大堆教授和博士,编撰了一本《新编图解大学词典》,准备“众口铄金”,该词典由世界辛迪加公司(World Syndicate Company)出版发行。
在这本《新编图解大学词典》第61页,“阿拉伯数字”的概念和名词被创造了出来。在此之前,这种大唐数字已经被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下1872年卢公明《英华萃林韵府》第22页中的这么一句话:中土之法非西人能及者。老爷会说我们的话。(Chinese methods are what Europeans are unable to come up to, you, Sir, can talk)
来源:昆羽继圣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西方史读多了、入迷了,一定会变傻,变成二傻子。 谁若不信,我就举两个“古罗马史”的例子给大家看。 第一个例子。美国学者斯塔夫理阿诺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 无论古希腊史专家们如何努力地从“学术”高度去拯救,曾经横行一时的“古希腊史”、“苏格拉底”“柏拉图”之类,都无可收拾地变成了童话、神话或者是茶余饭后的笑话。当然,...
- 基督教是佛教的分支吗?咱们看几副图。图一是欧洲现存最早的耶稣雕像,不但是张亚洲人的脸,他还穿了一副袈裟,看图二唐僧,耶稣袈裟跟唐僧同款。(欧洲现存最早的耶稣雕像)...
- 摘要南京博物院藏《坤舆万国全图》插图本的船舶插图全部悬挂中国特色的万字旗和牙边旗,没有欧洲船舶旗帜。明代中国海舶遍布沧溟宗(今误称太平洋),大西洋,小西洋(印度洋...
- 《奇器图说》也是伪史论者们经常“考证”的一本古籍,他们认为这本书是王徵所著。被西方传教士邓玉函(Johann Terrenz)窃取,明朝人发明创造了自行车、自行磨,更有甚者号...
-
Deepseek认为埃及金字塔确实建于古埃及时代,不是近代人建造的
这几天经常看到关于质疑埃及金字塔的建造年代问题,就想起无所不能的Deepseek,试着问问它怎么回答。问Deepseek:有人说埃及金字塔是近代人造的,但是我觉得金字塔里那么丰富的... -
傻子伪造的古希腊海战、海洋文明、地中海文明圈,被精英们当做高端知识
古希腊文明是海洋文明,因此,西方文明是海洋文明。海洋文明成就了古希腊的科技文明、工商业文明、民主与开放的政治文明,进而成就了希腊帝国、希腊化,最终成就了西方文明。... - 这些年来搞西史辨伪,我经常十分疑惑:为什么有些人总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反对我们,而且连生活常识、科技常识都不管不顾?为什么有些人在反对我们的时候,连脸都不要,总是要靠...
- 西史辨伪为什么总要揭露满清历史?因为西方伪史的总根源就是满清。现在的人们有一个误解,以为华夏古代是愚昧而生产力落后的,这是满清愚民华夏后的刻板印象。明朝军队的火器...
- 我们现在看到的《明实录》很可能被美国动了手脚。如今看到的明实录是民国时期根据红格本明实录重修的,红格本明实录据说是清朝明史馆的手抄本,最具权威。民国史馆决定以红格...
- 时至今日西方还在编造伪史,2023年7月10日,美国、加拿大考古学家在以色列发现了一幅老虎追逐山羊得马赛克画(下图),年代在西元400年,距今1600年。发现的位置是在以色列一...
-
2007年11月,《青年时报》刊登过一篇采访,图中这位老人名叫俞金生,痴迷于搜集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所有资料。据该报称,其中就有一张记录130多年前“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现场的...
- 1932年初夏,面对国民党第三次围剿,毛主席率领红军神出鬼没,屡克强敌,展现了出色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赢得了第三次反围剿的生理。 屡战屡败的国民党,面...
-
来源:远方青木 ,作者一棵青木蒋经国,蒋介石的亲儿子和事业继承人,1910年4月27日出生于浙江奉化。年仅15岁蒋经国就被蒋介石亲手送到了苏联留学,随后加入了苏联共产党.蒋经...
-
你以为躲在深宅大院里就找不到你了吗?没有用的,你那样出色的男人,无论在哪,都像黑夜里的萤火虫那样的鲜明、那样的出众,你家门口威猛的石狮子,门楣上的门簪,都深深的迷...
-
足球这项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体育运动,其实是起源于中国的。这不是我说的,而是国际足联(FIFA)在2004年正式承认的。国际足联认为,中国古代的蹴鞠,是世界足球的祖先,是足球...
- 作者:桐生一龍台灣學者,現居山東,願意解答你的問題。我的爺爺是國民黨,他們曾在黨旗下宣誓,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奮鬥。北伐戰爭前,爺爺結...
-
朱令辞世,已经整整一个月。朱令案,这起千古悬案的谜底,或许会和她一起,尘封在历史长河的尘埃里,直至被人忘却。令人唏嘘的是,善良的朱令父母,在女儿过世后,成立了一个...
- 6月13日,南方周末发了一篇文章,题为《“根本就没有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黄河清和他眼中的“西方伪史论”》。说实话,当时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有点惊讶,不禁皱了皱眉,——...
-
这几天欧洲又成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先是乌东战场发生巨变,接下来就是北约内部突然后院起火。发生冲突的两个北约国家分别是土耳其和希腊...
-
“不使人间造孽钱”广为流传,道出了为人基本准则,但你知道其出处吗?
没来由此去经年,总把新人换旧颜。江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间造孽钱。没错,这就是郭德纲的经典定场诗之一,其中“不使人间造孽钱”出自他曾扮演过的一个角色——唐伯虎。“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