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大戏之后的落幕:“开封犹太人”的消亡
一、在1800年左右,“开封犹太人”社区逐步开始衰落消亡
严格来说,古代以色列的历史只存在于《圣经·旧约》之中,但后来人还是根据《圣经》,给古代以色列建立了一个所谓的“编年史”。由于全世界都没有真实的资料,我们只有借助于这个“编年史”来进行论述:
公元前1003年,以色列王大卫(David)占领并修筑耶路撒冷城市。
公元前1000年,大卫(David)建以色列国,在位40年。
公元前970年,所罗门(Solomon)接续大卫的王位,在位40年。
公元前931年,以色列国家分裂成两半,一个是北方以色列国,另一个是在南方犹太国。
公元前722年,北方以色列国亡于亚述帝国(叙利亚)。
公元前586年,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占领耶路撒冷城,犹太国亡国。
(这里需要注明一下,“弘治碑”里说,“阿无罗汉”(亚伯拉罕)创教时间相当于是在中国的“周朝146年”,也就是公元前900年,即周孝王十年,怎么亚伯拉罕的后世第十一代孙大卫却赶到祖宗之前去建立了以色列国?
难道那个时候就开始玩“穿越”了?
其实,我们在读西方的那些历史、宗教作品的时候,一定不能有中国人的那种固有的“夏、商、周、春秋、战国、秦”的顺序感和信史观念,因为到今天为止,西方(其中还包括整个地中海沿岸)在十五、十六世纪以前的一切文化遗产都是真假混淆、顺序难辨,无法像中国历史这样有一个连续不断的基本属实的大体框架,因此,西方严谨认真的史学家一般都是采用这样一个方法来著述,即:对1500年前简单虚写带过,对1500年后才正式详细记录陈述。
比如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名著《世界通史》,就是采用了这种方式。)
《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说到,他见到的“开封犹太人”艾田等人,只知道自己是“一赐乐业人”(以色列人),而不知道自己后来也被叫做“犹太人”。
结合上面的“编年史”来看,“开封犹太人”的先祖最起码在公元前931年前就离开了巴勒斯坦地区,因此,只知道自己叫以色列人,而不知道自己的同族后来又叫“犹太人”。
“开封犹太人”的祖宗离开巴勒斯坦地区之后,再也没有回去过,同时也再也没有接触到过自己的同族。然而,这并不妨碍他们对自己宗教的执着,更不妨碍他们以飞快的速度来到了周朝时期的中国。
如果来的慢了,怎么能去抢占儒家思想的源头呢?
前面“弘治碑”里提到了“周朝146年”,也就是公元前900年,这样看来,一群以色列人拖家带口,在路上花了几十年便来到了中国。刚来中国时,“开封犹太人”不知住在哪里,一直等到公元前365或者公元前339年,他们便搬到了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城市大梁,并在此建祠堂(“康熙碑”里说,“建祠于大梁”)。
“弘治碑”里说,“开封犹太人”是在宋朝时候来到开封的,《正德碑》里说,“开封犹太人”是在汉朝来到中国的(估计也是冲着开封来的),而“康熙碑”里说,“开封犹太人”是在周朝来到中国大梁的,不知为什么,他们的最终目标始终是冲着开封来的,难道真是像前面所说,开封是耶和华给他们的“应许之地”?
我大开封的“KFC”(肯德基,也被戏称为“开封菜”)不禁打了个寒战。
…………
清朝后期,一个教名叫摩西的赵二蛋的“开封犹太人”在《日记》写道:
从耶路撒冷到开封,中间不知道穿越了多少个千山万水,从公元前931年到公元后1653年,时间过去了整整2584年,但所有这些苦难都不能够阻挡“开封犹太人”前往圣地的决心,都不能打断我们对主耶和华的信仰。在这两千多年里,我们躲过了无数次改朝换代的战火兵灾,躲过了上千次的黄河决堤,每我们在外面奔波经商之后,拖着疲惫的双腿回到家中时,那七枝烛台的光芒立刻洗去了我们的满身疲惫,尊经龛里珍藏着的两千年不朽的羊皮经卷立刻给了我们无穷的力量,我们立刻在雕莲石盆中洗净手,抛弃了在外面被迫使用的各朝各代的中国话,立刻用希伯来语与自己的父母、妻子、孩子祈祷和抚慰起来。等到第二天安息日,族人们都到设在邻居家中的小会堂里祷告唱诵,大家相互问候“沙巴沙龙”(安息日平安),幸福地分享自己宰杀、剔除了腿筋的牛羊。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到了1605年,一切终于改变了,我们这些千年游子终于迎来了自己娘家的亲人——耶稣会的传教士,迎来了自己民族的春天,我们激动得热泪盈眶,不停地颂扬着我主耶稣——哦,不对,是我主万军之耶和华的名号。到了1653年,那就更了不得了,族里人丁兴旺,散落在别处的族人也回归聚拢开封,族人赵映乘不仅考上了进士,当了大官,还在耶稣会那帮娘家亲戚的无私帮助下,跟其他族人一起,在开封府内的剔筋胡同重又建起了一座辉煌的会堂,整理好了所有的经卷,连官史《河南通志》上都记载了我们建祠修经的光荣事迹。随后,便是难得的和平盛世,再也没有兵荒马乱,大家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不断还有远亲们从欧洲、美洲和中东来看望大家,他们对我们这支犹太人几千年坚持不懈的伟大精神钦佩不已,同时还多多少少能给一些银钱(只是他们太抠门了,我口干舌燥当了大半天导游,他们就只给了七个铜板,就只够买两份报纸)——
咦,不对了,怎么日子越来越好,隔壁邻居的那些族人讲希伯来语的人越来越少?怎么艾家的二妞嫁给了那家开牛菜馆的伊斯兰后生?怎么张家的老爷子在安息日那天还在街上抢我的生意?怎么列未家的男人居然每天只做两次祷告?他凭什么做掌教?拿那么多的什一奉献?不中!
…………
在1663年轰轰烈烈的重修教堂、修编十三经之后,经历了将近两百年的“康乾盛世”,赢得了巨大国际声望的“开封犹太人”族群,照理说应该不断地发展壮大,创造出新的辉煌历史出来,然而,到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也就是1800年前后,坚持信仰几乎达3000之久的“开封犹太人”,居然要消亡灭绝了。
话句话说,这帮“开封犹太人”既然执着坚持了几千年,为什么在如此大好形势之下,他们怎么就突然放弃信仰了?
1663年,开封犹太会堂正式建立,悬挂了23块匾额和17对楹联,这些都是1656—1679年各级官员先后赠送的,存有《道经》十三部、七姓牒谱,等等。其后,不仅是官史《明太宗实录》、《明外史》、《古今图书集成》《大清史录》,还有地方志《开封府志》、《祥符县志》《崇明县志》《翕欠县志》《云南通志》等,都陆续记载了建祠之人事。
1704年,耶稣会教士骆保禄访问开封,发现犹太会堂构建整齐,满列香炉,都是用金碧辉煌的箱匣保存着“开封犹太人”的祖宗从耶路撒冷带出来的那些羊皮纸经文,只是这些经文都是从黄河洪水的淤泥里找回来的,“字画模糊,水渍斑斓”。
(注意,从巴勒斯坦地带出来的羊皮经卷,历经数千年,其间还在洪水泥沙下埋了若干年,挖出来居然还能读,这是什么样的羊皮?是长金羊毛的那只羊吗?)
1722年,耶稣会传教士孟正气绘《开封犹太会堂草图》,今见五幅,其中1幅为开封犹太会堂鸟瞰图,1幅为犹太会堂主殿内布局图,1幅为犹太人诵读《托拉》图,1幅为开封犹太会堂礼仪用 图,1幅为《托拉》经卷盒图,全部存于巴黎国立图书馆。
1841年,黄河再次决口时,开封犹太会堂被拆毁护城,之后就再也未能修复。1850年,英国基督教圣公会香港教区史密斯遣派两位教徒邱天生和蒋荣基到开封访问,用白银400两 购走6部《五经》,他们发现开封犹太人之中已无人认识希伯来文,甚至已经快50年没有自己的掌教,认为“开封犹太人”族群已出现严重的信仰危机,完全丧失了对救世主弥赛亚的盼望。
1852年,美国的犹太人组织了一个中国犹太人救援委员会,旨在帮助开封犹太人重拾犹太教信仰,但由于委员会成立不久后,美国爆发内战,救援委员会的活动因此被迫完全停止,之后也不了了之。
1866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来到开封考察中国犹太人社会的情况,看到的开封犹太清真寺已成为一片废墟,唯有一块6英尺高的石碑(“弘治碑”)立在污水池旁边。几乎所有的犹太家庭都与当地居民通婚,已无人认识希伯来文,他们正处在被回教或其他异教快速同化,其中一个犹太人甚至当了和尚,并取名本道,多数的“开封犹太人”则完全丧失了自己的宗教信仰, 融入了当地汉人和穆斯林中。
丁韪良得到两本极珍贵的希伯来文经卷的同时,他忧心忡忡地指出,开封犹太人已成为族系中的“孤儿”,不出五十年将会被完全同化。
1899年12月,上海徐家汇的罗马天主教耶稣会在开封收购到一批犹太人后裔卖出的希伯来文经卷,这些经卷引起了耶稣会援助开封犹太人的兴趣。
1900年5月,中国犹太人援助会在上海成立。
1901年,开封犹太人李金诚携子来到上海向中国犹太人援助会,介绍了开封犹太后裔社区的情况。
1902年3月10日,李金城又带领七名开封犹太人来到上海,中国犹太人援助会帮助他们在上海的犹太人组织中谋到职位,并希望帮助他们恢复犹太教信仰。
1903年,中国犹太人援助会正式开始讨论派遣传教团到开封的事宜,但传教团始终没有成行;1914年,开封犹太社区将犹太会堂的地契出售给加拿大圣公会,拉比的去世、“托拉”的流失,教堂的出售,作为犹太宗教的有形代表——神职、神文和神所都已不复存在,中国犹太人援助会看到恢复开封犹太人信仰的希望不复存在,遂停止活动。
(以上资料收集于网络)
二、“开封犹太人”衰落消亡的原因是什么?
尽管我们不知道1663年到1800年的一百多年间,“开封犹太人”社区经历了什么,但是,“开封犹太人”社区从其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只过了一百多年间,最后一下子就倏然衰亡消失,无论如也解释不通,而且更是疑窦丛生。
两百年来,对“开封犹太人”消亡的原因,中外学者都做过各种研究,形成了多种观点,下面我们就来一一分析。
第一种,“贫困艰难”说
有人认为,赵映乘那批人之后的数代“开封犹太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生活贫困,因此到最后才会被迫把会堂的经文、牒谱、房契、文物都全部卖掉,赖以为生。
窃以为,这种说法不成立。
其一,我们都知道,犹太人这个民族尤其善于经商赚钱,而且这个传统历代继承,长盛不衰,所以不可能所有人都突然穷了下去,开封市有那么多个姓氏的犹太家族,即使这一家人陷入了贫困,拿不出多少供奉,但别的人家总会填补上去,再怎么也不会让族群的会堂毁败下去吧。“开封犹太人”的先人到达大宋首都时,那可是出手阔绰,千把人一来就全部扎根在大宋时候的北上广,在“胡人”普遍受打压的明朝,据利玛窦所说,艾田家族最近一次就拿出了一万多金子来修葺教堂,怎么会到了1800年左右,其后世子孙就集体败落到了以出售祖产为生的地步。
这里插入一个话题:艾田和利玛窦,谁在撒谎?
《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说道:
“据他(艾田)说,在他老家的城里还有十至十二户以色列人家,以及一座很宏伟的犹太教堂,他们最近刚花了一万多金子把这座教堂整修一新。他还说在这座教堂里极为珍重地保藏着五、六百年以前传下来的卷轴形式的摩西五书,即《旧约》头五卷( Pentateuch)。”
艾田说的最近这次维修,也就是指1512年的那次维修。在“正德碑”中,并没有说到大规模建寺的事情(如果有的话,一定会像“康熙碑”中那般大书特书),只说到“立门两座,立碑亭一座”,那么,问题来了:
像这种小规模的修修补补,用得着“一万多两金子”吗?
跟据《明史·志第五十七食货五》记载,明朝前中期,黄金白银比为1:4或1:5,1644年前后境外白银大量流入,1两黄金约可兑换8两白银,所以,艾田修整会堂用的一万两金子,就相当于四万两或者五万两银子。
这五万两银子在当时有多大的购买力呢?
1、明中期时,粮价大约为每一石1.5—2两银子,明制一石大概相当于今天的154斤,就是说,万两金子可以买今天的3850—5200吨粮食。以今天东北的普通圆粒大米价格1.95元/斤计算,艾田在1512年维修犹太会堂时,总共用了相当于今天的1500—2000万元人民币;
2、万历年间,修一座里外都是亭台楼阁的别墅需要3000两银子,买一座门面商铺需要5000两;
3、买一头80斤重的猪需要1.6两,一两银子可以买1000个桔子或者600个鸡蛋。
到底是艾田在吹牛,还是利玛窦在吹牛?
其二,从1663年到1800左右,那时正好是中国封建史上的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中原一带没有战争,除了黄河不定时决堤泛滥之外,开封并没有别的什么灾荒,那一两百年的时间里,总的来讲还是国泰民安,经济稳定发展。这个时候,正是犹太人发挥他们经商赚钱、长袖善舞的黄金岁月,他们怎么会一下子就贫困下去了呢?
其三,在“康熙碑”里出现的那些“开封犹太人”,比较显著有“李、艾、赵 、金、高”等经济条件优裕并且信仰坚定的家族,其中赵家是士大夫家族,艾家是医生世家,这些家族在一个和平环境中是相当稳定的,不大可能现整体性地大起大落,更不可能出现一泻而下的塌方式贫穷。
其四,退一步说,就算当时的整个“开封犹太人”群体遇到某种原因,集体贫穷了下去,但是在犹太人千百年的大流散期间,贫困是许多人的生活常态,贫困就根本不是让他们放弃宗教的理由。千百年来,尽管许多犹太商人与金融大鳄的阴险与贪婪让人憎恶,但是整个犹太民族的经历仍然让人动容,感动于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始终保持着对自己文明的绝对忠诚和执着,如果“开封犹太人”确有其事,在中国历代王朝更迭的血雨腥风中,他们都能平安度过,都没有放弃自己的宗教信仰,那么,在“康乾盛世”里的暂时贫穷,就更不可能让他们彻底放弃犹太教。
因此,“贫困说”不成立。
第二种,“歧视”说
有人认为,满清后期,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外民族矛盾逐渐尖锐,犹太人由于其宗教原因,被当地人视作外国人,所以在长期的歧视排挤中才逐渐消亡下去。
持这种观点的人估计对近代史不太了解。
“开封犹太人”衰落的时间是在1663年到1800年之间,这段时间,中国正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幻之中,怎么会对几个“犹太人”家族横加歧视?何况,在整个河南,生活着数量不小的伊斯兰教徒“回族”,他们为什么没有遭到歧视?最重要的一点,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时间是在1840年,那时,“开封犹太人”已经五十年没有掌教,并且已经开始在大量出卖他们的“十三经”了。
另外,犹太人在全世界都遭到排挤追杀,而他们在中国却恰恰得到了最公平、最宽厚的待遇,在日本占领上海期间,中国人冒着生命危险都会去帮助那些被隔离的犹太人,那么在“康乾盛世”期间,天性宽容善良的中国人,又有什么理由去“歧视排挤”那些世代跟自己生活在一起的左邻右舍呢?
所以说,因为“歧视排挤”而导致“开封犹太人”消亡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
第三种,“盛世消亡”说
又有人说了,“康乾盛世”期间,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再加上中国博大宽容的生活环境,“开封犹太人”又能参加科举进入仕途,所以,在这种大环境下,“开封犹太人”入乡随俗,小日子过得挺爽,所以,他们成了“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开封当锡安”,逐渐淡化了自己的宗教观念。另外,他们又遇到犹太教堂毁于水灾,能识希伯来文的“拉比”后继乏人,无法实行割礼仪式,以至于最后放弃了宗教,已丧失了自己的宗教文化。
诚然,这种情况据说在以色列分国时期,是“以色列国”和“犹大国”的普遍现象,被以西结咒骂为“淫荡的耶路撒冷和撒玛利亚”,更被耶利米诅咒为将遭受“刀剑与饥荒的审判”,但是,对于经历过北宋、金国、元朝、明朝和清朝的“开封犹太人”来说,富贵也好,贫穷也好,和平也好,动荡也好,他们经受过的苦难与幸福远远超过了他们自己的那个穷矮挫的小小母国,所以说,贫穷困顿不能让他们中断信仰,国泰民安的“盛世”更不是让他们放弃宗教的原因,否则的话,在更为富裕、更为宽松自由的北宋和明朝时期,他们早就应该消亡了。
另外,在安居乐业的和平富裕时期,“开封犹太人”中的精英分子,像“康熙碑”里所说的李、赵、艾、张、高、金、石等七姓,如赵映乘兄弟、艾应奎等人,在了解了自己宗教在世界宗教版图上的重要位置之后,他们会更加热爱自己本民族的精神信仰与文化传统,这就更不可能存在“盛世消亡”的可能性了。
第四种,“黄河决堤反复淹没教堂,导致教民失去信仰”说
历史上,黄河每过几年就会决堤一次,再加上战争期间用黄河水来攻击对手已是历代历朝的家常便饭,开封处于黄河之侧,而犹太教堂又处于开封城内,自然是经常深受其害。
据有关学者“统计”,说“开封犹太人”从宋孝宗兴隆元年(1163年)在开封建祠开始,到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其间五百多年的时间里,那座“犹太清真寺”或者“犹太会堂”,前后经过了十次整建,其中,宋代首建,元代重修过一次,明代六次,清代三次。
试想,自己民族的一座精神殿堂,在一次又一次被黄水湮没之后,又一次又一次地重建而起,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力量,怎么在国泰民安的大环境中,在1688年被洪水冲垮之后,就再没有人来重建了?
这是“开封犹太人”消亡的理由吗?
这同样是没有逻辑的臆测。
第五种,“中华文明同化”说
“开封犹太人”最终被中国文化所同化,这个观点照样不成立。
我们不是说,中华文明同化不了犹太民族,看看历史上那多的民族都扔进了历史的垃圾桶,我们就知道中华文明的同化能力有多强。
我们是说,如果真的有犹太族群在宋真宗时候就进入中国定居下来,不要说等到1800年左右,估计他们在二十年以内就会被同化得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最多到宋仁宗的天圣、明道年间,“开封犹太人”就会彻底抛弃了他们的那套“神文、神职和神所”,加入到《东京梦华录》中的那个像今天一样活色生香的世俗生活中去,或是专门去大相国寺吃一个和尚做的红烧肉,或是去军头司看天武、捧日、龙卫、神卫的特种兵表演,或是被上元节社火队中的鲍老逗得哈哈大笑,或是在茶馆里听说书人讲《汉书》、《孟子》,或是在勾栏里被丁七圣的魔术表演惊得目瞪口呆。在那个绮丽锦绣的年代,连苏澈出使到幽州,都要被契丹官员盯着索要东坡先生的最新作品,所以,子由只得摇头叹道:“谁将家集过幽都,逢见胡人问大苏”,意思就是说:
“老大,还是你厉害!”
所以说,如果真的有“开封犹太人”,他们怎么可能坚持700年“金身不破”?拖到乾隆时期才来“被同化”?
综上所述,前面讲的那些都不可能是“开封犹太人”消亡的真正理由。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传说的亚历山大神灯塔,考古学家赫尔曼·蒂尔施(Hermann Thiersch)于1909年所绘制。著名的亚历山大灯塔建造于公元前3世纪,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高度接近130米,相当...
- 西方传教士汤若望发明了农历是彻彻底底的谎言明朝末年崇祯皇帝决定修订历法,徐光启是天主教徒,主张用西洋算法修订,遭到朝野反对,各方吵吵闹闹,崇祯皇帝决定各方各自测日...
- 16世纪明朝末年,公元1578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乘帆船离开欧罗巴之葡萄牙里斯本港,绕过非洲好望角抵达印度果阿。公元1582年,利玛窦从印度果阿出发,辗转...
- 西方已经承认了《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人所绘,梵蒂冈藏有两幅《坤舆万国全图》。在2017年,梵蒂冈、耶稣会等西方资料库、网站陆陆续续把《坤舆万国全图》作者利玛窦的名字删...
- 从”时间、角度60进制”说起——兼论郭守敬百刻环360圆周分度的应用百度百科词条:“六十进制是以60为基数的进位制,源于公元前3世纪的古闪族,后传至巴比伦,现仍用作记录时...
-
汤若望都当上中国国家天文台台长了,欧洲还没有天文台,珠算源自中国
1671年,法国建成天文台,1675年,英国成立天文台。很巧合的是1644年汤若望和1668年南怀仁都当上了中国国家天文台台长。汤若望和南怀仁这两个西方传教士把中国历代天文学、数... - 导读很多人谈到希腊民主的起源,慕之以为理想化的政治文明之楷模,惊叹雅典城邦作为一蕞尔小邦,其思辨及文化,何以如此深刻、卓越、灿烂。但真的是这样吗?当代著名学者何新...
- 关于南亚印度是文明古国的说法是个谎言,需要正本清源。印度自身没有历史这话是马克思说的。这话非常深刻!印度没有古代史,首先是因为这个地方古代根本就没有文字。世界上不...
- 墨家西迁造就西方文明考证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大潮中,墨家作为一股独特的学术力量,脱颖而出,成为当时学术领域中一颗璀璨的明星。战国末年,学术界涌现出众多流...
-
伪史之镜:高中女生10年编造100万字古俄史,仅次于亚里士多德!
她是一名普通的中国高中肄业生,却在维基百科上创造了一段“史诗”。凭借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超凡的写作能力,她写下了超过百万字的古俄罗斯历史,进行过4800多次修改,覆盖... - 上海博物馆的“古埃及文明大展”于7月19日开展以来,不少西方历史卫道士出来催:你们这帮“西方伪史论”者,赶紧去上海博物馆去打假呀!不敢去啦?其实,急什么?这个展览要展...
- 1986年“赌王”何鸿燊与“船王”霍英东在澳门的一家茶馆中相对而坐,一时间,气氛剑拔弩张,两人为自己的利益互不相让。正当霍英东据理力争的时候,旁边一位满脸横肉的精壮男...
-
最高检发布投标犯罪典型案例:59人串通投标,中标金额超82亿元!
11月3日,最高检发布依法惩治串通招投标犯罪典型案例。该批案例揭露常见串通招投标犯罪类型,旨在警示教育招投标市场主体,预防招投标领域犯罪发生。该批典型案例共5件,其中... - 这条分界线不仅是我国的地理分界线,更是我国古代的战争分界线,北宋与南唐的战争、南宋与蒙古大军对峙,都围绕这条分界线展开。淮河是历来...
- 美国的隐蔽网络能力前言尽管被世界宣称为全球共同财产,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互联网技术在 20 世纪下半叶在美国构思、发展和培育。换句话说,美国是网络技术的摇篮,特别是...
- 1946年3月17日,戴笠结束了神秘的一生,但是他也给世间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历史谜团。关于戴笠之死,扑朔迷离,民间流传着许多版本。被称为“中国的希姆莱”的戴笠,杀人无数,极...
- 自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的漫漫长夜,情报战线的斗争同样惊心动魄。相较而言,我党在情报领域的斗争更为出色,但国民党亦拥有不少出类拔萃的间谍。在这众多神秘的身影中,沈之岳...
- 我们,为什么必须攻下欧洲?来源:卢克文工作室壹东汉时期,欧亚大陆自东而西有四大帝国并立,分别是大汉、贵霜、安息、大秦。大汉帝国跟匈奴拼了200多年,一直打不掉匈奴的血...
- 1976年至1980年,这四年,对于党和国家以及全国各族人民而言犹如“混沌未明”。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陈云等领导人展现出伟大政治家的无畏担当,冲...
- 慕容垂转载自 李怡楚(lahen0923)01公元369年,前燕吴王、南讨大都督慕容垂率军击败了东晋大司马桓温。没想到却引来了摄政王慕容评和皇太后的猜忌。为了活命,慕容垂带着儿...
- 1933年1月30日,一个出生在布劳瑙的奥地利人——阿道夫·希特勒成为了德国总理。仅半年之后,这位曾经断然拒绝了祖国奥地利征召的日耳曼裔逃兵,在经过德国的全民公投后,在90...