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上页 | 9/36页 | 下页

 七 奇闻轶事

(一)苇子河

我们村边有两条河,都是唐河的支流,村民们世世代代都在这两河夹角处生存。村西边那条河发源于西北,成“Z”字型流向东南。北边那条河也是发源于西北流向东南。北边河中约有一公里河道种满了芦苇,故而称苇子河。

春夏两季,芦苇郁郁葱葱,茂密无比。人们仔细观察,会发现芦苇叶子上有两枚指纹。相传刘秀逃避王莽追捕(纯属无稽之谈的传奇)之时曾到过此地,在河边撒尿时一手拉着芦苇,在这叶子上留下了指纹。

中秋前后,苇子河水浅,水蛇、螃蟹、黄鳝等水族甚多。苇丛上方时有鸟巢,那鸟儿嘁嘁喳喳,叫声不绝于耳。另有一鸟,其鸣甚是有趣,“呱呱唧,呱呱唧”,叫个不停。村人不知其名,便称之为“呱呱唧鸟”。水中还有一种野生水芹菜,我小时候常去河边割牛草,顺便采摘一些回家炒熟食之,别有风味。以至于如今年老闲暇之时,老伴还在我家小楼顶上种了一些野芹菜食用。

芦苇收割后,一捆一捆地垛起来,农闲时人们就用它编制苇席。其工艺是先将芦苇皮剥去,用刀一破为二,经水浸泡后铺在打麦场上,由男人脚踏石磙轧之。我也曾尝试过,手拄一根木棍,用力点地,赤脚踏石磙,利用重心偏向之技巧,将石磙从芦苇一端滚向另一端,尔后折回,直到轧到满意为止。村中一些高手不亚于马戏团里的表演,极具可观性。

芦苇篾子轧好后,男女皆可编席,尔后到街上出售,这是村人一大副业。没有种植芦苇的村人,只能用高粱杆编席,其工序类此,只是品相、质量差了许多。

小时候穷人家缺柴烧火做饭是常有的事,我和玩伴们就在冰冻之时到苇子河拾柴,最方便的是端起铁铲铲苇根,“嚓嚓嚓,嚓嚓嚓”,铁铲到处,芦根成片倒下。说起家里穷,大伙忍不住骂为富不仁的有钱人。一个与我形影不离的玩伴戏言,如果把那些坏蛋放在水里冻起来,只留一个脑袋,用铁铲子“嚓嚓嚓、嚓嚓嚓”,一路铲下去,其不痛快!也有玩伴说,肚子饿得难受,这苇子根舔一舔能治饿,咱也不受穷了。形影不离说,苇子根也有没有的时候,那铁钉要能治住饿,岂不更好!衣兜里装一个,饿了掏出来舔一舔,又长远又方便。这些幼稚的童言童语,虽是异想天开,却也引得大伙儿一阵哄笑,显得非常满足。

(二)五妮潭

桐河镇寨子外边有一条唐河的支流,发源于北边的高庙地区,流经寨子东边,汇入唐河。这个寨子便因河而得名,在明清时期已经成为隶属于唐河县辖的一个名镇。

桐河上下十余里间有深潭无数,民谚有云:“高庙到桐河(镇),七十二潭窝”,言其潭多也。其中有一潭名曰“五妮潭”。相传很早以前,有五位女孩相约到那潭边洗衣服,她们看见水上有一块大石,便坐在上面洗衣捶布。不意其石非石,乃一大龟也。女孩子们的棒槌打疼了大龟,它便沉入水中去了。五妮落水,无一生还,后人就以“五妮潭”名之。

有一笑话流传至今,说是桐河人在外炫耀自己家乡,桐河是“铜底铁帮”,乃是一条宝河。引得一些洋人和探宝的“南蛮子”千里迢迢前来探查,无不大失所望,扫兴而归。

桐河有一宝,倒是实实在在的。因河里的鱼虾甚多,养鸭人都将鸭子赶到河里去觅食。因此,桐河的鸭蛋大多是绿皮双黄,乃罕见之物,远近闻名,不失为一地方特产。遗憾的是,现在的桐河水污染严重,鱼虾全无,再也难得见到此宝了。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